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霞 靳娜
圣經對西方文學作品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本文分別從敘事結構和語言風格兩方面來淺析《圣經》對于斯坦貝克的《憤怒的葡萄》的影響。斯坦貝克套用了《出埃及記》的故事情節,并采用了章章相間的寫作手法,語言風格上借用了《出埃及記》的冷靜語調和《創世紀》的抒情語調。
圣經憤怒的葡萄影響
一、圣經對《憤怒的葡萄》結構的影響
自出版以來,《憤怒的葡萄》已經收到了很多對其主題、語言、內容、結構等有爭議的評論,《憤怒的葡萄》與傳統的小說結構和情節均有很大不同,它沒有一個完整的情節也沒有令人滿意的結果。換個角度來欣賞該小說,讀者會被其的獨特結構所吸引,通過更仔細地研究,讀者可以發現,作者的目的不是創造一個復雜的和有吸引力的情節,斯坦貝克試圖賦予小說更多的情感、主題、含義,就像其本人所說的這本小說有多層含義,讀者只有認真研讀才能找到和領會。熟悉圣經的讀者發現《憤怒的葡萄》采用了《圣經》最古老的形式——史詩的形式來構寫。《憤怒的葡萄》分為兩章,分別是敘事章部分和副章部分,敘事章主要描述喬德一家人前往加利福尼亞前后的痛苦經歷,副章給讀者提供一個社會、自然環境、遷移的農民的艱苦生活完整的視圖。
《憤怒的葡萄》不僅從意象和典故并且從敘事結構、人的觀點和想法方面都借鑒了圣經的《出埃及記》。《憤怒的葡萄》中最主要的主題便是其旅程主題,在美國文學中,旅程主題是最為普遍的主題,就像美國夢主題一樣普通。至于這個旅行的主題可以追溯到《圣經》,《出埃及記》是《圣經》中最大的集體旅行,為了逃避埃及國王殘酷的統治,到達上帝已經承諾的“流奶與蜜之地”,以色列人遷移了長達四十年。最后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某種程度上,《憤怒的葡萄》可以視為《出埃及記》在現代社會的表現。
《憤怒的葡萄》由三十章組成,可以分為在俄克拉何馬州遭受干旱、遷移的過程和生活在加州三大部分,這三部分類似于《出埃及記》中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故事、前往迦南的途中及迦南的生活方式。《出埃及記》中,描繪了以色列人在埃及的生活條件,埃及人對以色列人監督、管制、迫使他們做重活累活甚至殘害以色列人的后代種種殘暴事件。《憤怒的葡萄》中描述的喬德一家人在家鄉俄克拉何馬州遭受的種種苦難與《出埃及記》中以色列人的命運極為相似。首先,喬德一家人的家鄉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災難,坦貝克使用不同的顏色來記錄干旱災害的連續性和嚴重性,農民意識到他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和人類尊嚴的威脅。其次他們遷移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熱愛的土地被收回。離開心愛的土地是痛苦的。在自己熱愛的土地上遭受一切的痛苦逼迫著俄克拉何馬州的農民們被迫離開,這點和《出埃及記》中以色列人離開的原因也極為相似。旅途路上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以色列人剛離開埃及,埃及法老便派軍隊追逐以色列人,在前往迦南的路上,以色列人遇到種種困難,如缺食無衣等。《憤怒的葡萄》中喬德一家人變賣財產后,乘坐破舊的汽車沿著66號公路前往加州,路上除了累和熱,喬德一家在路途中遭受到了勒索,如果他們想有一個休息的地方,他們必須支付錢。同時警察責備和追逐傷害了他們的尊嚴和個性。以色列人在前往迦南的旅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某些行為準則。同樣,喬德一家在遷移過程中也形成了一些他們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準則,如尊重個人隱私的權利,個人的自由權利。在加州,喬德一家人遭受了更多的挑戰和痛苦。勞動工資低廉,工作也遠遠不像想象的那么輕松。除此之外,喬德一家人不得不面對來自當地人民的仇恨和反抗:農場主人恨他們,因為他們擔心移民會反抗。店主恨他們,因為他們是窮人。小銀行家恨他們,因為他們不能受益于移民。工人們討厭他們,因為他們必須尋求工作。喬德一家人經歷和《出埃及記》中以色列人在埃及遭受的苦難也是相似的。可以說,《憤怒的葡萄》中的情節是借用了《出埃及記》中的情節。基于以上分析,雖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不同,但相似的情節在《憤怒的葡萄》和《出埃及記》是顯而易見的。
《憤怒的葡萄》和《出埃及記》擁有一樣的細節,首先,是路線和地理位置是相似的,這兩個旅程都需要穿過山脈、河流和沙漠;其次,在整個旅程途中出現死亡,在《出埃及記》中有以色列人內部人員的相互屠殺,在《憤怒的葡萄》中祖父和祖母均死于疾病。再如,從數量上而言,以色列人有十二個分支,而喬德一家人的數量也是十二。
基于上面的分析,很明顯,約翰·斯坦貝克在《憤怒的葡萄》中使用圣經結構,這種結構賦予了這部小說深度和內涵,除了圣經結構,斯坦貝克還使用兩個不同的章節,副篇章和敘事篇章。他努力將兩章集成到一個整體。
二、圣經對語言的影響
斯坦貝克的小說從《舊約》中汲取了很多營養,讀者可以發現特別是他在副章中的描述,與《圣經》舊約中的詩歌之間有很多相似的風格,尤其是單詞、句型、語氣和圖像。《舊約》中充滿了散文風格。斯坦貝克在《憤怒的葡萄》中的選詞簡潔,句子簡單,重要的是用了圣經意象來表達某些含義。斯坦貝克在《憤怒的葡萄》中除了非凡的敘事模式,另一個獨特的藝術特性就是該小說的散文風格。在散文風格上,《舊約》和《憤怒的葡萄》是相似的,因為他們都具有選詞簡潔、細節具體、相同的平行結構和重復的特征。這種相似性足以引起深受基督教影響的西方讀者的注意,并且可以產生令讀者信服的非凡的力量。與《圣經》相似的敘事模式和語言風格會創造出一個純粹的文學作品很難達到的意象。對于各種散文風格的研究不僅可以讓我們有機會欣賞斯坦貝克的文學藝術性,同時也有助于加深我們對這本書主題的了解。總之,斯坦貝克套用了《出埃及記》的故事情節,并采用了章章相間的寫作手法,語言風格上借用了《出埃及記》的冷靜語調和《創世紀》的抒情語調。
參考文獻:
[1]傅勇.《憤怒的葡萄》中的《圣經》隱喻[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1996,(60):26-76.
[2]金麗.圣經與西方文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梁工.圣經視閾中的東西方文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劉峰.《圣經》的文學性詮釋與希伯來精神的探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蘇索才.約翰·斯坦貝克其人其作[J].外國文學,1996,(1):22-26.
[6]溫潔霞.《憤怒的葡萄》中的《圣經》典故與象征意義[J].外國文學研究,2002,(2):77-81.
[7]楊彩霞.20世紀美國文學與圣經傳統[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