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
簡論臺詞課中的人物獨白教學
——以話劇《荒原與人》第十八場為例
■蘇珊
人物獨白教學是表演專業臺詞課教學的重要環節。在這一教學階段教師主要是通過對名著中人物獨白的分析,討論與排演使學生較為全面的理解舞臺人物語言的創作方法。它要求演員在規定情境之中,在充分體驗人物內心狀態之下,綜合運用所學舞臺語言的技能技巧進行人物語言創作。通過自身的語言刻畫來表現人物的性格、意愿及情感,從而達到從語言入手去塑造人物的目的。
從戲劇臺詞的一般分類來看,它包括對白、獨白和旁白。“獨白,是角色在舞臺上獨自說出的臺詞,它從古典悲劇發展而來,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中使用十分廣泛,是把人物內心感情和思想直接傾訴給觀眾的一種藝術手段,往往用于人物內心活動最劇烈最復雜的場面。”在臺詞教學中,當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呼吸發聲技巧、普通話語音和語言基本的外部技巧(重音、停頓、語氣語調)后,根據教學從易到難、從淺入深的規律,臺詞教學就進入到人物獨白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要解決演員如何分析理解人物語言;如何把握人物心理活動;如何挖掘語言中的潛臺詞;如何感受人物內心情感;如何運用語言技巧真切表達等問題。
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篇目的選擇上仔細斟酌,考量,我認為好的獨白教學篇目要具備以下幾點:1.人物典型,性格突出;2.人物內心活動劇烈、矛盾尖銳;3.人物的思想過程邏輯嚴密;4.人物的情感充沛,最好有情感的爆發;5.文字優美,富有詩意;6.片段劇情相對完整。只有符合以上要求的獨白作品,我們才能在它的基礎上更好完成教學,更好地讓學生去進行創作。
當代著名劇作家李龍云1985年創作的話劇《荒原與人》于1988年獲曹禺戲劇文學獎;1989年獲建國40周年榮譽獎。這部劇作是當代話劇劇本中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該劇講述了一群將青春奉獻給“北大荒”的墾荒隊員們的凄美愛情故事。它以四十年后的馬兆新為敘述者,講述了幾個主要人物多舛的命運,及他們之間復雜的感情糾葛。讓我們看到了“人在命運面前的倔強與悲壯、人在大自然面前的自尊與自卑、人與自身與生俱來的弱點的對抗與妥協、人在重建理想過程中的頑強與蒼涼,人在尋找歸屬時的茫然無措……”(李云龍自述)
在這部戲中第十八場“細草出嫁”是全劇的一個高潮部分,兩個主人公馬兆新和細草內心都在經歷著劇烈的掙扎。落馬湖邊一見鐘情的馬兆新與細草,他們純真的愛情卻被墾荒隊隊長于大個子破壞了。細草被迫懷了于大個子的孩子后,兩人的關系發生了轉變。小馬不能接受自己的女人懷著別人的孩子這個事實,他開始無法面對細草。而細草急需渴望小馬的原諒與寬容,但又不愿意委曲求全。所以他們內心在掙扎,在面對人性那卑微的自尊心及倫理道德的束縛時,有一種聲音不斷地告訴他們不可能再在一起,他們逼迫自己的內心,違背自己的意愿。小馬最后決定要親自送自己仍然深愛著的細草出嫁,以此來報復,但他這樣做同時也折磨了自己,在這一相互折磨的過程中兩個人沒有對話,但內心極其痛苦,所有的交流溝通都被壓抑了。于是,作者采用了大篇幅的內心獨白的形式,將人物的內心活動刻畫得淋漓盡致。隨著迎親鑼鼓聲的臨近,兩人的情感再也抑制不住了,細草終于大叫出來。而馬兆新也拿著馬鞭與迎親隊伍廝打。可這一切卻最終沒有改變細草嫁給馬車夫的命運。
這段戲運用了人物內心獨白的表現方式。人物的內心獨白與人物獨白這兩個概念都是描寫規定情境中人物行動過程的思維活動,都是人物的一種心理現象,他們都來自于人物內心。但也有一定的區別:首先,內心獨白是無聲言語的“想”,獨白是有聲言語的“說”;其次,內心獨白是連續不斷的思維的全部過程,獨白是思維過程的片段;再次,內心獨白除主觀“自我”沒有交流對手;獨白則強調假設的交流對手。由此異同,可以看出人物的內心獨白比獨白的思維過程更完整,思維邏輯更連貫,情感表達更加直接、真實,交流較簡單。因此,在獨白教學階段初期,選取話劇中人物內心獨白的片段,可以讓學生更直接的關注人物內心的動態,注重人物思維的發展過程。
下面是這一場中馬兆新的一段臺詞:
馬兆新:一切都過去了,從一開始細草就并不屬于我,而我現在把她歸還給了別人,我馬兆新不過是個插曲。兩年前的夏天,是我馬兆新開著拖拉機把細草和墾荒隊的朋友們送進了落馬湖,兩年后的冬天,是我馬兆新趕著馬爬犁把細草送出了墾荒隊,去迎接那從底窯傳來的吹吹打打的迎親行列,一個男人把自己熱戀過的女人送給別人去當老婆,不,不是這樣的,我至今還在愛著她,可是我為什么不攔一欄她呢,她是失過身的,她有了孩子,一個別人男人的孩子,這怨她嗎,可我馬兆新是個男人,是個男人!
我們可以看出,這段臺詞直接道出的是馬兆新的內心所想。劇作家運用的這種內心外化的方式使人物的思想更清晰更直白更生動的展現出來。為了訓練讓學生從臺詞入手走向角色,在完成了對劇本的案頭分析后,指導學生進行排練時,我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確定語言基調和情感基調。根據案頭分析得出的人物描述,確定人物性格特征,再結合劇情發展,理清任務的思想情感脈絡,設立人物語言基調與情感基調。
二.對詞。根據文字邏輯,語言邏輯尋找較準確的重音、停頓、語氣語調,并進行人物聲音特點的初步設計。
三、上臺感受外部規定情境。要讓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身臨其境的去感受外部的大環境,如:冬天早晨落馬湖荒原,地上布滿著白茫茫的積雪,在飄著小雪的同時還有一絲暖暖的陽光,兩人坐在馬爬犁上,隨著爬犁的顛簸前行,有雪花打在臉上,還有爬犁上掛著的馬鈴在嘩嘩作響……
四.感受人物內部的規定情境。從這兩段內心獨白中我們可以讀出這兩個人物心里都被一個心結所困,都有積蓄已久的愿望和情感要表達。這個“心結”和“愿望”就是人物臺詞的行動性——這是進行臺詞創作的核心。所以要感受人物內心就要先抓住人物“心結”和“愿望”。如這段中的小馬,他的心結是“她失過身,他有了別的男人的孩子”,可小馬的愿望卻是“把她留下”,這樣截然不同的兩種動因在同時影響著他,使他內心充滿著矛盾,在不斷地說服自己倒向一邊。所以,我們在創作時要理清什么時候他的哪個想法占了上風,在什么時候這個想法又被另一個想法所取代。他想到了什么,讓他的思想有了改變等等,要具體、要細致,這樣才能較好地把握住人物行動的意向。
五.體驗人物的情感經歷,“化身于我”真切的、由衷的表達。把握人物心理,注意情感產生的原因和發展的層次。挖掘情感的深度,增強情感的濃度,控制情感的力度。
六.多次排練,找尋最準確的語言,完善人物形象。在排練中可以大膽設計,嘗試各種表性方式,言語上的、肢體上的,從中確定最準確的一種,加以完善。表演是一門綜合的藝術,任何一個環節的設置與變化都會給演員帶來創作的靈感與動力,都可增強演員的信念感與舞臺的真實感。所以在臺詞獨白教學的尾聲,必定要和表演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的體會到人在戲中,戲在詞上,從而使創作出來的人物更加有完整性,立體感。
(南京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