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萍
演出錫劇《清風亭》過程中的心得
■顧萍
從事戲曲表演的人大多數都有這樣一個經歷,在最初學習表演的過程中,無論這個過程是三年還是五年,我們都是由老師們一句一句地教唱腔,一招一式地教身段,才將所學劇目繼承下來,是在持續不斷地耳提面命、口口相傳中完成人物的表演。和影視演員不同的是,雖然都同屬表演,但是影視演員自我創作,自己塑造的成分比戲曲演員多得多。對此,我認為這是一個依葫蘆畫瓢式的積累,當然這樣的基礎學習和積累非常必要,但是這絕不是一個戲曲表演者獨立進行的塑造人物,而只是對戲曲原有人物形象的一種傳承。
要獨立完成塑造戲中人物,第一要素是——認知。一個戲曲演員在飾演人物之前,首當其沖的是對所飾演的人物有一個全方位的認知,要達到全方位認知的目的,必須先要反復通讀劇本,通過劇本中的文字交待,把握所要飾演人物的身份、地位、所處時代,以及劇中和其他人物的相互關系,據此再進行人物分析,細致、縝密、透徹地分析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心理。通過基本的、必須的、重要的認知過程,以及后來的理解及人物分析,從而達到獨立塑造人物的目的。
在我團排演的大戲《清風亭》中,我完全體會到了認知的重要性。在《清風亭》這部戲中,我飾演“大夫人”一角。劇中大夫人嫉恨二夫人生下孩子,命人把孩子扔到荒郊野外,所幸孩子被一對老夫妻撿到并帶回家撫養。幾年后,二夫人與孩子相認并帶回府,不想大夫人從中作梗,把孩子強行帶到自己娘家撫養長大。剛開始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我拿了劇本一味的背臺詞,把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關系都忽略了。因此在初排的過程中,從我口中念出的臺詞要么情緒不對,要么語氣不對。我對人物的行為塑造也與“大夫人”這一角色的身份不符,表現得太過蒼白。這時,我們這部戲的何雙林導演對我說:“小顧,去多看幾遍劇本,從頭到尾完整地看幾遍,看看你是誰的女兒,應該是什么身份,你應該如何趾高氣昂地對下人說話,應該把握怎樣的一種語氣,你為什么要嫉恨二夫人,應該怎樣表現你欲置二夫人于死地的心理狀態。”何雙林導演給予了我至關重要的點撥,老藝術家的教誨讓我悟到了人物塑造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第一要素,那就是演員通過劇本對所飾演人物的全面認知,有了這一點,塑造人物就有了根據。于是,我又重新開始去熟讀劇本,理解人物,吃透人物的性格,從每一句臺詞、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入手。例如:在第一場的結尾處,當周小哥說“可能已被豺狼吞吃掉了”,這時我做了用手輕遮嘴角,但又發出抑制不住的笑聲來表現出大夫人當下的心理活動。隨即一個急速半轉身用惡狠狠的語氣,冷著臉來威脅周小哥“你是個聰明人,你要好自為之”。然后緩緩轉身,猛地甩開斗篷,極速下場。這一系列的表演充分表現出了大夫人的心理活動,以及心狠手辣的性格特征。在第五場中,當兒子回來給她請安的時候,大夫人立刻展現出了慈母的形象,關切詢問兒子的近況,同時又提醒他,只要他孝順聽話,就會幫他安排下他的錦繡前程。但當兒子要求見一見養父養母的時候,大夫人慈眉善目的臉馬上就變了。這時,我用了一個很慢的轉身,眼睛斜視他,他立刻被這種氣勢嚇得退后幾步,大夫人的這種威嚴感和身份感也馬上體現出來了。《清風亭》在后來的演出中,全劇組演員都受到了來自各方的廣泛贊譽。在劇中,我把“大夫人”一角塑造得陰險毒辣、高傲冷酷,成為一個丑惡勢力的典型代表,是《清風亭》一劇中第二號遭受廣大觀眾切齒唾罵的人物角色。
第一次相對獨立地完成塑造“大夫人”這一人物,得益于老藝術家何雙林導演的點撥。關于戲、關于演戲直至《清風亭》,何導給我們全劇組講了很多。這充分讓我體會到人物塑造的關鍵,是要認知人物的心理、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特有的行為模式,還有人物特有的語言風格。這里所謂的認,就是要通過劇本上的文字表述對人物充分了解;知,就是在了解了人物的前提下,充分理解人物心理和性格。正如繪畫大師一樣,所要畫的題材,在動筆前就已成竹在胸了,戲曲表演者也應是一樣的,正所謂隔行不隔理!
以上是我作為一個戲曲表演者對塑造人物的一點膚淺的認識和體會,這樣的認識雖然還難以達到理論的層面,但卻是我在戲曲表演實踐中的感悟!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的積累,我對塑造人物角色會有更加豐富更加成熟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