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偉 楊玉美 張禹 馬春艷
西藏高職院校學生是一個新興群體,畢業生就業工作一直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探討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對于教育主管部門和高職院校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和制定就業政策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對西藏高職院校畢業生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從學生就業活動參與角度定量分析了西藏高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西藏高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研究西藏自治區從2007年開始取消高校畢業生分配制度,由市場化就業為主要就業方式。2007年全區8000多名高校畢業生中自主擇業人數達到5000人。2008年高校畢業生11118人,40%~50%為自主擇業。2009年,西藏高校畢業生達到13047人,其中研究生137人、本科生4887人、專科生4887人。2010年高校畢業生14000多人,全區新增就業2.1萬人,考錄人數只有2704人。2011年全區高校畢業生1.8萬余人爭搶3708個職位。
在與區內本科院校畢業生同臺參與基層公務員考試和基層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考試中,高職院校畢業生缺乏競爭力,錄取比例日益降低。面向市場自主擇業成為主要渠道之一。就業競爭力是畢業生參與競聘競爭、就業擇業的重要保障,也是進一步深化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前提條件。
目前,已有的研究中比較缺乏對西藏高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系統化研究,更沒有對該課題的定量研究。本課題就是有針對性地對西藏高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開展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本課題對西藏高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進行實證研究,通過對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構成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尋找影響就業競爭力的因素,從學校、用人單位和學生角度結合分析,制定提升我區高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政府部門制度和用人單位用人要求和學校人才培養方案提供依據。
本課題對西藏職業技術學院7個系的應屆畢業生發放了350份調查問卷,收回問卷338份,其中有效問卷338份。被調查畢業生基本情況如下:
調查學生性別比分別是男生40.5%,女生59.5%,基本符合學院學生的性別比。從政治面貌來看,中共黨員占6.8%、共青團員占91.1%、群眾占2.1%。從學生家庭背景看,城市和城鎮戶籍學生占19.2%,農村籍學生占80.8%。
為進一步調查分析西藏高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調查問卷分別從就業意愿、就業方式、就業決策、就業競爭力(個人能力、專業和學校品牌)等方面設置問題,試圖全面掌握大學生就業相關信息。通過對338分有效問卷深入分析,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具體分析。
一、西藏高職畢業生就業意愿分析
從西藏高職大學生對就業形勢判斷來看,27.2%的畢業生對就業持樂觀態度,51%的畢業生認為就業存在困難但是可以克服,只有14.8%的畢業生認為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就業難度較大。調查顯示16.5%的學生從不擔心就業問題、56.8%的學生比較擔心就業問題,有26.7%的學生表示非常擔心就業問題或認為就業沒有希望。25.4%的學生選擇必須考公務員、63.5%的學生就業面向選擇了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只有11.1%的學生認為可以考慮到企業工作。從對就業預期來看,西藏高職畢業生中56.7%的學生向往工作輕松和待遇好的單位、29.6%的學生側重于就業環境輕松、6.9%的學生表示只要待遇好就可以。
從畢業生就業意愿的調查情況顯示,西藏高職院校畢業生普遍對就業形勢評價樂觀,主要是受2011年開始實行的“應屆西藏籍大學生實現全面就業”政策的影響。在全國大學生就業壓力十分緊張的形勢下,西藏籍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受到的影響十分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畢業生有更大的意愿選擇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就業渠道且對就業預期值較高。
二、西藏高職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
在西藏高職畢業生具體的就業過程中,從就業途徑來看,35.2%的學生是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實習打工)的方式找到和合適的就業單位,20.5%的學生是通過學校組織的畢業生供需見面會找到合適就業單位,14.8%的學生依賴于學校停工的就業信息,11.7%的學生則依靠網絡尋找就業單位。家庭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其中44%的學生認為家庭對自己就業沒有任何幫助,只有35.6%的學生認為在家人的幫助下就業工作更為有利。
三、西藏高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分析
為準確分析西藏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情況,分別從單項能力和綜合能力兩個方面,對338份有效調查問卷展開分析。
(一)單項競爭力
單項競爭力分析以高職畢業生就業成功的原因為因變量,將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工作責任心、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工作協調能力、文字組織能力、組織指揮能力、應變能力、信息獲取能力、社會實踐能力、技能證書獲取情況等設置為影響就業競爭力的自變量對畢業生開展問卷調查,并建立擬合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根據預先設定的F統計量的概率值進行篩選,最先進入回歸方程的“自變量”應該是跟“因變量”關系最為密切,貢獻為最大的。如下圖可以看出,“文字組織能力、工作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身體素質、應變能力”與因變量關系最為密切(符合判斷條件的概率值必須小于0.05,當概率值大于等于0.1時將會被剔除)。
從模型匯總情況來看,從R2擬合優度來看,模型5的擬合優度明顯比前4個模型均要好一些(模型5的R2值=0.088為5個模型中R2值最大)。將以上5個變量逐步引入線性回歸模型。
從“系數a” 表中可以看出,多元線性回歸方程應該為:高職院校畢業生認為擇業成功的競爭力=4.596+0.482×文字組織能力+0.432×工作協調能力+0.395×人際交往能力+0.195×身體素質+0.125×應變能力。
在標準系數一列中,可以看到“常數項”沒有數值,已經被剔除。因此標準化的回歸方程為:高職院校畢業生認為擇業成功的主要原因=0.199×文字組織能力+0.192×工作協調能力+0.168×人際交往能力+0.123×身體素質+0.111×應變能力。
從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調查結果發現,就業的競爭力即擇業成功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文字組織能力、工作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身體素質和應變能力。專業技能、思想素質、實踐技能等并不是構成成功就業競爭力的必然因素。用人單位看重的是人文素質、專業技術能力等并沒有在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中起到相應作用。
(二)綜合競爭力
單項競爭力分析以高職畢業生就業成功的原因為因變量,將英語能力、思想品德修養、三好學生或優秀學生干部情況、學業成績、專業素質、計算機水平等設置為影響就業競爭力的自變量對畢業生開展問卷調查,并建立擬合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根據預先設定的F統計量的概率值進行篩選,最先進入回歸方程的“自變量”應該是跟“因變量”關系最為密切,貢獻為最大的。如下圖可以看出,“文字組織能力、工作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身體素質、應變能力”與因變量關系最為密切。
從模型匯總情況來看,從R2擬合優度來看,模型3的擬合優度明顯比前2個模型均要好一些(模型3的R2值=0.176為5個模型中R2值最大)。將以上3個變量逐步引入線性回歸模型。
系數表結果顯示,多元線性回歸方程應該為:綜合就業競爭力=1.022+0.502×思想素質評價+0.261×專業校內實訓條件+1.92×專業社會評價。
標準化系數回歸方程為:綜合就業競爭力=0.413×思想素質評價+0.233×專業校內實訓條件+1.58×專業社會評價。
學生綜合就業競爭力構成主要由思想素質、校內實訓條件和該專業的社會評價決定。
四、分析結論與政策建議
以上實證分析結論顯示,西藏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構成因素主要包括文字組織能力、工作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身體素質、應變能力、思想素質、校內實訓條件和該專業的社會評價。可以從學生、學校和社會3個方面加以分類匯總。
從分析結論看,學生作為就業主體承擔著提升就業競爭力的主要責任。在學生個人提升就業競爭力的過程中,應該著重加強個人基本人文素質、身心健康素質和組織溝通協調能力的培養。從學校角度來講,實訓條件建設和實踐教學質量作為高職院校的基本條件,已經得到就業單位的認可,也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畢業生的基本保障。社會對畢業生所學專業的認識程度和評價,既是專業發展的社會影響體現,又是高職畢業生就業市場發展的需要。提升專業知名度,需要學校、畢業生和企業三方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