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嵐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針灸科,北京,100091)
失眠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2006年統計數據顯示,其在我國成人中發病率高達57%[1],但多數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療并對生活質量造成不利影響,甚至誘發其他疾病。頸椎病所誘發的“頸性失眠”是常見的繼發性睡眠障礙之一,約50%頸椎病患者可因腦供血不足、疼痛、心理障礙、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因素出現睡眠障礙[2]。神經根型頸椎病因其發病率高、臨床癥狀明顯、病情易反復等因素更易誘發重度睡眠障礙,且單用內科藥物療效極差。本研究旨在探討針灸在神經根型頸椎病伴重度睡眠障礙治療中的應用療效,以求提高療效,改善患者睡眠質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科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間收治的272例神經根型頸椎病伴重度睡眠障礙患者以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136例。對照組:男74例,女62例;年齡24~67歲,平均(46±8)歲;神經根型頸椎病病程1~9年,平均(4±2)年;失眠病程3個月至4年,平均(10±4)個月。治療組:男71例,女65例;年齡25~69歲,平均(46±9)歲;神經根型頸椎病病程1~11年,平均(4±2)年;失眠病程2個月至5年,平均(10±4)個月。2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診斷標準 1)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確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并行影像學檢查確認;2)參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4]確診為失眠,且與神經根型頸椎病有明顯關聯;3)排除其他繼發性睡眠障礙。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診斷標準;2)年齡≥24歲;3)失眠病程≥1個月且每晚均發生;4)同意本研究治療方案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原發性失眠;2)患者目前失眠已耐受或主觀痛苦不明顯者;3)近期(1個月)內進行過相關治療者;4)對本研究所選藥物、治療措施有明確過敏史或不耐受史者;5)妊娠、哺乳期婦女及伴有其他可致慢性頸部疼痛、慢性失眠的疾病者。
1.5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心理疏導、健康指導及推拿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右佐匹克隆片,睡前頓服,2 mg/d。治療組給予針灸治療:1)針刺:夾脊穴、阿是穴、天柱、大杼、風門、昆侖、神門、內關、安眠、申脈、照海,申脈以捻轉瀉法,照海以捻轉補法,余者均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15 min行針1次,30 min起針。2)艾灸:百會、三陰交,每次配夾脊穴1處,均以艾條溫和灸,每穴10 min。2組均以15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1.6 觀察指標 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患者頸椎病主觀疼痛進行評價,總分10分,觀察治療前后差值,差值越大,頸椎病改善越明顯;治療前后均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對患者睡眠質量進行評價[5],剔除睡眠藥物因子,以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日間功能等6個因子進行評價,每個因子均分為4個量度,從輕到重分別計為0、1、2、3分,總分 18分,分數越高,睡眠質量越差。觀察治療期間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以評價耐受性。
1.7 療效標準 參考包炤華等[6]研究制定療效標準:1)治愈,PSQI評分、VAS評分減分率均≥75%;2)顯效,PSQI評分、VAS評分減分率均≥50%,或PSQI評分減分率≥75%;3)有效,PSQI評分、VAS評分減分率均≥25%,或PSQI評分減分率≥50%;4)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治愈、顯效、有效之和為總有效。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療效對比 見表1。

表1 2組療效對比[n(%)]
2.2 2組頸椎病VAS評分對比 見表2。
表2 2組頸椎病VAS評分對比(分,±s)

表2 2組頸椎病VAS評分對比(分,±s)
注:與對照組對比,△P <0.05,t=25.6991;▲P <0.05,t=11.2590。
?
2.3 2組PSQI總分及各因子評分對比 2組治療后PSQI總分及各因子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但治療組PSQI總分及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均較對照組改善更為明顯(P<0.05)。見表3。
表3 2組PSQI總分及各因子評分對比(分,±s)

表3 2組PSQI總分及各因子評分對比(分,±s)
注:與對照組同時間比較,*P<0.05;與組內同指標對比,△P<0.05。
組別 時間 睡眠質量 入睡時間 睡眠時間 睡眠效率 睡眠障礙 日間功能 總分對照組 治療前 2.81±0.12 2.17±0.67 2.46±0.29 1.83±0.72 2.51±0.41 2.23±0.43 14.01±2.64 n=136 治療后 0.86±0.36△ 0.46±0.39△ 0.71±0.22△ 0.42±0.33△ 0.79±0.31△ 0.93±0.41△ 4.17±2.02△治療組 治療前 2.82±0.13 2.23±0.69 2.48±0.31 1.86±0.79 2.53±0.42 2.24±0.46 14.16±2.80 n=136 治療后 0.53±0.21*△ 0.41±0.32△ 0.46±0.19*△ 0.39±0.28△ 0.44±0.16*△ 0.31±0.17*△ 2.54±1.33*△
2.4 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2組均無因不良反應中止治療者,對照組主要為乏力、頭暈、口苦、口干、惡心等輕度不良反應,發生率共為13.97%(19/136),治療組主要為針刺疼痛、針刺出血等輕度不良反應,發生率共為16.91%(23/136),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50 5,P >0.05)。
睡眠障礙是指睡眠量、質出現異常或睡眠過程中出現某些臨床癥狀而影響睡眠進程,失眠為最為常見的表現形式[7]。神經根型頸椎病是指脊神經根因鄰近頸椎間盤骨質增生或退行性改變而受壓迫出現功能障礙,出現以頸肩部慢性疼痛伴一側上肢節段感覺麻木或運動障礙為主要癥狀的臨床綜合征[8],其是誘發“頸性失眠”最主要的頸椎病類型。目前認為,“頸性失眠”發病機制可能為:1)頸椎病變伴隨的無菌炎癥反應和機械性壓迫引起的慢性頸肩、頭部定位性疼痛及肢體不適對患者睡覺造成不利影響。粟勝勇等[9]研究發現,頸痛越明顯,范圍越廣,患者的睡眠障礙越嚴重,認為頸痛與失眠成高度相關。2)頸椎及鄰近組織與交感神經有密切關系,頸椎病變后伴隨的椎間孔狹窄、變形累及頸交感神經,導致其功能紊亂,進而誘發內分泌、消化、心血管系統等功能失調而出現失眠[10],尤其神經根型頸椎病對交感神經損傷更為嚴重,故其多易誘發重度睡眠功能障礙。3)頸椎病伴隨的壓迫、疼痛及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均可導致椎動脈供血不足,引起腦干供血不足,其內上行網狀激活系統異常改變而引起患者睡眠-覺醒規律紊亂,誘發不能程度的睡眠障礙[11]。4)頸椎病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可誘發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同時是失眠進一步加重的誘因[12],因此,二者互為因果,惡性循環,導致重度睡眠功能障礙。總而言之,神經根型頸椎病誘發的睡眠障礙程度重,且與頸椎病病理改變密切相關,對其治療,單純改善患者睡眠療效極差,只有同時消除誘因,才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質量,但現代醫學對其無有效措施,因此筆者近年來以針灸進行干預治療,以其雙管齊下,提高療效。
睡眠障礙類屬于中醫學之“不寐”“多夢”等范疇,《素問·逆調論》言:“胃不和則臥不安”,《景岳全書·不寐》云:“心為事擾,則神動,神動則不靜,是以不寐也”,因此現代高榮林教授提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失眠”之論,并從“脾胃為后天之本”提出對失眠治療應以調理脾胃為總綱,用于實踐,多獲療效,但臨床治病,應辨證論治不可拘泥一格。神經根型頸椎病類屬于“頸肩痛”“痹證”等病,以血脈痹阻、不通而痛為主要病理改變,其所誘發的“不寐”當以氣血凝滯、陰陽失交為主要病機,《靈樞·口問》有言:“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故對其治療應以活血通絡、引陽入陰為主,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言“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和精氣乃絕”。
針灸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其所得療效取決于所選穴位。足太陽膀胱經上巔頂、入腦絡、行項背,其病主“脊反折、項強急”,筆者以天柱、大杼、風門、昆侖等膀胱經腧穴為基,取“天、地、人”配穴之意,以求舒筋通絡、行氣活血。夾脊穴、阿是穴為邪氣所聚,刺之可祛邪通絡,神門為心經氣血外達所過之門,內關為心包經氣血與手陽經連接之關,刺之可養心安神,安眠為失眠常用驗穴,刺之可鎮靜安神,申脈、照海分別通于陽蹺、陰蹺二脈,《難經·二十九難》有言“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瀉申脈、補照海正取引陽入陰之意,以求陰平陽秘之效。百會為手足三陽匯聚之處,三陰交為足三陰交交會之所,二者合灸可溝通陰陽,夾脊穴灸之則可溫通經脈、活絡止痛。諸法配合,可收調理陰陽、活血通絡、標本兼治之效。
本研究數據顯示,治療組治療前后頸椎病VAS評分差值大于對照組,提示針灸可促進頸椎病疼痛緩解。治療組治療后PSQI總分及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均較對照組改善更為明顯,提示針灸在改善睡眠障礙方面療效明顯優于右佐匹克隆片。右佐匹克隆片為新型非苯二氮卓類催眠藥物,與傳統藥物相比,其起效快、半衰期短,宿醉效應、耐藥現象、反跳現象均不明顯[13],近年來在臨床廣泛應用,但其僅在縮短入睡時間,提高睡眠效率方面與針灸相當,其他方面療效仍遠低于針灸,可能與其作用機制相對單一有關。此外,針灸在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雖類似于西藥,但其主要為針刺疼痛、出血等,反應輕微,潛在風險要低于西藥,因此筆者認為針灸安全性應高于西藥催眠藥物。
總之,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伴重度睡眠障礙可促進病情緩解,明顯改善睡眠質量,療效確切,安全性高,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推廣。
[1]杜輝,李桂俠,呂學玉,等.失眠的心理生理發病機制探討[J].世界中醫藥,2013,8(5):507-509.
[2]王華蘭,趙明.頸椎調整術治療頸源性失眠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3,20(01):71-72.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6-378.
[4]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S].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8-119.
[5]俞曄,丁勇民,劉昊,等.南昌、贛州兩市中老年人睡眠障礙情況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1):4731-4732.
[6]包炤華,楊雀屏,張恒,等.右佐匹克隆聯合奧氮平治療難治性失眠癥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5):664-666.
[7]蘇麗,劉智艷.不同針刺方法治療心脾兩虛型抑郁癥睡眠障礙隨機對照試驗[J].中醫雜志,2013,54(11):942-945.
[8]周驥,王得志,王軼稀,等.定點牽引側扳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86例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13):100-102.
[9]粟勝勇,符文彬.頸椎病頸痛與失眠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22):3233-3235.
[10]張擁軍,折小明.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伴重度睡眠障礙21例[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3,12(6):460-461.
[11]章波,吳飚.調理脾胃法治療頸源性眩暈臨床觀察[J].中國臨床醫生,2012,40(10):72-74.
[12]趙艷艷.焦點解決護理對頸椎病患者抑郁情緒和睡眠質量的效果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2):127-129.
[13]陳建明.養血清腦顆粒聯合右佐匹克隆治療神經衰弱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