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振
太極拳作為高職院校的一項課程在教學中遇到很多問題,研究太極拳教學的規律,探索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旨在更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探索新的課改方向。
太極拳高職體育課改
太極拳是一種以中國古代導引養生理論為基礎的,運用吐納、導引等方法,促進人和社會協調發展的中華民族傳統武術項目。太極拳被高職院校納入公共體育課教學必修內容,但是經過數年的教學實踐,發現了很多問題。筆者在多年教學活動中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為今后太極拳教學工作提供些幫助。
一、問題與分析
1.教學內容陳舊、簡單
24式簡化太極拳是1956年國家體委組織專家在傳統太極拳基礎上去除繁難重復動作匯編而成。在半個多世紀推廣中,全球已有4億多人習練太極拳,大部分都習練過此套路。學生對于太極拳的印象也是由此而來,且很多地市初高中體育課或課間操都學習過24式太極拳,其套路本身過于簡單平和,不符合富有朝氣、活潑好動的當代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
2.教學方式刻板
現在采用的教法和組織形式是教師在前面背對學生,邊示范邊講解動作,同時學生跟著模仿。這樣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氣氛沉悶,再加上太極拳動作不同于常人習慣運動技能,對習練者協調性要求很高,導致學生感覺學習困難,談不上體現出太極拳的特點,更談不上理解深層的哲學內涵。
3.理論與實踐結合困難
太極拳有“哲學拳”的美譽,其拳理是一種思想,一種生活理念。它不但有其本身的技擊意義,還有良好保健效果,其“中正圓和”的理念也是做人的準則與處事的哲學。高職體育太極拳教學僅在一學期內讓學生理解太極理論,練好套路,還能持之以恒的鍛煉發揮保健效果,對身心合一的養生思想有初步認識,是一個很深的命題。
4.教學評價不合理
高職院校對于太極拳的考核上,往往都是側重動作質量和考核水平,忽視了其他方面的評價。考核內容太過片面,這樣會挫傷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很難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二、方法與對策
1.探索將陳式太極拳引入高職體育太極拳教學
陳式太極拳是現代太極拳的一個重要分支及流派,其特點剛柔相濟、快慢相兼,勁走纏絲、動作舒展、發力剛猛,其外在表現很適合高職學生的年齡及體能,即能彌補楊式拳訓練強度不夠的弊端,又能增加學生習練興趣。筆者將陳式太極拳國家競賽套路56式分解出若干核心動作,根據專業需要適當改編,以適應課程安排與學生體質。核心動作如下:起勢、金剛搗硾、攬擦衣、六封四閉、單鞭、白鶴晾翅、摟膝拗步、掩手肱捶、海底翻花、云手、高探馬、連珠炮、野馬分鬃、擺蓮腳、跌岔、金雞獨立、倒卷肱、翻身二起、雀地龍,收勢20個動作。這些動作能代表陳式太極拳的特點,經過一學期的習練,就能展示太極拳獨有的風格。
2.將傳統養生功法作為課前熱身運動
太極拳運動扎根中國傳統文化,脫身于體力勞動與戰爭。其訓練方法與中國傳統養生方法息息相關。易筋經、八段錦、五禽戲是我國傳統養生功法的優秀功法,其訓練原理與太極拳同宗。學生對這些養生方法的了解僅限于高中歷史課本中偶有提及,并未深述。筆者嘗試將這幾種養生方法替代原有的簡單刻板的熱身運動,介紹學生習練,讓身體形成肌肉記憶,在“動靜相兼,行動心守”的理論指導下,找到習練太極拳的感覺,既讓學生消除傳統功法的神秘感,又能與之后課程相銜接,滿足學生熱身與健身的需要。
3.將推手作為一項輔助實踐課程來教授
太極拳的套路訓練只是太極拳運動的其中一部分,而功力訓練,推手訓練,推斷手訓練和散手訓練在高職院校太極拳教學中很少介紹。推手是太極拳運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項訓練方法,它既有初級階段的全身協調性練習,如定步的單、雙手圈練習,又有中級階段的知勁、懂勁練習,還有高級階段的平衡性訓練。既有趣味性、娛樂性,又有很強的健身效果。很多學生都嫌套路學習節奏緩慢,沒有搏擊操、健美操節奏明快,展示青春風采。通過推手訓練,既可以加深套路學習中招式的印象,又能通過勁力的訓練讓身體更通透,對自身內部結構有更深的了解,還能進一步了解太極文化的真意,增強學生反應能力與協調性。
4.將專業運動隊的訓練內容引入課堂
太極拳是傳統武術的一支奇葩,其訓練方法既有傳統武術的基礎,又有他獨特的方法。但是很多訓練方法包括形體及意念的訓練,是需要在掌握傳統文化的大框架下才能實施的。現當代人很少接受正規傳統文化的教育,一時間不能接受這一理論體系,使得習練者不清楚、不明白,非常正常。而現代體育理論以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人體力學等理論作為依托,能讓現代人很容易接受。尤其是隨著現代體育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專業體育訓練方法,能讓專業運動員在短時間內提升體質與技能,提高運動成績。筆者將摔跤、柔道、散打、泰拳等優秀搏擊項目的部分適合高職院校學生理解、習練的訓練內容介紹給學生,讓學生開闊眼界,能增加對課程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對于增加運動協調性,增強體質有著很好的效果。
5.將太極拳鑒賞作為輔助課程來展示
太極拳的魅力讓習練太極拳的人癡迷,而沒有接觸過或初學者對太極拳的印象只是僅限于“神秘”“四兩撥千斤”“舒展緩慢”,“老年人練的舞蹈”。筆者通過搜集與太極文化和陰陽理論有關的周易講座、琴棋書畫等中國傳統文化,與太極拳有關的影視作品、教學視頻、名家表演、套路和推手比賽、傳統養生功法,與競技體育有關的搏擊、摔跤、柔道、跆拳道、泰拳等視頻,展示給學生,通過講解讓學生對太極拳運動有初步認識,讓學生知道太極拳運動的由來及沿革,破除對太極拳的神秘感及陌生感,增強學生對太極拳運動的鑒賞能力,對太極拳運動有正確認識,而不是人云亦云,既不盲目排斥或輕信,又不刻意貶低太極拳運動。
總之,太極拳作為高職體育課程的一部分,無論對于學生個人學習和院校建設都有著積極的意義,也是傳承傳統文化重要環節。研究太極拳教學的規律,探索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突出其功能性與文化價值,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趙榮.關于高校公共體育課太極拳教學新思路的思考[J].現代企業教育,2012,(23).
[2]鄭欣.論多媒體技術在24式太極拳教學中的應用[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25(2).
[3]姚彬彬.高校體育教學中陳式太極拳教學方法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2012,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