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苗苗
習語具有語義統(tǒng)一性和結(jié)構(gòu)固定性等特征,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背景。而中英習語的差異必然給跨文化交際帶來一定的困難。通過對英漢習語的對比分析,列舉二者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從而提出了英漢習語轉(zhuǎn)換的翻譯方法,包括直譯法、加注法、套譯法、意譯法和釋義法,以期為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和英語學習提供借鑒。
習語對比相似性差異性翻譯方法
習語是語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民族色彩。習語一般指具有特定形式、不遵循固有的語法規(guī)定的詞組或短語,其蘊含的意義往往不能通過詞組中單個詞的意思推斷出來。習語通常包括成語、俗語、格言、俚語、行話、歇后語、諺語等。
習語一般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語言整體性、結(jié)構(gòu)固定性和不可替代性。例如,kick the bucket的字面意思為“踢桶”,而其組合的整體詞組含義是“死”的意思。這三個自由詞素的組合是不能隨意增刪或者替換的,既不能說成kick bucket,也不能說成kick the pail等。
一、漢、英習語對比
英漢兩種語言中都含有大量的習語,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性。國俗語義學的創(chuàng)立者王德春先生認為,詞語的國俗語義(即文化意義)在跨文化言語交際中呈現(xiàn)出同異并存的現(xiàn)象;但異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同則是相對的、有條件的。總體上可分為以下幾種:
1.漢英習語的喻意相同,喻體基本相同或相似
漢語中有“趁熱打鐵”一詞,意思是鐵要趁燒紅的時候打。比喻要抓緊有利的時機和條件去做,而英語中“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一詞,不論喻體還是喻意跟中文都極為相符,體現(xiàn)了兩個民族在對人類社會的理解和意義抽象上以及邏輯思維方面的一致性。類似習語諸如,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濃于水;有其父必有其子:like father like son;dig one own grave.自掘墳墓;walls have ears.隔墻有耳等。
2.漢英習語喻意相同,喻體相異
英語中的“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和漢語的“掛羊頭賣狗肉”都比喻以好的名義做幌子,實際上名不副實或表里不一。漢語出自于宋代釋普濟的《五燈會元》卷十六。兩者喻意相同,但是喻體則不同。to burn ones boat典故源于羅馬皇帝凱撒率兵渡過意大利的the Rubicon河后命人燒掉所有船只,以絕后路。漢語“破釜沉舟”則語出《史記·項羽本紀》,比喻斷絕退路,決一死戰(zhàn)。二者都指“下定最大決心”,但語言外形則完全不同。這類習語還有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殺雞取卵;緣木求魚seek a hare in hens nest等。
3.漢英習語喻體相異,喻意不完全對應
比如,apple of ones eye一般會翻譯為“掌上明珠”,比喻深受喜愛的人。后來掌上明珠一詞語義縮小,多用來指極受父母疼愛的子女。而實際上apple of ones eye除了指“極為珍視的人”之外,還有“瞳孔,瞳仁”之意。所以,二者喻意并不完全對應。
4.漢英習語文化空缺
習語文化空缺指習語中承載的文化在對方文化系統(tǒng)中不存在。例如,守株待兔出自于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韓非子的《韓非子?五蠹》中的一則寓言故事,比喻希望不經(jīng)過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僥幸心理。英語語言文化中卻沒有相對應的詞語意向,所以只能舍棄原文意象,譯為“trust to chance and stroke of luck”。
二、漢英習語的翻譯方法
漢英習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要求譯者在雙語轉(zhuǎn)換中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
1.直譯法
在不違背譯語用語規(guī)范,不引起讀者錯誤聯(lián)想的情況下,可以采用直譯法,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形式、修辭手法、文化意向等。如英語中常用的paper tiger一般認為是毛澤東在延安與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談話時最先使用這一詞,漢語“紙老虎”指貌似強大,實則虛弱的反動統(tǒng)治者和侵略者。比喻外墻中干的人。譯文Paper tiger本身極為形象,被英語國家的讀者接受,使用范圍逐漸擴大。
如“不要動聲色,不要打草驚蛇。”鄧秀梅低聲地、機密地說道……
“Dont say anything about it; we mustnt beat the grass and startle the snake.”said Teng Hsiu-mei in a confidential tone.
“打草驚蛇”意思明了,譯文采用直譯法能保留詞語的形象和修辭手法,同時不會給譯入語讀者理解造成困難。
2.加注法
加注法是在譯文中加入讀者理解習語所需的相關文化和背景知識,既能保留源語比喻形象和文化內(nèi)涵,又便于讀者理解。
例:Iam as poor as Job,my lord, but not so patient.
我像約伯一樣窮的,大人,可以卻沒有他那樣的耐心。
注:約伯是《圣經(jīng)》中的人物,以忍耐貧窮著稱。
3.套譯法
英漢習語會出現(xiàn)形式、形象、比喻基本相同或相似的情況,這時譯者可以考慮采用套譯法。但要注意原文的歷史、習俗、人文等文化色彩。例如,說曹操,曹操到: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隔墻有耳:Walls have ears;膽小如鼠:as timid as a hare.
4.意譯法
有些習語具有的文化色彩在譯語中無法用直譯法再現(xiàn),也沒有同義對等的習語套譯,這時只有拋卻原文習語具體形象和文化特色,保留原文內(nèi)容。例如,to dog-ear a book.折書角;to hold ones horse.忍耐;葉公好龍: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really fears;桃李滿天下:to have students all over the world;毛遂自薦: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
5.釋義法
習語翻譯中,如果直譯使讀者無法理解,加注又使譯文顯得啰嗦,譯者可以考慮釋義法。釋義法就是把解釋的內(nèi)容融入到譯文中,巧妙傳達原文的意義,既使譯文簡潔明了,又可以較有效地傳達原文信息。例如:
The man who waters his grass after a good rain is carrying coals to Newcastle.
剛下一場及時雨,那人卻又為草坪澆水,真是把煤運到紐卡斯爾(英國煤都),多此一舉。
三、結(jié)語
作為語言的精華部分,習語的差異性為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人們的交流帶來了障礙。所以,在英漢語的學習過程中,要弄清習語的文化內(nèi)涵及歷史背景,了解二者之間的差異;譯者更要從各方面考慮采用合適的翻譯方法,充當雙語文化交流的橋梁,以減少和避免文化差異帶來的沖突。
參考文獻:
[1]陳宏薇,李亞丹.新編漢英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周志培.漢英對比與翻譯中的轉(zhuǎn)換[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3]李慶學,彭建武.英漢翻譯理論與技巧[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