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勇
話劇《楓樹林》的道具設計
■汪勇
2013年春節剛過,我團就開始排演大型話劇《楓樹林》,本劇是由江蘇省文化廳組織策劃和投資打造,總政話劇團原團長孟冰擔任編劇,總政話劇團一級導演宮曉東執導,省話劇院和市話劇團兩家院團聯合排演的一幕反映當代“村官”題材的話劇。講述了一個南京郊區楓樹村村官向南生命最后九十天的故事:楓樹村黨支部書記向南得知自己患了絕癥,生命已進入倒計時,回顧一生,其任上二十多年的得與失,有引為自豪的,也有難以啟齒的,更令其驚訝的是:自己最最虧欠的則是至親至愛的人——母親,兄弟,妻子……向南不愿背負著沉重的感情包袱離開人世,于是開始爭分奪秒地為過去“還債”。主人公向南雖是一個藝術形象,但他的身上凝聚了吳仁寶、常德盛、郁全和、李元龍和張雅琴等江蘇大地上涌現出的一大批優秀村官的影子,這些看似普通的共產黨人正用他們如楓葉一般的火熱點染著這一片土地。向南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他有人性上的弱點,但敢于正視“過失”,敢于承擔后果,敢于真誠懺悔,并在生命的盡頭追求真、善、美,要留美好在人間。正因為如此,向南才更像一個真正的人,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臨終前,向南還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是誰?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
該劇于2013年11月赴青島參加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榮獲最高獎“文華大獎”。從排練到演出,我都與此劇同行同息,面對這樣一個由省文化廳親自主抓、劇組成員上百的大型話劇,作為本劇道具設計,我不敢有絲毫的懈怠,認真聆聽導演的闡述,制作之余盡量多地觀看排練,搜集信息、激發靈感,在滾燙的“文華大獎”后面,有我太多的感悟和體會:
這是一臺令人感動而又令人難忘的戲劇,劇組建立之初,我首先通讀了劇本,仔細設想每一個戲劇場景,揣摩編劇的意圖和所要表達的觀點,領會導演的用意,揣摩導演的表演手法和風格樣式。收集素材做好前期的案頭工作,根據舞美設計風格的要求,用設計者的經驗與智慧制作符合劇情和場景所需要的道具,并且要突出樣式、色彩、風格與時代相呼應的特點,為演員的表演提供合情合理的支點。
一走進劇場,就好像一副鄉村畫卷徐徐展開,那一片大曬場,既是召開村民大會的場地又是縱橫交錯的田埂、還是農家的院落。呈現在觀眾眼前的除了幾十棵楓樹外,主要陳設道具還有一口大鐘和一面銅鑼,這兩者的出現既體現出了農村的風土人情和世態民俗,又可以讓觀眾準確地分辨出該劇所要表達的時代感。可以真切地感受那個年代和大背景下的生活場景,并且也能拉近角色和觀眾之間的距離。鑼與鐘的陳設,不僅僅是鄉村樣貌的體現,而且鑼與鐘敲響那一刻,還是一種權力和號召力的象征。當向南第一次敲響它的那一剎那,村民看著向南的,是一種不屑的眼神,是一種不信任的眼神,是一種發自心底的抵觸的眼神,這種眼神在告誡向南,村民們不相信你。向南捫心自問,作為一名剛剛上任的村支書,在要求鄉親們做好的同時,作為領頭人的自己更是要以身作則,沖在最前面,只有這樣做實事,才能讓鄉親們信得過自己。政府提倡計劃生育時,向南親自帶著自己的弟媳去醫院做了流產,還氣死了自己的老父親、導致母親自此耳聾數年不愈,親生弟弟拿著鋤頭,瘋狂地向自己的哥哥揮去,不僅讓觀眾切身體會到屬于特殊年代的狂熱和偏執,也看到人性中的暗角。
看過《楓樹林》的觀眾都會發現,該劇在舞臺場景的設計上,與傳統話劇舞臺設計截然不同,沒有過多繁瑣的飾品與場景搭建,只是簡簡單單的一把笤帚以及一個矮凳。通過這兩個看似很不起眼的道具,充分地體現出整個場景中屋內外的區別,讓觀眾在第一時間區分該劇的空間轉變,對于舞美工作人員來說,不僅節省了成本與制作時間,也同時明白了與傳統舞美設計完全不同的全新理念,善于留白,留給觀眾想象的空間。雖看似不起眼的小小變動,卻可以在今后其他劇目演出時充分地利用與結合,給觀眾簡潔明了的視覺認識。
向南的身世是錯綜復雜的,因為要追溯到民國時期,所以必須要有具有時代特征的道具進行體現,否則觀眾無法在視覺和聽覺結合的情況下了解其來歷。在進行道具制作的時候,我們想過很多有關于那個年代的物品,但均被否決,有的太過牽強,有的太過浮夸,我們采集眾多演員的參考意見,最后確定為一個藍色的大方巾,在那個年代的農村,用大方巾包裹嬰兒是最常見的,而藍色較為鮮艷,也是農村最為常用的顏色之一。這樣的搭配,從排練到正式演出,不管是后臺工作人員、參演人員,還是觀眾,都通過這塊簡單的藍色大方巾,真切感受到國民黨時期的那種時代差距感和農民應該具有的樸實性。
向南的母親從頭到尾,一直拿著一個放滿著紙錢和元寶的籃子坐在自家院中,在城市里,幾乎看不到這樣的場景,為了突出“農村”二字,我們特地設計此場景,一個農村的且喪偶的聾啞老婦手持裝滿紙錢的竹籃,眼神空洞無神的坐在自家小院中的矮凳上,口中似乎在念叨著什么,卻又聽不清,配以燈光的輔助,讓觀眾切身體會到這個農村老婦一輩子的艱辛和對已逝老伴的思念,但是卻不失那一絲僅存在骨子中的尊嚴與傲氣。
其實《楓樹林》這部話劇無論從舞美的角度還是從演員表演的角度上來看,都是很具有新意和創意的,選擇了生命倒計時這種獨特的切入點,把人物的行動和對生命的思考貫通融和到一起,成為劇情發展的主線,而導演別出心裁地將寫實與寫意完美結合,摒棄了以往話劇舞臺場景的復雜化、實景化。簡單的鐵鍬翻動,就可以代表著水渠和稻田勞動,一張張紙錢拋撒,就可以代表對逝者的哀悼,在這樣廣闊而虛擬的空間下,無限的放大與想象,也使演員在舞臺上可以更加酣暢淋漓的進行表演釋放。該劇從始至終都出現著一把極為普通的紅傘,傘的作用就是擋風遮雨,但本劇中的紅傘不僅如此,它還象征著一面旗幟,而這面旗幟就是黨旗,一方面體現向南在生命僅剩90天的情況下,依舊堅持高舉黨的旗幟,帶領本村老百姓貫徹黨的一切思想方針與發展方向,同時又寓意著在當今時代更需要具有“向南精神”的人出現在社會上。
話劇承載了近百年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縱觀當今戲劇舞臺已呈現出的科技化發展趨勢,現代聲、光、化、電等技術的廣泛應用,令人耳目一新。可是在這種情況下,戲劇舞臺藝術如何適應時代的發展呢?這是值得每位戲劇工作者深思和探索的問題。隨著觀眾審美觀的提高,道具制作就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這些道具工作者不斷開拓思維,創新手法,從而制作出更多高水準的道具,并且以劇本為依托,人物為中心,通過人物行動和戲劇的進程去揭示指定的戲劇環境,準確表達人物情感,以此傳遞特定的戲劇語匯,為演員的精彩表演做堅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