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俊
淮劇樂隊的發展
■羅俊
淮劇,基于“門嘆詞”(又叫“門談詞”、“門彈詞”)而發展。最初為一人擊板而唱。后與香火戲合并而成“三可子”(清代名“火班”,又叫“呵大咳”),不久,又吸收了淮安流行的“秧田工鼓調”,逐漸形成了“江北小戲”。之后在與徽班合演時,汲取了徽戲中的劇本曲牌、唱腔、表演等方面的長處,逐漸豐富起來被人稱作“江北大戲”。
淮劇音樂基于民間說唱音樂而豐富、發展,在腔調上又自成系統,多作五聲音階式的級進運動,并以上行大二度與下行小三度交替為主的旋法特征。唱腔結構屬于以曲調連綴為主,板式變化為輔的綜合體。
1.淮劇樂隊分文武場,最早的司鼓以一人代替全部武場,以扁鼓木邊擊拍帶板,后改用毛竹擊拍,因受其他劇種影響后使用單皮鼓。主胡在1959年前使用的是六角筒、平頭桿二胡(淮胡),后來受揚劇影響改用高胡。目前為淮胡、淮高胡兼用。
2.樂隊建制的變化
建國前最少只有三人,最多七至八人,為民族樂器。四十年代加入揚琴,五十年代加入大提琴等西洋樂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受樣板戲影響,勉強拼湊過以“三大件”加單管制的樂隊,1977年恢復傳統古裝戲后幾乎又回到了解放前的“文武場”建制。八十年代加入電子琴等電聲樂器。1979年后,隨著時代發展與表現新內容的需要,開始出現配器。二十一世紀以后淮劇樂隊編制大致分為兩類:傳統古裝戲時為多種混合型小樂隊;新編劇目(有配器)時為“兩大件”單管制樂隊。
建國前樂隊基本編制:
武場:板鼓、大鑼、鐃鈸、小鑼。文場:主胡、副胡、琵琶、揚琴、三弦、二胡、竹笛、嗩吶。
建國后多種混合型小樂隊基本編制:
武場:以板鼓、大鑼、鐃鈸、小鑼為核心,根據劇情需要增加各種打擊樂器。文場:主胡、副胡、琵琶、揚琴、三弦、二胡、竹笛、笙、嗩吶、大提琴、低音提琴、電子琴。
“兩大件”加單管制樂隊基本編制:
設專職指揮。武場:以板鼓、大鑼、鐃鈸、小鑼為核心,根據劇情需要增加各種打擊樂器。文場:主胡、琵琶、二胡I、II、中胡I、II、揚琴、中阮、長笛I、II(兼竹笛)、雙簧管、單簧管、笙、嗩吶、大提琴、低音提琴、合成器。
從淮劇樂隊建制的變化中我們發現在有配器的新劇目樂隊編制中取消了副胡,增設了中胡I、II聲部,這樣的調整是非常合理的。副胡及小中胡,淮劇主胡與副胡的關系,理論上同于京胡與京二胡的關系。但是京胡與京二胡的定弦關系上始終為八度關系,在弦法、指法、弓法完全保持一致。而淮胡與副胡的定弦關于大多數時候呈四度或五度關系,導致弦法、指法、弓法很難保持一致,因為演奏法的不統一會模糊主旋。
淮劇樂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受到了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但也存在許多不足。無論是傳統古裝戲時的多種混合型小樂隊和新編劇目 (有配器)時的“兩大件”單管制混合樂隊,都存在如律制的不統一、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之間音色的融合性等許多問題。我認為淮劇樂隊的建制改革可以向“兩大件”加民族管弦樂隊方向發展作嘗試。
淮劇的發展振興應為“兩條腿走路”,一是繼承,二是現代戲和歷史劇改編,傳統劇目的伴奏,早期的小樂隊可以勝任,但是在有配器的新劇目生產時,僅靠少量的幾件樂器是承擔不了的,單管制樂隊又存在許多問題。淮劇屬于板腔體,它的板式、行腔獨具特色。而民族管弦樂中的絕大多數樂器都是從戲曲伴奏樂器發展而來的,與戲曲音樂有著深厚的血緣關系,這些樂器的音色,不僅與淮劇主胡協調一致,而且與唱腔的風格韻味也極易融合。但在配器手法上要按照民族管弦樂的音樂思維進行和聲寫作,盡量使用點、線、面的組合手法,慎用全奏,少用短促而清晰的純節奏性寫法,始終強調民族音樂虛、空、散、韻、味的特征,規避由于民族樂器“先天性發音模糊”與不善于表現復雜和聲織體的軟肋。民族管弦樂建制和適合淮劇的配器手法的結合必然會創造出與淮劇聲腔和諧統一的的音響效果。民族管弦樂隊的獨特形式、豐富的樂隊音響色彩和表現力一定會與舞臺的整體呈現融為一體。
民族管弦樂伴奏淮劇,這僅是我的一種設想,在實踐中必定會有許多困難和問題,作為新一代的淮劇音樂工作者應當勇于擔當,肩負起淮劇樂隊改革的重任,在新的歷史時期,根據淮劇劇種的特點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將淮劇這一地方劇種推向更為廣闊的舞臺。
1、江蘇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淮劇志》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