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弘
我演童話人物“大腦殼”
■羅弘
格林童話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尤受小朋友的喜愛。根據同名故事改編的大型人偶劇《白雪公主》由我們揚州市木偶研究所創排以來,自2005年迄今,在全國300多個大中型城市已演出800多場,以華麗的舞臺畫面,美妙的音樂旋律,新穎別致的導演手法和高超的演員才藝展示,深得廣大觀眾好評和孩子們的青睞。其中以杖頭木偶表演的七個小矮人:耳朵能伸出很長,又能很快縮回去的“長耳朵”;愛發牢騷,“切”是口頭禪的“高鼻子”;話多愛說,兩片嘴不停嘮叨的“大嘴巴”;多愁善感,愛哭,眼里時常冒出淚水的“淚珠子”;很勤快但又膽小的“細脖子”;年紀最長,真正的智者,隨時可以睡覺,打呼嚕,一旦發表正確意見時,兩條長眉毛就會豎起來的“掃把眉”以及自以為七個人中最聰明的,其實常常判斷錯誤,和“大嘴巴”是死對頭的“大腦殼”,格外得到觀眾熱捧!
2007年6月,《白雪公主》參加第五屆江蘇省戲劇節演出,榮獲“優秀劇目一等獎”和優秀導演獎、優秀舞美制作獎等殊榮。作為一名木偶劇專業演員,我有幸在《白雪公主》中操縱表演其中木偶角色“大腦殼”一角,并以此角而榮獲江蘇省戲劇節“表演獎”。
戲諺云:(表演角色)一要曉其事,二要知其人,三要明其理,四要通其情。這則藝訣,我的理解是:曉其事,洞曉劇中之事,把故事來龍去脈理清楚。知其人,了解劇中之人,把人物的根底情況摸實在。明其理,把劇中人與人,人與事的關系和道理弄明白。通其情,根據老藝人的說法,包括“體”和“用”兩個字。即體會自己所演人物的人和事;運用藝術表演手段把體會到的人物情感表達出來,即“情動以衷而形于外”,從而把人物演出個性,演出光彩。簡言之,要演好人物首先要了解人物。通過劇本提示和導演的指導,我把人物表演定位在“大腦殼”和“小細節”六個字上做文章。
七個小矮人的出場,是在充滿歡樂、幽默的《快樂歌》中上場的。當小矮人們跳著整齊、歡快的舞蹈,唱著:“幸福從哪里來,快樂從哪里來?幸福不需要等待,快樂自會有安排!我們每天都是如此的快樂……”的歌聲中閃亮登場。當他們到了居住的小木屋前,發現情況異常:小木屋門開了,原先熄滅的燈火不知被誰點亮了……大嘴巴首先開腔:“難道昨天晚上沒有把燈熄滅?誰最后睡的?是誰干的好事兒?是誰這么沒規矩……”我表演的大腦殼對大嘴巴的嘮叨十分不滿,摸摸自己的腦袋,想了想,立即用大腦殼頂住大嘴巴的大嘴說:“閉嘴!你這個大嘴巴,嘮叨起來就沒完沒了!”引得眾矮人大笑,接著搖搖大腦袋得意洋洋地挑釁著大嘴巴。當小矮人們進屋后,發現屋內的椅子被人坐過了,臉盆被人動過了,刀叉盤子被人弄臟了……“聰明”的大腦殼突然大喊一聲:“有賊!”他的喊聲驚得大伙兒有的跑到門外,有的鉆到桌子底下……當聽到里屋白雪公主在睡夢中呼喊:“媽媽,你在哪里”時,大嘴巴對大腦殼說:“判斷失誤!”我操縱的大腦殼仰起大腦袋不服氣的“哼”了一聲,潛臺詞是:這有什么!當白雪公主要七個小矮人各自介紹自己時,大腦殼立即搶著說:“我叫大腦殼!”白雪公主高興地摸著大腦殼的腦殼說:“哈哈!大腦殼!”我操縱的木偶大腦殼立即搖頭晃腦得意起來,心里美滋滋的,因為他覺得我大腦殼能和漂亮可親的白雪公主在一起,該多幸福,該多高興?。∫驗閻勖乐?,人皆有之嘛,大腦殼又何嘗不是呢!這段戲,我通過對所表演的木偶角色“大腦殼”的摸腦袋、頂腦袋、搖腦袋,仰腦袋等一系列的調度和小細節上心理活動外部體現,把小矮人“大腦殼”的活潑調皮、自以為是的性格鮮明的呈現于舞臺。
俄羅斯偉大的戲劇家、戲劇表演藝術家、體驗派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指出:“在平臺上做動作。 動作、活動······這就是我們戲劇藝術,演員的基礎?!睉騽〈髱熅俚卣撌隽藨騽”硌菟囆g創作的科學規律,也揭示了表演藝術制作方法的本質。而作為戲劇范疇的木偶藝術,喜劇大師的精辟論述同樣適用于木偶戲角色的表演。其中難度最大的是人與偶在表演上的結合。只有把人對角色的真切感受、體驗和木偶相應表演巧妙對接、融合,才能演出有光彩的木偶藝術形象。在人與偶結合的過程中,木偶形體規律要建立在人的相應動作之上。
大文豪泰戈爾說:“藝術是一種創造?!睔v史經驗證明,藝術有一個繼承與發展的辯證關系。即藝術要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探求發展,而通過求新發展,才能體現和達到更好地繼承之目的。
《白雪公主》的導演為了使真人扮演的人偶(如白雪公主、王后、王子等)和木偶小矮人處在同一地平線上,更具童話色彩,便別出心裁地在劇院舞臺上搭建了一座高達兩米的山坡上小矮人的小木屋,我們操縱小矮人木偶的演員則要坐在一個裝有小滑輪的小凳子上舉著木偶表演,這樣隱于坡下,(讓觀眾看不到我們操縱木偶的演員)難度極大。為了達到人與木偶的巧妙對接和表演上人與木偶融合,我們幾個操縱小矮人的演員,狠下了一番功夫,才終于達到理想的水準。
記得一位名人說過,藝術家尋找的不是港口,而是大海。我愿意在茫茫藝海中,乘風破浪,不斷地搏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