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華 欒玉元
實驗經濟學通過創造與實際經濟相似的環境,依靠實驗測試來驗證已有的經濟理論或者發現新理論,基于實驗經濟學的教學方法在經濟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這門通識課程的教學效果。本文以微觀經濟學的風險偏好原理為例,通過實驗目的、實驗設計與實驗結果的闡述,探究了實驗教學方法在經濟學中的應用過程。研究表明:參與式的實驗教學模式讓同學們感受到了經濟學的魅力,在更加牢固地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極大地激發了學習經濟學的熱情,取得了遠比傳統課堂傳授式教學更好的效果。
實驗教學方法經濟學風險偏好一、引言
經濟學是高等院校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學習并掌握經濟學原理對于學生認識現實世界和解釋經濟現象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于經濟學理論較為客觀抽象,其內涵難以被學生深刻理解,如何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經濟學原理是教學過程中面臨的難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經濟學被視為建立在演繹和推理方法基礎之上的思辨性哲學,而不是在可控實驗室中進行檢測的實驗性科學,導致經濟學的教學效果難以有效提升。1962年,美國經濟學家弗農·史密斯發表了開創性論文“競爭性市場行為的實驗研究”,之后致力于實驗經濟學領域的探索,建立了用于經驗經濟分析尤其是可變換市場機制的實驗室測試方法,并將其作為一種工具應用于經濟分析中。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弗農·史密斯,標志著實驗經濟學作為一個學科已步入主流經濟學的舞臺。從課程講授角度來說,實驗經濟學的出現為經濟學的教學開拓了新的模式,是激發學生利用經濟學原理思考周圍世界的一種有效方法。
一般地,實驗經濟學是在挑選的受試對象參與下,按照一定規則以仿真方法創造與實際經濟相似的實驗室環境,不斷改變實驗參數,對得到的實驗數據分析整理加工,用以檢驗已有的經濟理論及其前提假設、發現新的理論、或者為一些決策提供理論分析,所做的實驗具有可控制性和可重復性。基于實驗經濟學的教學方法,能夠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經濟學的探索和研究中來,在深化理論學習的基礎上舉一反三。事實上,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的很多美國大學早已將經濟學實驗列為經濟學本科教學內容,以參與式的經濟學實驗教學作為傳統授課式教學的補充。在我國,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也先后成立了經濟學實驗室,實驗教學方法開始付諸實踐。盡管實驗教學方法逐步應用于經濟學課堂,但詳細闡述一項經濟學實驗過程的文獻較少。本文將以消費者行為理論中的“風險偏好”實驗為例,對此項經濟學實驗的目的、設計和結果討論加以分析,為實驗教學方法在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提供一個借鑒。
二、“風險偏好”實驗的目的
按照消費者行為理論,人們在面對風險進行投資決策時,不同行為者對風險的態度是存在差異的。根據投資主體對待風險的偏好態度,將其分為風險回避者、風險追求者和風險中立者。如果面臨確定收入和具有相同期望值的風險性收入兩種選擇,風險規避者更偏好確定性收入;對于風險中立者來說,二者是無差異的;而在風險偏好者看來,即使風險性收入的期望值小于確定性收入,也可能會選擇風險性收入。傳統經濟學教科書假定,多數理性經濟人屬于風險規避者,但現實真的是這樣嗎?行為經濟學摒棄了古典經濟學中關于“理性人的假設”,認為不同類型的主體對待風險的態度是有差別的,而且處于不同的環境下,風險偏好可能會發生逆轉。
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投資問題,最為典型的就是股票買賣。當股市存在大量機會時,有些人愿意冒風險大膽投入,有些人則會相對保守;同樣,當股市大幅下跌時,有些人會果斷止損,而有些人則會繼續持有等待機會。上面列舉的不同選擇,都源自人們對風險的不同偏好。了解一個人對待風險的態度,將有助于認識和解釋個體行為決策的原因。而在經濟學課堂教學中利用實驗方法分析風險偏好,一方面能夠幫助同學理解現實投資決策中出現的傳統經濟學理論難以解釋的現象,另一方面通過實驗過程的參與讓同學切實地認識到自己的風險偏好類型,從而激發經濟學研究的興趣。
風險偏好實驗的根本目的在于驗證以下三個觀點:第一,盡管大多數人都是風險規避的,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人們卻會做出風險偏好的選擇;第二,對風險持同一態度的主體間(例如,均屬于風險厭惡者)也存在差異,即風險偏好和厭惡的程度各不相同;第三,周圍的環境特別是他人的選擇會對行為主體產生影響,使其風險偏好程度發生變化。
三、“風險偏好”實驗的設計
“風險偏好”實驗分為兩個階段:熱身實驗和分組實驗。通過熱身實驗,檢驗觀點一,即不同條件下風險偏好不同;分組實驗證明觀點二和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選擇模擬股票交易市場的經濟實驗室,以便將學生們帶入情境,讓他們真正以決策者的身份參與實驗。各小組成員視情況進行人員分工,主要角色有決策者和記錄員。
(一)熱身實驗
假定參與實驗的班級共33人,在將同學們進行分組之前,為調動全員參與的氣氛,由老師作為主持者,同時挑選5名學生輔助老師充當記錄員的角色,首先集體進行一個熱身實驗:設想這樣一個場景,假定參與實驗者是一個有責任心的投資人,現在需要對一個項目做出投資決策,我們已經知道選擇該項目可能有兩種結果:A.你一定能賺10000元;B.你有80%可能賺20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在此種假設條件下,實驗者會作出什么選擇呢?選擇A、B的同學分別舉手,盡量使每個同學都參與進來,不允許棄權,統計人員按選項分別統計人數并記錄。
如果參與人身份不改變,投資項目也不改變,但是學生們要被告知結果發生改變,投資項目的兩個可能分別為:A.你一定會賠10000元;B.你有80%可能賠20000元,20%可能不賠錢。
同樣,讓每個參與實驗者做出自己的選擇,統計人員進行結果統計并做好記錄。經過統計分析之后,老師大致可以判斷出學生風險偏好的傾向。具體地,第一個實驗中選擇A的同時偏好確定性盈利,選擇B的同學則偏好不確定性盈利,實驗結果可能是多數參與者選擇A,說明多數人處于收益狀態時,往往是小心翼翼、厭惡風險的,害怕自己失去已有的利潤。第二個實驗中,選擇A意味著偏好確定性虧損,選擇B則代表偏好不確定性虧損,實驗結果可能是只有少數人愿意接受確定性損失,大部分人愿意選擇風險性較大的B。也就是說,處于虧損狀態時,多數人會極不甘心,寧愿承受更大的風險賭一把,以追求更小的損失。
通過上述兩個實驗,可以完成后面分組實驗中的成員分組問題。在兩次選擇中,能夠根據結果區分出三類行為個體:(1)都選擇A;(2)都選擇B;(3)一題選A一題選B。根據結果,三類人群分別代表著風險規避、風險偏好和風險中性。將每一類同學進行大致的平均分配,進入到分組實驗的三個小組中,保證每個小組中有11人。分組的原則是:每個小組中都存在不同風險偏好類型的學生,差異越明顯越好,以便于進行對比實驗。
經過簡單的熱身實驗后,同學們對“風險偏好”實驗的好奇心和參與熱情會大大提高。進一步開始進行分組實驗,33個同學均分為3個小組,每組11人,指定1人為記錄員,其他10人為實驗決策的行為主體。三個小組分別位于教室的三個方向,中間為老師統一組織實驗的進行。在每進行一個小組實驗時,參與的同學除了做出決策外還要進行相關的記錄,這里的記錄并不是像記錄員一樣記錄每個決策者的決策行為,而是記錄自己做出決策行為時的內心變化,以及對其他決策者決策時的內心反應。實驗參與者的記錄作為實驗課的筆記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課堂筆記,因為融入了更多的自身對于風險偏好的認識和理解。在每一組實驗結束后,還要設置針對實驗的提問、討論與講解環節,期間多鼓勵學生發言提出問題,與普通講授式的教學模式不同,基于實驗過程的參與式教學將會給學生們自身帶來更多的體驗,無論是對實驗的各個環節,還是對風險偏好理論,都會有更為深刻的感觸和理解。
(二)分組實驗
分組實驗將對三個小組成員分別進行兩組實驗:同時決策和有序決策。同時決策的實驗中,每位參與者都被分給10000股現價為7元的A股票,其中5000股以6.5元買入,另外的5000股以6.8元買入。有序決策的實驗中,給每個同學分配現價為10.5元的10000股B股票,5000股以10.1元買入,5000股以10.6元買入。為了保證學生對所持有股票的真實感和可控制感,每人發十張卡片,每張卡片代表1000股,同時記錄著買入價。
準備工作就緒后,分組實驗開始進行。老師給出五次價格,一定要保證每次出價的秘密性,除老師之外的任何學生都不知道具體價格。每次出價后,學生自行決定是否要將自己手中的股票賣出和具體成交量,且規定只允許賣股票而不允許再次買股票。在同時決策階段,每個參與者同時給出自己的決策,即在老師宣布股票價格后馬上拿出相應數目的卡片做交易,記錄員做相應的記錄;在有序決策階段,每位參與者按照座位順序依次做出決定,要保證每個參與者掌握之前所有決策者的決定,以此來考察對風險偏好態度會不會受到不同行為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
表1分別給出了同時決策和有序決策的實驗記錄卡片:同時決策階段,老師給出的五次價格分別為7.2元、7.5元、6.8元、6.5元、6元;有序決策階段,五次出價分別為11、11.5、10.6、10.1、9。為了讓學生感覺到是在進行兩次實驗,所以兩階段的買入價和賣出價完全不同。但實際上,兩階段實驗的價格走勢是一致的,都為先上升后下降,這樣有利于將兩階段情況進行對比,考察有序決策情況下,參與者受到其他同學影響,是如何改變自身賣出決定和成交量的。
四、“風險偏好”實驗的結果及討論
在兩組實驗的過程中,同學們表現出了極大地參與熱情,認真地按照實驗步驟和實驗要求進行操作,保證了此次實驗的質量和結論可靠性。下面,將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
(一)熱身實驗
通過熱身實驗,我們發現:面對確定性收益和風險性收益,大多數同學都會選擇確定性盈利,與行為經濟學中前景理論的“確定效應”相符;而在面對確定性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大多數同學偏向于“賭一把”,即前景理論中的“反射效應”。很顯然,傳統經濟學教科書所描述的“理性人假設”并不是什么時候都成立的。
我們還發現,一些在熱身實驗的第一個環節中表現出對風險偏好,即選擇獲益更多的不確定性收益的個體,第二個實驗卻選擇了確定性損失選項,并不愿意冒更大的風險去賠更多的錢;同時,部分在第一個環節表現出風險厭惡的個體,在第二個環節做出了風險偏好的選擇。
顯然,熱身實驗證實了觀點一,即人們對待風險的態度并不是固定的,雖然多數人是風險規避者,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人們反而會追逐風險。
(二)分組實驗
先考慮同時決策階段。第一次老師給出的價格7.2元高于買入價,不同的行為主體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決策:一部分同學選擇拋售全部股票或是部分股票,屬于“見好就收”的偏風險規避者;另一部分同學可能預期股價還會上漲,所以繼續持倉,這些同學具有一定的風險偏好傾向。當老師第二次給出了更高的報價后,仍保持滿倉的同學明顯減少,大部分參與者選擇拋售一部分或是全部股票,說明多數人偏向于“確定性收入”。后三次股票報價逐漸降低,當第三次出價6.8元時,仍然持倉的同學拋售的股票數目很少,他們認為這只是短期震蕩,股價還會上揚。但是,當第四次報價進一步下滑,甚至低于買入價時,一些參與者大量拋售股票以“止損”。當第五次給出的價格只有6元時,仍然選擇持倉的決策者很少,這部分同學的風險偏好傾向最為強烈。
再分析有序決策階段的情形。在有序決策的實驗中,出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比如,順序排在后面的參與者發現前面的同學在股價為11.5元時做出清倉決策后,對自己的股票是否還要大量持有產生了明顯的遲疑,甚至會向先決策同學詢問緣由,進而可能會改變最初的決定。還有的一部分同學發現后決策者大部分做出和自己不同的選擇后,會影響到下一輪決策。與同時決策相比,有序決策條件下同學們的股票持有決定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掌握了其他參與者的持有信息導致的。
經過分組實驗的同時決策,能夠驗證觀點二,即對風險持同一態度的主體之間其程度也存在著一定差異,有些同學風險偏好程度較強,有些則較弱。而有序決策實驗恰恰證實了觀點三,即周圍的環境會對行為主體產生影響,使其風險偏好程度發生改變。
五、結論與建議
一直以來,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和方法的限制,經濟學的教學效果始終無法得到實質性的提升。隨著實驗經濟學的興起,這種狀況有望得到根本性的改觀。本文以經濟學的風險偏好原理為例,通過實驗目的、實驗設計與實驗結果的闡述,探究了實驗教學方法在經濟學中的應用過程。在實驗準備和進行中,學生較為容易地掌握了實驗規則,能夠嚴肅認真地完成每一個步驟,積極參與到實驗中來,愿意作為行為個體親自在實驗中發現和檢驗經濟學原理,而不是被動地學習理論知識。從信息反饋來看,參與式的實驗型教學模式讓同學們感受到了經濟學的魅力和學習經濟學的樂趣,在更加牢固地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對經濟學的研究熱情,取得了遠比傳統課堂傳授式教學更好的效果。
盡管目前一些國內高校開始意識到實驗經濟學的重要性,并且已經嘗試建立不同類型的經濟學實驗室,但是如何在經濟學課程中深入推進實驗教學改革,尚需進一步探討和實踐。一方面,眾多高校應該不斷加強經濟學實驗室的建設,保障完備的教學實驗設施,完善實驗教學內容的研究、開發和實施工作;另一方面,不能讓經濟學實驗教學僅僅流于形式,切實以學生的需求為本,緊跟實驗經濟學領域的前沿內容,將最先進的實驗教學思想、理念和方法應用到經濟學教學中。
參考文獻:
[1]Smith V 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petitive market behavior[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70(3):111-137.
[2]Smith V L. Microeconomic systems as an experimental scien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2,72(5):923-955.
[3]羅伯特·S·平狄克,丹尼爾·L·魯賓費爾德.微觀經濟學(第7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高鴻楨.實驗經濟學導論[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5]西奧多.C.伯格斯特龍,約翰.H.米勒.微觀經濟學實驗(第二版)[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6]彼得·戴蒙德,漢努·瓦蒂艾寧.行為經濟學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