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林
本體藝術的完美展現和姊妹藝術的適度借鑒
——木偶劇《胡桃夾子》導演隨筆
■方林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揚州杖頭木偶藝術,經過數代木偶藝術前輩的艱辛努力,創造了一次次的輝煌,從傳統的京劇走向京歌逐步走向以兒童為主要受眾群的兒童劇。但不管演出的形式如何發展轉變,作為本體藝術的杖頭木偶這一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一直在進行著很好的傳承,從老一輩木偶藝術家傳承下來的精湛的木偶操縱表演技藝至今被業內的同行們學習借鑒,也得到了國際國內木偶權威人士的認可。
然而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作為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是墨守成規地進行傳承,還是與時俱進地進行迎合需求的創新?作為一個導演,職責要求他必須進行大膽創新,要在充分展示本體藝術的前提下、在傳承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而不是天馬行空,完全喪失了本體藝術的表演風格,讓喜愛傳統藝術的觀眾們不知道欣賞的是什么形式的演出。
固然,借鑒、吸收姊妹藝術的藝術形式會豐富本體藝術,在傳承的同時會得到很好的創新,在我們近年來推出的大型劇目中也有成功的先例。世界經典名著《白雪公主》曾經被國內的許多劇(院)團重新演繹,但白雪公主和她的小伙伴七個小矮人的身高成為真人劇團無法逾越的障礙,讓真人劇團的演員們練就矮子功扮演小矮人,恰似武大郎一般。而我們排演的大型人偶劇《白雪公主》在繼承傳統木偶表演形式的基礎上,恰到好處地借鑒了真人戲劇的表演形式。美麗的王后在華麗的王宮翩翩起舞,而當白雪公主來到七個小矮人的小木屋時,我們在真人舞臺上搭起一個一定高度的、與劇情吻合的場景舞臺,讓真人白雪公主站在新搭的舞臺上,而操縱七個小矮人木偶的演員則隱藏在新搭的舞臺下面,坐著滑輪凳子操縱木偶,與真人白雪公主形成了身高的反差,人與偶的結合達到了完美的統一與協調,不但得到了業內專家學者的認可,也得到了少兒觀眾和家長們的喜愛,這是一個在尊重本體藝術的同時做出的成功嘗試,也是一次大膽的創新。
縱觀當下,許多劇院團由于文化體制的改革,首先要解決的是各院團的自我生存問題,在兒童演出市場相對活躍的情況下,新編新創的兒童劇目層出不窮,獨具匠心的表演形式豐富了我們的木偶舞臺。解開了木偶表演那層神秘的面紗,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為了遮擋演員的擋板這堵墻,人偶同臺表演、戴著大頭套的偶型劇的表演在業內的許多木偶劇(院)團體中常有上演,從市場娛樂的角度欣賞無可厚非,但若從專業的藝術水準來看似乎感覺缺乏了一定的品味。
2013年揚州市木偶研究所創排了大型木偶劇《胡桃夾子》,這是根據柴可夫斯基的同名經典芭蕾舞劇改編的木偶劇,劇作者是看好杖頭木偶這個藝術表現形式而進行移植改編的,講述的是歐洲兒童克拉拉得到圣誕禮物后,在美麗的夢境中實現自己的美好夢想,體現了她善良、美好、樂于助人的人物個性,用杖頭木偶這種表現形式演繹這個如夢似幻的兒童故事恰如其分。
我和外請導演組成聯合創作團隊,在整體的大結構上由外請導演拿出方案,影視手法、真人芭蕾、軟體偶、布袋偶的綜合運用,豐富了我們的杖頭木偶舞臺,由于形式的新穎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通過市場的運作和參加各類賽事,從觀眾的反饋和專家的建設性意見中我們也感覺到了該劇的情節、表現形式諸方面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作為一個新創作的大型兒童劇目,觀眾的反饋和專家的論證是給該戲做最后定位的最好良方。
經過各界專家的多次論證,我獨立承擔了該戲進一步修改加工的導演工作,前后半年時間做了兩次大幅度的調整。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劇作者的意圖,讓觀眾更多地看到我們杖頭木偶本體藝術的展現。開場段落中我采用了內外景切換表演的手法,歐洲圣誕傍晚時分,城堡外落雪紛紛,一群歐洲兒童(木偶)在快樂的滑雪,燈光切換為歐式客廳,一群圣誕娃娃(木偶)在跳著歡快地舞蹈喜迎圣誕,魔術師給孩子們帶來驚喜和快樂,人和偶的交替運用讓觀眾一開場就進入到了木偶的觀賞氛圍中。進入夢境后,為了讓觀眾能看到演員細致的表演,我把原先讓演員拿著木偶蹲在舞臺地面上表演改為在一定的舞臺高度上表演,減少了軟體偶,增加了杖頭偶,既解放了演員,又讓觀眾完全看真看切。為了使故事情節更加地充滿懸念,在克拉拉和胡桃夾子送多多回家鄉的途中我重新設計了讓仙鶴帶領小伙伴們跋涉千山萬水,微型小木偶走上殘崖斷壁的獨木橋的特技橋段,當小多多害怕地走到獨木橋中間時,橋體滑轉,多多命懸一線,增加了險情,增添了趣味,也更多的展現了杖頭木偶的特技技巧。這樣的調整在全劇中有許多的環節,可以說是顛覆性的,修改過的版本在首屆國際木偶藝術節上獲得了 “最佳劇目獎”,為了參加今年在上海舉辦的“白玉蘭”獎暨國際木偶大賽,我對劇中一段經典的雙人芭蕾進行了重新的設計和創新。之前的版本只是兩個演員拿著木偶以人偶同臺表演的形式完成一段芭蕾舞蹈,總感覺不過癮,經過長時間的思考醞釀,考慮的多種方案都不能很好地表現,最終決定借鑒黑幕戲的表演手法,在舞臺前區設有一個小型的舞臺,在特殊燈光的映襯下,花團錦簇中,三個演員操縱一個木偶,完美地展現這一段非常優美的芭蕾表演。該戲還有很大的提升和調整的空間,作為劇團導演,更多地展現本體藝術,是對杖頭木偶這一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得以更好傳承的職責和義務。
我認為,作為一部戲的導演,在決定執導一部作品是否適合這個劇種創排的基礎上,應當在前期的案頭工作中做詳細的分析和闡述,當本體藝術的表現形式不能完美地體現創作意圖的情形下,適度地借鑒姊妹藝術的表現形式,使得這出戲更加的精彩完美,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要讓姊妹藝術附著于本體藝術而不是凌駕于本體藝術之上,恰如其分的展現杖頭木偶的技藝技巧和恰到好處的借鑒姊妹藝術的表現手法是我們應當遵循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讓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創新的同時得到更好的傳承,才能在受到市場歡迎的同時又能不斷地將其打造成具有藝術品位的精品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