■韋新
滑稽戲發展方向初探
■韋新
俗話說:“吃啥飯,當啥心。”又說:“干一行,愛一行,行行出狀元。”我進入無錫市演藝集團曲藝團,當演員已有33年了,也算是曲藝界一員老兵了。33年的風風雨雨,臺上臺下,跟市曲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劇團興旺我高興,劇團困難我擔憂,與劇團幾十年的風雨同舟,我深深體會到,滑稽戲要生存,要發展,端正發展方向極其重要。先提出三點想法:
戲劇是上層建筑,它必須與經濟基礎相適應并為經濟基礎服務。目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社會生活出現許多熱點、難點、閃光點,作為社會主義的文藝應該熱切關注,有所反映。滑稽戲是“文藝輕騎兵”,與其他文藝形式相比,它能更快更直接地反映社會生活。滑稽戲產品是精神產品的生產,它與其他文藝產品一樣也要扎根人民群眾的深厚沃土,扎根現實生活的廣闊天地,面向人民、面向市場,滿足文化市場的需求,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需要。滑稽戲的創作和演出,必須有助于精神文明的建設,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滑稽戲本來是很大眾化的,很受老百姓喜歡的一門藝術。近幾年,市曲的新戲緊緊圍繞中心大局,用寓樂于教的輕松活潑的戲劇形式,贏得了市場和觀眾。2006年上演的現代滑稽戲《大家來唱太湖美》(以后更名《湖濱新聞》),就是一臺宣傳“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好戲,全劇通過講述普通老百姓的市井故事,揭示崇德尚義的人間真情,樹立知榮明恥的社會道德新風。演出獲得很大成功,在不斷的演出提高中把這臺劇目打造成了一個舞臺藝術的精品。這臺精品集喜劇、音樂劇、滑稽于一體,在藝術形式上也有創新,獲得廣泛好評。最近幾年,劇團面向群眾、面向市場緊跟時代熱點選題,圍繞中心創作,三年出了三部新戲,開拓出一大片市場。劇團配合“基層組織建設年”宣傳,以此為主題創作《三寶和諧曲》;配合“反腐倡廉”,主題創作《夢醒歸來》;配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主題,創作《親親一家人》等,都獲得成功。每部戲演出場次均近百場,既叫好,又叫座。頻繁的演出在獲得巨大的社會效益的同時,也收獲了良好的經濟效應,基本解決了長期困擾市曲演職員工們的溫飽問題。這樣,劇團也可騰出手來從事人才工程的建設和精品工程的設計,使劇團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不斷提高凝聚力,增強向心力。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培養滑稽戲接班人是劇團后繼有人的基礎和保障。目前,滑稽演員隊伍比較薄弱,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所以,拓展人才開發,把育才、用才、引才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十分重要。只有老、中、青,演員三位一體不斷努力,劇種才有希望。青年演員要靠自己的刻苦努力,積極鉆研;劇團要為青年演員脫穎而出創造條件,有計劃、有目的、有措施地加以培養,為他們的茁壯成長出智、出力、出錢,師徒結對幫教,以老帶新傳授藝術,發現好苗子便有老藝人專人定向培養,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我們團的國家一級演員錢吟梅老師幫教授帶蔡九華,蔡也主動認真學習錢吟梅,成為劇團柱子,成為國家一級演員稱號。青年演員張璇已拜錫劇名家李桂英為師,雖然是兩個不同的劇種,但表演的藝術往往是相通的。李桂英愿意教,張璇認真學,使演藝在原有基礎上有了明顯提高。除了傳幫帶,還可委托藝術學校有計劃地招收和定向培養,一批學員,畢業后到劇團工作,輸送新鮮血液,充實劇團力量。還可拓展思路,留意社會上就有滑稽戲天分的滑稽草根藝人,擇優引進或簽訂合同,進行項目合作。
前幾年,有段時間傳統地方劇種演出不景氣,劇團也不例外,2008年前后一段時間中,劇團經濟困難。近幾年來光景漸漸好轉,劇團也更加重視人才培養,劇團也開始留的住人了。竺慧麗、張璇、王偉坪、劉敏等中青年演員漸漸成熟起來,青黃不接的隊伍也會隨著新生力量的成長而改變面貌,使劇團增添新的活力。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劇種首先要求生存,要有飯吃,然后再求發展。不管是定向戲還是藝術戲,問題是如何能吸引觀眾,有市場,所謂的“叫好又叫座”。劇團發展離不開精品劇目。我們的老大哥、老大姐——無錫市演藝集團錫劇院、歌舞劇院,依靠不斷推出的精品,大大擴大了影響,擴展了市場。錫劇精品《珍珠塔》,劇本精煉嚴謹,劇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加上王彬彬(飾方卿)、梅蘭珍(飾陳翠娥)的唱腔婉轉動人,汪韻芝(飾方朵花)的表演惟妙惟肖,形象生動,演到那里就紅到那里,觀眾如云。《珍珠塔》半個多世紀常演不衰,這就是精品的巨大魅力。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錫劇《珍珠塔》、《孟麗君》《紅花曲》 拍攝成電影,《當家人》、《他做新郎的時候》、《寂寞紅豆魂》拍攝成戲曲電視劇,更擴大了錫劇在全國的傳播和影響。市歌舞劇院的精品意識和精品追求精神更讓人欽敬。《阿炳》《紅河谷》《繡娘》《丹頂鶴》4部舞劇,先后獲得“五個一工程”獎,這在全國絕無僅有!用《無錫日報》記者單紅的話說:“越來越多的劇目,彰顯劇團人才庫的富足。既出戲,又出人,無錫文藝精品創作步入良性發展軌道。”(見2004年9月27日《無錫日報》)市劇院和市歌舞劇院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我團的滑稽戲也有過輝煌的歷史,精品《毛腳女婿》也演到過北京人民大會堂,彭真、彭沖、陳丕顯、榮毅仁、廖漢生、朱學範等領導同志觀看演出并接見演員。市曲1980年創作的精品《我肯嫁給他》,演出一舉成功,獲文化部優秀劇目獎,丁玲玲、楊天飛、錢吟梅、高仲欣的表演藝術均獲得好評,前幾年我團創演的《雁過留聲》也獲得過省級獎勵。但是,滑稽戲的創作現狀并不樂觀:受方言影響,只能囿于華東地區;舞臺劇目大投入的創作模式,對剛解決溫飽的劇團來說,也是難以企及的奢侈品。但要有追求有目標。滑稽戲屬于喜劇的范疇,它的本土主要在江浙滬吳語的范圍內,其藝術的發展不能離開本土的觀眾和藝術范圍。創演精品劇目一定要保持自己的風格特色。前幾代滑稽戲藝術家的成功都有他們的地方個性和個人特色。滑稽戲的地方色彩濃郁,很多人聽不懂,所以沒法像相聲、小品那樣在全國范圍內發展,這是它的局限性,滑稽戲也有它的長處,它的主要功能就是高度的娛樂性,寓樂于教,強調開心,說說笑笑,勞乏頓消,是一門“笑”的藝術品種。尤其在都市文明中,休閑的需求加強了,人們工作為了生活,更注重調節工作和休息,強調放松身心和藝術享受,以優化生活,同時也提高工作效率。所以,隨著這種社會環境的變化和娛樂方式的轉變,滑稽戲應適應變化,主動求變,創作出老少皆愛的市民娛樂劇目來。現在的問題是,滑稽戲不滑稽,或者類同于其他喜劇形式,滑稽戲藝術就難以發展了。所以,如何提高滑稽戲的“滑稽性”,增強滑稽戲的藝術性,充分發揮其短平快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優點和寓樂于教的主要的娛樂功能,這是精品劇目創作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因為這也牽涉到滑稽戲的發展方向。
以上所論述的,是我對錫派滑稽發展方向的粗淺探討,也是一位滑稽藝壇老兵對滑稽戲今后發展方向的一點思考。正確的發展方向決定劇團發展的前途和命運。這次結合我在劇團幾十年的工作經歷和觀察、思考,提出了以上一些粗淺的想法。所述所論是否得當,敬請專家和老師們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