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玉梅
一、“三情”“三德”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一)“三情”“三德”的內涵
所謂“三情”即親情、友情、愛情。親情是以血緣為紐帶并明顯有別于另外兩情的一種人際關系。它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或愿望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家庭或親情的標尺是“孝”“悌”二字。親情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的對立統一,決定了不以親情廢法廢德,大義滅親是其外化標志。友情是指親情、愛情以外的一種人際關系,其特點是由于某種原因或媒介發生相識相知與相信,并能共事共享與共難的“哥們”。愛情是以性愛為基礎的兩性結合,社會學上稱之為婚姻,是一種最古老的契約關系。愛情是親情之源,使愛情永葆鮮活的關鍵是智慧更新,使兩情相悅成為一本常讀常新、永讀不厭的好書。另一點就是忠貞,從社會學上講就是守約。
“三德”即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基本內容。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基本內容。家庭美德是家庭成員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系,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基本內容。儒家倡導在家族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慈”可以向上延伸為君主對大臣的“仁”,“孝”可以拓展到臣子對君主的“忠”。只要家族中的傳統得以保持,社會倫理也就自然得以維系。和諧社會,家人間要有濃濃的親情,朋友間要有真摯的友情,夫妻間要有忠貞的愛情。作為社會成員,要有良好的社會公德、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優秀的家庭美德。
(二)“三情”“三德”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辯證關系
首先,“三情”是傳統文化的基礎。自從有了人類,最先出現的就是“情”,后來出現的一切都是在“情”的基礎上演進而來?!扒椤狈从车氖侨伺c人之間的關系,通過血緣凝結成的部族親情,采摘狩獵共同協作結成的友情,部族戰爭氏族成員間形成的生死情……這些“情”就是今天的“三情”之源。在生產生活中如何把握這些“情”,經歷代先賢不斷歸納總結,就出現了各個時代的行為規范,今天我們稱之為“道德規范”,它是人類文明開化的重要標志,是人類文明成果的核心內容。
其次,優秀傳統文化對“三情”具有指導作用。優秀傳統文化是指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精神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中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燦若星河,有的載于史籍,有的傳于民間。不管以什么方式存在,都成為我們生產生活中的行為準繩。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是注重人的品德修養,大概可以分成幾個層次:
一是思想教化,通過教育引導,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行為舉止。孔子說:“不學禮,無以應。不知禮,無以立。”孟子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薄抖Y記》上說“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二是規范行為標準,使人們行有所依。如《弟子規》對人怎樣做到有禮、有孝、上進,怎樣遵章守紀、懂禮儀知廉恥、品行端行為正作出許多規范。《朱子治家格言》:“與肩挑貿易,勿占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多溫恤。”
三是明方法。德行修養要循序漸進,從生活的小事做起。《論語》里《學而第一》中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與今天大學生群體呈現的心態浮躁、急于求成、一夜暴富形成鮮明對照。
(三)“三情”“三德”的歷史作用
優秀燦爛的傳統文化孕育了一批優秀的“三情”典范和“三德”楷模,他們對社會文明與進步起到了影響和示范作用,其表現為:
1.和諧家庭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是構成社會的最小單元。和諧穩定健康快樂的家庭生活,既是家庭成員的幸福,也是國家穩定繁榮的標志。傳統文化非常重視家庭建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后把家庭建設擺在首位。家庭建設表現為:一是重子女教育,孟母三遷、北宋“二程”母親侯氏提出的“慈母敗子”說,都是重視子女教育的典范,在今天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二是重家庭團結,俗云:家和萬事興、兄弟鬩墻家庭遭殃。為了兄弟團結,成吉思汗的母親訶額侖夫人堪稱典范,她說:“記得有一天
你們的外婆阿蘭阿豁看到五個兒子不團結,便拿出五支箭,讓五個兒子分別去折,五只箭紛紛折斷。她又拿出捆成一束的五支箭讓他們折,五兄弟誰也折不斷。這時外婆說:‘要知道最好的摔跤手也敵不過人多,最好的馬也經不起百條鞭子抽打。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戰勝敵人。”在母親的教育下,成吉思汗成長為“一代天驕”。三是重夫妻和睦,夫唱婦隨。舉案齊眉,相濡以沫,相敬如賓是形容夫妻關系的最好詞匯?!拔采s”是中國古典的藍橋之約,尾生雖然不會變通,但那種堅貞與執著仍被世人稱道。四是敬老愛幼,“百善孝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要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新時代學生的責任?!白勇方杳住薄包S香曖被”成為千百年來人們效仿的典型。
2.愛崗敬業
我們能記住的歷史人物都是在某方面有突出貢獻者,他們或者因發明創造名載史冊,或者因戰功卓著名留青史,或者因推動歷史進程成為風云人物,說起古代發明家、科學家、軍事家、政治家我們如數家珍。更多的時候只記住了他們的名字和功績,很少探討他們走向成功的道路,其實他們是胸裝全局的戰略家、背負民族大義的勇士、術業專攻的職業人,在本職崗位上都是行家里手,做出了別人無法企及的成就。在今天的職業社會,人的一生就是職業人生,一個講職業道德的人要做到:服從社會需要,在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時候會義無反顧地貢獻自己的一切;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雷鋒稱之為釘子精神;善于發明創造和改進工作方法,在知識經濟時代這一點尤為可貴。我們耳熟能詳的鐵人王進喜、淘糞工時傳祥、公交售票員李素麗、最美教師張麗莉、最美司機吳斌、最美鄉村醫生居馬泰·俄白克……都是新時期愛崗敬業楷模,是道德典范的旗幟
3.穩定社會
社會公德對于社會發展與穩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領導干部的一個決策就會決定一方百姓生死,所以,百姓更關注公仆的“官德”。一任好官不僅要潔身自好,更要造福于民,帶領百姓過安居樂業的生活。百姓稱這樣的官是“父母官”。有“父母”帶著,百姓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
《孟子·梁惠王下》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唐太宗李世民勵精圖治,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出現盛世“貞觀之治”,當時的初會狀況是物阜民豐,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宋朝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黃河清一清,老包笑一笑?!卑谡槊?,秉公執法,被人民尊稱為“包青天”。殊不知,包拯從小失去父母,跟著嫂子長大,他尊稱嫂子為嫂娘,但是當侄子犯法時,他不袒護、不包庇,秉公執法,鍘了包勉。對嫂娘來說,包拯無異忘恩負義的白眼狼,可對廣大百姓來說,包拯就是正義的化身,是除暴安良、懲惡揚善、為民做主的好“父母官”。
當領導就要以百姓為重,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河南新鄉劉莊村原黨委書記史來賀,他以共產黨人的奉獻精神與滿腔熱情幫助群眾樹立起戰勝貧困的信心,把一個貧窮落后的小村建設成了河南乃至中國大地上的一面旗幟,這樣的好官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習總書記把加強黨風建設、整頓吏治作為提高我們黨執政能力的重中之重來抓,這是我們黨永葆青春的法寶,是我們黨長治久安的良藥,是穩定社會發展中國的關鍵。
二、大學生群體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
(一)由大學生群體的歷史使命決定
大學生是中國青年中的優秀群體。大學生的成長成材,影響和決定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一是擔負著繼往開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所謂繼往,就是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文化,繼承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所開創的社會主義事業;所謂開來,就是勇敢地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二是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當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稱,對任何國家都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抓住機遇將大大縮小與世界發達國家的距離,失去機會就極難在未來的世界競爭中立足。而新技術革命挑戰則集中地表現為人才競爭。所以,當代大學生肩負的使命將更加沉重。三是做改革創新的先行者。改革是革除弊病,創新是開拓新思路,找到新方法,發現新途經,在改革中生存,在創新中發展。青年學生對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極大的熱情,歷來是改革創新的先行者和主力軍。美國的比爾·蓋茨、喬布斯、中國的馬云抓住機遇,大膽前行,他們締造了神奇,創造了自己的帝國。
因此,大學生要樹立遠大理想,要有愛國情,報國志,要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雄起的宏遠志向;要有追求真理,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精神;要全面發展,德才兼備,敢當大任;要視野開闊,胸懷寬廣,目標遠大;要知行統一,腳踏實地。大學生實現這個蛻變,非下一番苦功夫不行,不懂科學、不懂文化、不講真情、不講信譽是承擔不起大事的。
(二)由大學生群體的“三情”“三德”現狀決定
毋庸置疑,大學生群體是我們社會最有希望的群體,優點非常多,但不能因此掩蓋他們身上的不足,具有普遍性的問題是“智商高、情商低、逆商差”,“三德”缺失嚴重,其表現可以歸納為:一是追求時尚張揚個性,缺乏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只關心自己感受,不在意他人感受,如上課喧嘩,影響他人聽課;他們很少關注家人、親人,更不用說關注社會和國家的命運,藥家鑫、馬加爵雖是個案,但可以從某些方面折射出“90后”大學生身上“三德”缺失程度。二是功利心強,懶惰散漫,缺乏毅力。他們閱歷豐富,更成人化,做事只做“有用”的,不做“費時費力”的事。在群體中只愿當“雞頭”,不愿當“牛尾”。在學習上不肯下功夫,對“頭懸梁”嗤之以鼻,考試只要過關就行,沒有更高追求。三是追求享受,自以為是。當寶貝當太陽已成習慣,到哪都想讓別人圍著自己轉,好吃懶做,衣來伸手,稍有頭疼腦熱就受不了。不把家長和老師的告誡當回事,甚至瞧不起家長,認為自己什么都行。所以,很難接受他人意見,其實他們只是眼高手低。四是抗挫能力差。從小到大都在順境中成長,不知道不懂得什么是困難,一旦遇到挫折不是自己想辦法如何克服,而是報怨和哭訴。據中國青年報首份大學新生調查顯示:“90后”大學生遭遇挫折后,有72.3%的同學心理會留下陰影,有5.1%的同學因此一蹶不振。
大學生群體“三情”“三德”缺失的原因很復雜,也許既有領導干部腐化墜落、粗暴執法、尸位素餐的投射,或者也有“房叔”“房妹”等社會不公的無奈……總之,現實中確有諸多不如意,但這些都不能做為情感缺失、道德缺失的理由。
三、大學生群體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
(一)高校要營造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
我們國家迎來了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大好時機,大學校園要不失時機地廣泛開展國學教育,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正能量。一是創新和發展文化,建設文化大國已經成為黨和國家發展戰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鮮明地把文化強國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提出來,十八大報告又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里的文化當然不是照搬中國古代儒道墨法佛文化,而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其根本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根基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構建和諧社會”“關注弱勢群體”等舉措,可以說就是古代“和合”與“仁政”的體現,“和合”的“和”即指和諧、和平、祥和;“和合”的“合”是指結合、融合、合作。二是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打下堅實基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物質基礎極大豐富,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強大的綜合國力進而使世界反思中國文化的影響作用,中國在世界各地建設的四百多個孔子學院是對這個問題的最好詮釋。三是在社會上出現了一批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并熱心公益的人士,義務為廣大家長和學生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谑行⒘畤鴮W中心”、廣州“少兒誦讀傳統經典文化學習班”等,有些中小學的德育也加入了國學元素,如體驗母親懷孕辛勞的感恩教育、孝的教育等。另外,還出現了專門以教授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的民辦學校,如上海的“孟母堂”。這些嘗試,既為新時期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做了方法和模式上的探索,同時也為大學開展國學教育奠定了基礎。
在弘揚傳統文化中要屏除以下思想認識:一種觀點認為傳統文化是在封建制度的土壤下成長起來的,在改革開放日新月移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已經過時,甚至成為社會發展的桎酷,崇尚西方文化,認為現代文明是西方文化開創的;另一種觀點恰好相反,認為西方文化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是腐朽反動的,完全不適合中國國情,近年中國思想文化出現的混亂局面正是改革開放西方文化對我們的文化沖擊造成的。兩種觀點都有片面性,毛澤東早就提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肯定有糟粕,如封建迷信、等級觀念等等,我們說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正是去掉這些糟粕的文化。同時,中國文化歷經數千年而不衰正是吸納了外來文化,并在百家爭鳴中發展起來的,拒絕外來文化必將在枯竭中而衰落。所以,對中國古代文化要批判地繼承,對外來文化要有選擇地吸收,全盤繼承和全部照抄都是錯誤的。
(二)高校要建設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系統
首先,是發揮教師在傳播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的示范性作用。教師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文明進步的階梯”“陽光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肩負著傳播知識、答疑解惑的重任,是學生汲取營養、渴求知識之源。一個知識淵博,品格高尚的教師往往成為學生頂禮模拜的偶像,這種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常常超越課堂,其輻射作用對學生心靈的啟迪更加久遠。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指出:“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對教師在大學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一言以蔽之。正因如此,教師在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使命則更加艱巨。每個教師不僅是各自專業領域的行家里手,也應當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于無形中。時下出現的強迫學生陪酒、與學生搞婚外情、更有甚者猥褻強奸女童女學生,這些都是教師自辱門庭,嚴重破壞了教師隊伍形象。此類問題必須嚴懲,殺一儆百。
其次,是發揮學科建設在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主渠道作用。如果說教師的影響力對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起助攻作用,學科建設則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學科建設要融入中國文化元素,公共基礎課如中文、外語、“兩課”等在選材時注意截取既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又能體現時代精神的內容。我院藝術專業教育教學中,教師有意識把愛國愛家愛校內容引入教學實踐,宣揚“百善孝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吾以及人之幼”。愛國愛校從孝敬父母開始,試想“一屋不掃”的人怎能齊天下。獲國家文化部“桃李杯”編劇二等獎的學生原創作品“趕海樂”、為紀念湯若望誕辰420周年排練的輕音樂劇“湯若望”都屬于這方面的代表作,學生在演出實踐中既受到了藝術熏陶,提升了藝術表現力和藝術鑒賞力,也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這方面的探索已經讓學生德藝雙收,為將來成為德藝雙馨人才做了鋪墊。學科建設中要克服開設一門課程就是弘揚傳統文化的觀念,切記,傳統文化不是靠一個學科能傳承的。
再次,是發揮各種有效形式在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載體作用。內容是通過必要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我們反對形式主義,但能夠更好表現內容的形式還是非常必要的,我們要大力支持。如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結合各種節日舉辦的紀念活動,等等。
最后,是發揮規章制度在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規范作用。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認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些時候在有些人眼中傳統文化可能是繁文縟節,與今天日新月異的現代化腳步格格不入,所以自覺不自覺地抵制傳統文化。當道德的約束力和世俗的影響力失去效能的時候,只有靠制度手段來規范學生的行為舉止,這也是無奈之舉。
參考文獻:
[1]任玲燕.高校人文氛圍的營造及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4,(7).
[2]趙四亮,李毅.淺談高校人文素質[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基金項目:2012年遼寧省高教委員會教育科研課題《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培養藝術類大學生人文精神研究》;項目批準號:2012年遼教發[2012]1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