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淺析華彥鈞三首琵琶曲
——《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
■王琛
華彥鈞,江蘇無錫人,小名阿炳,自幼隨當道長的父親學習琵琶、二胡、笙、笛等多種民族樂器。青年時期,他的演奏技術日趨成熟,于此同時又向江湖藝人們學習京劇、評彈、灘簧等地方戲曲音樂。父親病逝后,他當上了雷尊殿的道長,后因染上疾病而導致雙目失明,隨著雷尊殿的香火漸稀,只能被迫上街賣藝為生,飽受了人間的艱辛與苦難,這種坎坷的生活過了將近20年,但同時也為他日后的創作提供了堅實而豐富的基礎,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很多二胡名曲以及三首著名的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本文將從琵琶演奏角度結合風格特征和演奏技法來分析這三首樂曲。
1.創作背景
《大浪淘沙》是華彥鈞創作的三首琵琶樂曲之一。樂曲表現了作者對不幸生活、不平人世的無限感慨以及對幸福生活的渴望。據身為道士的阿炳所言,此曲原是道家的梵音曲牌,但根據音樂家楊萌瀏查證,道家中并無此曲。后有人發現樂曲的第一段旋律與廣東音樂《三潭印月》旋律相似,由此推斷這可能是阿炳根據他所熟悉的廣東音樂音調所創作而成的。
2.結構特征
本曲共三段。第一段是慢板(1-70小節),也是整首樂曲的核心部分,調式為徵調式。在短小的引子之后,展開緩慢而從容的主題,柔中帶剛,似乎在訴說著人間的不平等,表現了一種慷慨激憤的情緒。此段節奏類型多變,在二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這種長短音符的組合中,又配以八、九度的大跳音使樂曲的情緒跌宕頓挫,震撼人心。第二段是一個帶對比性的樂段(71-90小節),由“彈摭”慢慢緩起并逐漸加快直至引出第三段的高潮段落。表達了作者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第三段(90-118小節)是連接第三段的尾音直接開始的,取材于蘇南民間音樂大嗩吶曲《將軍令》,此段結構短小,速度較快,旋律鏗鏘有力,體現了作者自信樂觀的情感。
3.技法分析
第一段常用的指法是彈挑和輪指,兩者交替進行。彈挑上要求音色多變,音量上需強弱控制得當,輪指方面要根據曲調的需要合理地運用三指輪、四指輪、五指輪,并注意輪時大指的重音位置。例如:第一小節的第一個音“2”是雙彈,是有延長符號的四分音符,時值可彈成一拍半,音量需奏成mf,音質上要求集中并有彈性。第十二小節的大跳,給人以激憤之感,此時右手的力度要求適當加強,并突出“2”的重音,以此引出第三小節“5”的輪滑音。第43小節的長輪,每個八分音符的音頭都要奏出重音,此處的長輪可以用四指長輪,也可用三指長輪。
第二段整段都是八分音符,右手用了“彈摭”和“雙彈摭”的指法,節奏上要求平穩均勻,不可奏成附點音符。音量由弱至強,速度由慢至快,漸快至最后一小節時要與第三段的第一個音銜接自然。
第三段:是在第二段速度上的繼續推進,曲調活潑明快,音量強弱對比度較為明顯。其中“雙彈”音量可強些,其他音可稍弱些。尤其要注意后半拍與切分節奏中輪指的運用。此段第一小節中的“2”音的輪指,可用七指輪來代替滿輪。倒數第六小節的結尾句,每個音都要彈得蒼勁有力,要表現出阿炳對現實社會的憤慨與不平,緊接著倒數第四小節開始的劃輪,要將前面音樂中激動急切的情緒止住,而后慢慢地將心情平靜下來,沉穩地結束全曲。
阿炳的音樂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靈魂與精髓,透露出一種來自底層人民的健康、自信、頑強的氣息?!洞罄颂陨场愤@首樂曲,通過音樂把他對痛苦現實生活的感受及對美好生活的期望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情真意切,充滿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1.創作背景
《昭君出塞》由華彥鈞傳譜,講述了漢元帝時期王昭君遠嫁匈奴的歷史故事。音樂史上有不少根據這個故事而創作的琵琶曲,如《昭君怨》《塞上曲》等。但這首由阿炳傳譜的《昭君出塞》卻與此不同,據他自己所說,這首曲子是由他的父親華雪梅親自傳授的。樂曲通過刻畫王昭君出塞時的一系列情緒變化,表達了作者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無限感慨。我們從這首樂曲的旋律中,可以聽出類似廣東音樂“乙反線”的特征,這大概和作者當時所處的年代中接觸的音樂有關。
2.結構特征
樂曲共分為三段:第一段是慢板,節奏從容緩慢,旋律清雅秀麗,大小六、七度的跳躍較多,刻畫了昭君出塞時激昂悲憤和離別故鄉時的悲痛哀怨之情,反映了她當時對未來生活環境忐忑不安的心理。第二段節奏單一,都是四分音符節奏,與第一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指法上運用了“滿輪”指法和段落尾末處不同的挑輪指法,形象地描繪了昭君出塞途中,旅途的艱辛坎坷和起伏不平的心情。第三段結構短小,速度較快,層次分明,帶有收尾之意。
3.技法分析
第一段開始的前10小節,演奏速度宜慢不宜快,特別是每一小節的收尾音處可稍做些漸慢,以體現出王昭君寧離國土,傲然不迫的氣度形象。段落末尾的“5”音,用了勾空四弦,“長輪”空一弦的奏法,節奏較自由,雖然這個曲調只有一個“5”音,但“輪”的奏法卻有三種變化,極富特色。第二段的主要演奏技法是“滿輪”。除了第1小節第一拍用了食指“劃輪”以外,第2小節開始每拍“滿輪”一次(食指起板)。每次滿輪的最后一個音都要用大指“拂”四條弦。尾末前的6小節,在漸慢的同時,要注意切分音與輪指的配合,“輪”的音頭需做重音處理。第三段較短,速度較快于第二段。第14小節和第18小節,都用了頓音奏法,曲調輕快活潑,描繪了昭君離開長期幽居的深宮以后,初到塞外,接觸到新鮮事物的愉快心情。
《昭君出塞》與《大浪淘沙》在樂曲結構、節奏音型、演奏手法以及情感表達上都有相似之處,《大浪淘沙》表現出了和一般傳統文曲不同的韻味,深沉、雅致、大方。而《昭君出塞》也絕無那種閨怨氣息,整曲作曲透露出一種大氣、豁達的氣息。
1.創作背景
《龍船》是首民間獨奏大曲,有三個版本,此版本由華彥鈞傳譜。相傳民間老百姓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每逢端午節時都有賽龍舟的習俗。競賽時,鎮頭兩岸人聲鼎沸,敲鑼打鼓,燃放鞭炮,氣氛熱鬧非凡,由此產生了許多反映劃龍船時沸騰場面的器樂作品,此曲就是以琵琶曲形式來演繹的。
2.結構特征
此曲由幾首民間小調與鑼鼓點結合而成,曲調內容通俗易懂,富有一定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它的特征是以熱烈歡騰的鑼鼓節奏為主題,并且穿插著吹打的旋律,使整首樂曲聽起來活潑歡快、氣氛熱烈。據《阿炳曲集》的樂曲說明中說:“依民間的習慣,常把曲中所包含的段數,稱作龍船的條數。譬如:由四個段落就表示有四條龍船”。樂曲一開始是模仿“三通鼓”,并吸收了鑼鼓點的特征,這種混合節拍運用在琵琶上非常富有趣味。第二段運用了彈與分的組合手法,奏出了無錫民歌《下盤棋》的音調。緊接著用煞音模仿鑼鼓悶擊的效果,再以民歌旋律與鑼鼓間隔,第二、三條船的形象一下子就顯現出來。最后一段用滿輪演奏,模仿鑼鼓敲打的喧鬧氣氛,音調旋律取自于絲竹《玉娥郎》片段,運用慢起漸快的形式把音樂推向高潮。.
3.技法分析
第一部分引子是在“三通鼓”中揭開序幕,運用了掃弦、彈面板、三指輪等技法,速度忽快忽慢,起伏不平表現出賽龍之前歡快熱鬧的場面。第二部分運用了彈分的后半拍雙音技法,三弦是空弦音,演奏時可以有意識的突出它,以加深這種節奏型的特點,加強旋律前進的動力,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人們比賽時齊心協力一致劃船的動作。樂曲中運用了大量的單掃空弦技法,好似鑼鼓段中的“鑼聲”,掃弦時動作要干脆敏捷,四根弦的聲音要平衡一致,右手指甲觸弦不宜太深,這樣掃出來的音色才會富有彈性。最后一部分幾乎全部使用了滿輪指法,這在我們日常樂曲中很少用到,輪時要注意突出外弦旋律,它描述了人們觀看龍船競賽后興高采烈回家的心情。
通過對阿炳三首樂曲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倔強、剛毅、樂觀、積極向上的人。他把對那個黑暗時代的許多憤慨、不滿與無奈都通過他的音樂作品表現出來。從他的音樂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真實、真摯、細膩的情感。也許命運給阿炳的艱苦磨難,正是成就了他那些深入人心樂曲的緣由。阿炳對自己的演奏,一直抱著嚴謹的態度,他既重視“功夫”更講究“神韻”,在演奏技法上有所創新和研究(如四指下出單輪接彈挑組成一群音;左手按音不用小指等)。他刻苦鉆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并廣泛吸取了許多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他的音樂表現了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道德、正義、民族意識、無畏氣概、犧牲精神,是我國音樂史上杰出的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