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觀領
節奏感在音樂教學中的地位
——音樂教學之思考
■吳觀領
對節奏的把控往往最能體現藝術家對音樂作品的深刻解讀,同時也是所有演唱家和演奏家把節奏藝術的挖掘與升華當做畢生追求的目標。這就是音樂為什么越學越難的奧秘所在。
節奏 節奏感
經常聽到業內人士說這樣的話:音樂不是任何人可以學的,此話確實有失偏頗,準確地說應該是——不是任何人能學好的,本人認同這樣的觀點。學習音樂者可以分為兩類:興趣所致的娛樂學習和追求完美的專業學習。娛樂學習以自娛自樂為主是誰都可以學的(包括先天性節奏感缺失的孩子),此類不在我們的討論范圍。我們要討論的是后者即專業學習音樂的這一類。
無論學習聲樂或器樂專業的學生,在經過相當時間的基礎訓練后,當已具備一定技術并希望繼續提高的時候,都會產生這樣的困惑:學習音樂怎么會變得越來越難,難道除了扎實的基本功以外還會有其他什么奧秘嗎?別急,你能先回答:對于節奏你掌握得怎么樣,對準確速度的掌控又怎么樣?你真正理解節奏的重要性嗎?這里我要告訴你的是——好好檢查自己的節奏問題,努力培養優良的節奏感吧!
那節奏為什么這么重要?這里面真有什么奧秘嗎。這要從音樂的構成談起。
節奏(請注意:我把節奏放在音樂四要件之首)、音準、音色、音強是音樂的四大基本要件。無論哪一類音樂藝術,在形式構成上都包括這四種基本成份。這當中節奏是形成音樂的骨架,它盛載著音準、音色及音強而形成旋律,是組成音樂的核心。當翻開人類音樂史,追塑音樂的起源,就能清楚地發現,節奏不僅最早出現于人類的勞動生產過程中,而且能獨立產生音樂。現在的打擊樂音樂就是從人類最原始的打擊樂器演變、發展而來的。后來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才漸漸出現音高樂器。因為人類智慧的不斷凝聚,各種樂器得以發明和發展,形成現代絢麗多彩的樂器大家族,從而人類才有了無比美妙的音樂世界。因此說“美妙音樂始于節奏”是正確無誤的。
需要說明的是,突出節奏的重要性并不是說音準、音色、音強不重要,而是建立在良好節奏感的基礎上才能顯現音準、音色、音強的意義。它們更像一個大家庭,分工明確,相互依存,通過節奏把它們凝聚在一起,發揮相應的作用。這點務必要求我們的學生在受教時給予充分地認識與理解。下面結合教學我們再來看一下它們在構成音樂時的相互關系及功能:
節奏+音準——解決技術技巧。可謂之基礎訓練階段。
節奏與音準是音樂學習者(尤其是學習弦樂樂器的學生)開始階段首先要面對的兩大課題。學習弦樂的學生可能會說掌握音準更難點。當然,在基礎訓練階段掌握音準同樣重要,這點無容置疑。但如果只注意音準而忽視節奏會更要命,好比一個人骨架散了,血肉還有意義嗎?所以,這一階段一定要提醒學生訓練時在注意速度穩定及節奏準確的同時談音準,這點尤其重要。
節奏+音準+音色+音強——使樂曲優美動聽,讓音樂更富感染力。可謂之藝術表演階段。
具備了良好的技術技巧的條件,接著就進入藝術表演階段。在這里我們假設用電腦來做一段伴奏音樂,可以發現,節奏可以規定得細致入微,音準可以做到無可挑剔,音色可以應有盡有,音強變化的處理也沒有問題,經過各種修飾,合成,一切搞定。好,假如這樣的伴奏音樂與訓練有素的管弦樂隊放在一起,演唱家或演奏家更喜愛哪種伴奏形式呢?答案顯而易見,是后者。原因是規定得細致入微的節奏扼制了演唱家或演奏家的藝術發揮和藝術再創造。而藝術發揮和藝術再創造恰恰是藝術家們藝術造詣展示的最核心手段,而節奏的藝術是最關鍵的因素。
據此當我們的學習進入高級階段——即藝術表演階段后音準及其他要件就顯得相對機械,教學中通過一定訓練手段較易實現。而節奏卻從機械上升到藝術的高度,這種藝術必須依賴演唱家和演奏家的內心情感的靈動,實現駕馭音樂,超越作品進行再創造。因此,對節奏的把控往往最能體現藝術家對音樂作品的深刻解讀,同時也是所有演唱家和演奏家把節奏藝術的挖掘并升華當做畢生追求的目標。這就是音樂為什么會越學越難的奧秘所在。
在我們的音樂教學中應當把發展學生的節奏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為節奏教學并不像人們經常看到的就那么幾種符號或簡單的拍子,世界音樂寶庫中的節奏,從最簡單到最復雜,在世界上許多民族音樂中,人們創造的節奏非常豐富,是接受一般音樂教育的人所不能想到的。人們常常在已熟悉的比較簡單的節奏之后尋求更加細微、更加復雜的變化。而這些使得人們的音樂感更加精細、更加豐富。這些精細、豐富的節奏音型對發展我們敏銳的音樂感知能力和鑒賞音樂的洞察力提供了無限的空間。
因此,要學好音樂必須先學好節奏,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演唱家或演奏家,就必須掌握節奏藝術。讓我們一起去音樂世界里探索和挖掘節奏的奧秘,去深入了解節奏。當你真正掌握了節奏的藝術精髓,你就仿佛拿到了通向音樂藝術天堂的鑰匙。
《淺談節奏訓練》金蟬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