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劍
淺析錫劇的改革與發展
■孫劍
錫劇俗稱“灘簧”,至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錫劇主要流傳在常州、無錫帶,故又稱“常錫文戲”。“灘簧”最開始是當做小調來唱,隨著聽眾的增多,逐步形成了兩對唱,諸如《雙推磨》《賣桃子》《拔蘭花》等,這些戲大多是以農村民間日常生活中男女相愛的故事為題材,藝人們稱這時期為“對子戲”階段,該階段持續了幾十年,流傳甚廣,一些農村有文化的青年也加入了“灘簧”隊伍。他們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識,首先使劇團內容豐富,情節由原來的簡單開始變得復雜起來,出現了除小生、花旦之外,老生、老旦、滑稽等三至五個角色的劇目,如《借黃糠、《陸雅臣賣妻》等,該階段稱之為“小同場”。他們或在茶館內或在廣場進行演出,十分活躍,深受歡迎。1913年,蘇南各地的商會紛紛成立,“灘簧”被邀請入城,在上海、蘇州等劇場演出。當時的上海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如歌舞、話劇、電影等。這些文化領域都是屬于達官貴人和上層階級的消費項目?!盀┗伞眲撘灾壹樯茞簽榛鶞剩N近生活融于生活的卻是平民百姓容易接受的,再加上票價低廉,使其很快發展起來,越唱越盛,擴大到十多人同臺演唱,開始唱大戲,故稱其為“大同場”,直到1954年成立江蘇省錫劇團,才正式命名為錫劇。我省蘇南地區幾年每個縣有錫劇團、蘇北的靖江、東臺等縣也成立了錫劇團,安徽省的郎溪縣、上海市的甲丁縣都有錫劇團,二省一市錫劇團遍布,盛況空前。以后的幾十年,錫劇作為文藝的一種形式被列入宣傳推廣中,劇團要演什么劇目,怎么演,都有政府一手包辦安排,包括演員招收,經費補貼的分發都有政府安排,因此《珍珠塔》《玉蜻蜓》《紅色的種子》《紅花曲》等一系列優秀的劇團就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同時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如無錫市錫劇團的梅蘭珍、王彬彬,江蘇省錫劇團的三朵花——姚澄、王蘭英、沈佩華,以及常州市錫劇團的吳雅童、楊企雯等,他們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流派,錫劇就此興盛榮起來。
盡管如此,但在筆者看來,錫劇與同在華東地區的越劇、黃梅戲相比,發展是遠遠不夠的,影響遠不如他們大。越劇、黃梅戲已列入五大國劇之中,而錫劇仍是一地方小劇種。
首先是出人出戲遠不如越劇、黃梅戲,錫劇至今仍是上演《珍珠塔》《玉蜻蜓》等骨子老戲,國家搞的一些大的賽事活動,如戲劇節,幾年不見錫劇蹤影,即使創作了一批新劇目,如連續幾屆錫劇節的演出,幾乎都落入“私定終身后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最后來個“大團圓”的俗套,而構思新穎,人物與人物糾葛復雜,矛盾與矛盾沖突激烈,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結局這樣的精品力作難得一見。越劇則在浙江小百花劇團成立之際,劇作家顧錫東為小百花越劇團量身定做創作上演了《五女拜壽》的群戲,使小百花各個越劇流派有了用武之地,既傳承了越劇流派藝術,又創新豐富了演唱藝術。題材是創作方面永恒的話題——家庭倫理道德,社會各個階層看了十分滿意,并拍攝了電影,通過此劇出現了茅威濤、何賽飛、董柯娣等一批后起之秀;上海越劇院更是新戲不斷,繼《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等傳統劇目后,創作上演的《祥林嫂》更是轟動全國,也涌現了錢惠利、單仰萍、趙志剛、方亞芬、蕭雅等流派傳人;黃梅戲的劇目更是豐富多彩,傳統戲《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家喻戶曉,中國戲劇節他們又創作上演了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劇目《徽州女人》,韓再芬演藝更超成熟。雖然錫劇界也有“小王彬彬”、“周東亮”等后起之秀,但為數不多,錫劇真正在北京亮相的還是《珍珠塔》這個戲,也是在北京的一個小劇場上演,雖然媒體進行了專場報道,但影響不是很大。另外黃梅戲在中央電視臺搞了二次“尋找七仙女”活動,越劇也搞了二次“越女爭鋒”,影響之大,眾所周知。
其次,錫劇音樂的創新也有待解決。錫劇曲調確實是豐富多彩,錫劇原先只有簧調,板式豐富,如慢簧調、簧調中急、老簧調、老式簧調、簧調流水板、說頭板、哭調、長三調,后又引進玲玲調等。后來覺得單一的簧調不行,又從杭劇當中的大鑼板引進創新了大鑼調,其板式也是很多,如大陸慢板、大陸中板、大陸快板、大陸緊拉慢唱、大陸散板、二八板、大陸流水板等,同時又引進了許多蘇南小調,如紫竹調、道情調等來豐富錫劇的唱腔。因此形成了簧調、大陸調、蘇南小調三大系統,可謂調式板式豐富、變化多端,但其間存在一個問題,錫劇音樂音域太寬,高低音跨度達十六度,這對普及錫劇來說是很大的障礙。大多數人學唱錫劇是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我們知道任何劇種離不開戲迷票友的支持和哄拉,京劇發展離不開票友,錫劇也同樣如此,光有幾個藝術家的表演是遠遠不夠的。錫劇目前還有許多縣市級劇團,民間的職業劇團更是不計其數。僅舉一例,王錫春的作品《夜明珠》上演以來深受歡迎,作曲家也設計了非常好聽的唱腔,但其中“碧玉”的唱腔過于高吭,難倒了不少演員,其高音區持續時間太長,要是降調唱,同臺演出的演員必然受到影響,故建議作曲家設計唱腔考慮到這個因素。同時錫劇固然有簧調、大陸調、蘇南調三大系統,但筆者認為調式板式太多,不利于錫劇的普及。與此相比,黃梅戲則是是音域不寬,跨度最多不超過十三度,且調式板式也不復雜,容易傳唱、學唱,噪音條件差一些的也能演唱,大家都是在中音區,旋律簡潔、清新、抒情,十分上口。越劇藝術也是如此,除音域不寬外,其流派紛呈,小生行中有徐派、尹派、范派、陸派、畢派,旦行中有王派、金派、袁派、呂派、戚派等,老生行中有張派、徐派,并且曲調板式不復雜,唱起來十分動聽。
再則,錫劇藝術在基本功和表演上也需加大氣力。戲曲表演注重的是程式化的虛擬表演,戲曲程式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演員從山膀、跑圓場起練好走邊、趟馬、起霸等程式動作,武行的更是練好自己行當內的程式動作,為演好人物、塑造人物服務,大家知道,戲劇藝術是以唱為主,上演的都是小生花旦戲,其他行當則不是很出色,上演不了什么主角,因此在練功、表演等方面都不太花精力,認為嗓子好,一招鮮,吃遍天。與之相比,京劇中生、旦、凈、末、丑每個行當都有佼佼者,每個行當都有主演的看家戲。如京劇中的《三岔口》,武生任堂惠、武丑劉利華利用程式化的虛擬表演,惟妙惟肖,形神兼備,令人嘆服。京劇中的武行,更是有長輩武生、短打武生、刀馬旦、武旦、武丑,且各個行當都有絕活,以上精彩,滿臺生輝,錫劇倒不注重武竹,如《珍珠塔》中的方卿在“踏雪”一場中,能來一個吊毛、抱背則十分了得,且不要說武戲的剪子、葉子、小翻了。我們并不要求個個演員要會武功,但偶然有武戲時要基本功扎實,要出彩,更應吸引更多的掌聲和喝彩。例如錫劇中也有《三清樊梨花》《楊門女將》等戲上演,其中演員起霸、趟馬、槍花、開打都應有相當扎實的基本功,因此錫劇演員也要注重文武兼備,如越劇界的吳紅軍在上演《貍貓換太子》陳琳一角,唱、念、做俱佳,拷打寇珠一場,操棍得心應手,舞棍滿氣生花,基本功扎實,精彩不斷,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學習借鑒的。
總而言之,錫劇曾經有過許多輝煌,從事錫劇藝術的演職們也十分努力,但與兄弟劇種相比,與當代觀眾的審美要求相比,還需繼續努力,在錫劇的傳承、改革、創新、發展等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愿我們共同努力,共創輝煌,使錫劇這朵藝術奇葩越開越艷。
(溧陽市錫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