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凸顯群眾舞蹈民族性芻議
■周靜
民族性是文學藝術的生命與靈魂,凸顯我國群眾舞蹈民族性既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命題,又是一項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的復雜系統工程。本文以凸顯民族性的重要意義、凸顯民族性的主要內容、凸顯民族性的必要形式為三大理論層面,對這一重要命題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與論述。
群眾 舞蹈 民族性 意義
凸顯群眾舞蹈的民族性,是當前我國群眾舞蹈活動中的一個十分重要、十分現實的命題。研究這一重要命題,對我國群眾舞蹈的繁榮與發展,具有理論思考與實踐參考的雙重價值。而凸顯群眾舞蹈民族性本身,又是一項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的復雜系統工程,具體而言,可以分解為以下三大理論層面來進行系統化的研究。
凸顯群眾舞蹈民族性的第一個層面,是凸顯民族性的重要意義。
這是一個思想認知系統,又是一個“軟系統”。然而,思想認知對于行為的重要指導作用,則是任何時候都無法否認的。雖然“政治掛帥,思想先行”已成為歷史口號,但是如同倒臟水不能連同嬰兒一起倒掉一樣,我們不能從根本上顛覆與否定思想對于行為的指導意義。
要真正凸顯我國群眾舞蹈的民族性,我們首先就要正確地認知民族性是世界上一切國家的一切藝術的生命與靈魂。關于這一點,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文藝家們早已達成共識,并有過許多精辟的論述。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指出:“誰要是考察一下所有其他各種藝術,他就可以發現每件藝術都具有某種標志著產生這種藝術的國家的特殊氣質。”(1)19世紀俄國著名作家赫爾岑也指出:“詩人和藝術家們在他們的真正的作品中總是充滿民族性的。”(2)毛澤東同志也指出:“藝術上‘全盤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還是以中國藝術為基礎……藝術離不了人民的習慣,感情以至語言,離不開民族的歷史發展。 ”(3)周恩來總理同樣指出:“少數洋化的東西可以保持,但是,多數是要能在中國土壤里植根成長的。 ”(4)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量的群眾舞蹈活動充分證明:凸顯民族性對于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傳遞和諧社會的正能量,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均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助于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凸顯群眾舞蹈民族性的第二個層面,是凸顯民族性的主要內容。
內容是一切事物內部諸要素的總和,對于群眾舞蹈而言,內容系舞蹈作品與節目思想內容的簡稱,是作品與節目內容諸要素的總和。具體又是指題材、主題、形象、事件四個要素。
題材是作品與節目中構成藝術形象和故事情節的具體材料,是作品與節目的基礎。要凸顯群眾舞蹈的民族性,首先就要選擇民族性十分鮮明的題材,以做到占盡先機。
主題是作品與節目主題思想之簡稱,指的是作品與節目中所蘊含的基本思想。要凸顯群眾舞蹈的民族性,也要在凸顯作品與節目民族性主題上下功夫,花大氣力,作大文章。
形象是作品與節目中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是思想內容的載體與作品和節目的中心。舞蹈作品的形象,又分為人物形象、動物形象、植物形象、景物形象、器物形象等等。要凸顯群眾舞蹈的民族性,也要凸顯作品與節目形象的民族性。
事件指作品與節目的情節或故事。要凸顯群眾舞蹈的民族性,當然也要凸顯作品與節目中事件的民族性。
必須充分肯定,群眾舞蹈在凸顯內容民族性方面,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與寶貴的經驗。例如民族舞蹈《荷花舞》,就選取了民族化的題材,塑造出民族化的荷花的形象,表現了民族化的“天人合一”的主題思想,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親近。又如民族舞蹈《胖嫂回娘家》,則選取了富有民族風俗的事件。再如東北大秧歌的人物形象傻柱子、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娘子、許仙、小青等人物形象,或從民族傳統小說中,或從民族戲曲、曲藝中選取民族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既接地氣又得人氣,都是成功的好范例。
因此,凸顯群眾舞蹈的民族性,必須首先落實到凸顯作品與節目思想內容的民族性上面。
凸顯群眾舞蹈民族性的第三個層面,是凸顯民族性的鮮明形式。
形式系統是一個“硬系統”,因為形式與內容是一對范疇,一方面,內容決定形式;另一方面,形式為內容服務,并反作用于內容。既不應當形式大于內容,又不應當內容大于形式,更不應當有無內容的形式,也不可能有無形式的內容。形式與內容有機統一,完美結合,才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群眾舞蹈的形式,是舞蹈作品與節目藝術形式的簡稱,又包括體裁、結構、語言、手法、風格五個要素。
體裁是作品與節目的樣式或類別。中國群眾舞蹈的體裁十分豐富,可謂千姿百態,異彩紛呈。例如民族民間舞中的龍燈舞、獅子舞、高蹺舞、花鼓舞、腰鼓舞、花棍舞、秧歌舞、跑旱船、多郎舞、孔雀舞、扇子舞、筷子舞、長鼓舞;西洋舞蹈中的交誼舞、國標舞(摩登舞、華爾茲、探戈、狐步舞、快步舞)、拉丁舞(倫巴、桑巴、恰恰恰、斗牛舞、牛仔舞)、現代舞(迪斯科、霹靂舞、柔姿舞、街舞、爵士舞)等等。很顯然,要凸顯群眾舞蹈體裁的民族性,一方面要以民族民間舞為主流與主導;另一方面又要對所有外來舞蹈品種進行民族化改造與處理,使其具有中國民族化特色。
結構是作品與節目的組織方式與內部構造。中國民族舞蹈的結構大多是“線性結構”,即線條清晰、情節完整,與西方舞蹈的“塊狀結構”形成明顯的差異。所以。凸顯群眾舞蹈的民族性,就自然要凸顯民族性“線性結構”的特點。
語言是作品與節目的舞蹈語匯,包括民族性的舞蹈語匯平轉、蹉步、飛腳、前橋、亮相、臺步、云步、山膀、扭腰、送胯、勾腳、弓箭步、馬步等等。所以,凸顯群眾舞蹈的民族性必須以民族性的舞蹈語匯為依托。
手法是作品與節目藝術手法的簡稱,包括敘述、描寫、虛構、渲染、諷刺、象征、變形、夸張、對比等等。凸顯群眾舞蹈的民族性,也要凸顯民族性的藝術手法,例如對比、夸張、渲染、象征等。
風格是作品與節目藝術風格的簡稱,是獨特的創作個性與鮮明的藝術特色的集中體現,也是作品與節目藝術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凸顯群眾舞蹈的民族性,也要以凸顯民族性風格為其題中應有之義。
綜上所述,凸顯群眾舞蹈民族性,既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命題,又要在作品內容與形式上具體體現,形成一項完整而復雜的系統工程。
(1)伏爾泰:《論史詩》〔J〕,轉引自《西方文論選》〔M〕上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20頁。
(2) 赫爾岑:《往事于沉思》〔J〕,《赫爾岑論文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年版,第27頁。
(3)毛澤東:《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J〕,北京:《人民日報》1979年9月9日第一版。
(4)周恩來:《要做一個革命的文藝工作者》〔J〕,《周恩來論藝術》〔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 1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