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 師方媛
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持續推進,高校網絡教育已經成長為中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高校網絡教育的發展關鍵是資源建設,網絡教育資源建設的發展成敗和發展程度對我國高校網絡教育的整體發展意義深遠。
傳播學網絡教育資源建設
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持續推進,高校網絡教育已經成長為中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高校網絡教育的發展關鍵是資源建設,網絡教育資源建設的發展成敗和發展程度對我國高校網絡教育的整體發展意義深遠。
一、高校網絡教育資源建設現狀
教育資源是教育體系中支持和保證整個教育過程達到特定教育目的多種資源,網絡教育資源是支持網絡教育活動的各種要素和資源的總和。網絡教育資源按照不同的界定標準可劃分為多種形態,本文主要探討與網絡教育接收者密切相關的網絡教育信息資源建設。
我國高校網絡教育的穩步發展有效推進了網絡教育資源的建設。中國教育科研網、世紀網絡課程建設工程、教育信息技術標準化建設和網絡教育教學平臺及資源庫建設的有效探索和成功開展,為我國高校網絡教育信息資源的建設提供了便捷的機構、技術和發展保障。但是,不可否認,在具體的操作實踐過程中,我國高校的網絡信息資源建設仍存在一定的發展弊端:網絡教育資源內容不合理,與實際教學內容的脫節導致缺乏使用價值,且部分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地有效利用;表現形式單薄生硬,簡單的文字復制轉移較多,沒有展現出現代化技術操作手段的傳播優勢;資源構成模式缺乏系統性、連貫性和邏輯性,阻礙了網絡教育受傳者個性化的自主學習;資源建設主體間不能實現真正的共享和融合,“信息孤島”使網絡教育的信息資源建設難以形成強大的合力效應。發揮好網絡教育資源建設在推動高校網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需要理性看待資源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只有有效解決好發展瓶頸因素,方能真正擎起高校網絡教育發展的大旗,為國家的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添磚加瓦。
二、傳播學理論介入網絡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的可行性分析
傳播學研究對象與網絡教育信息資源接收者本質相通。從戈德的共享說、格伯納的互動關系說、貝雷爾森和塞納的符號論、霍夫蘭的目的影響反應說,我們可以得悉傳播學的有效受眾群體是擁有社會關系本質屬性的人類。網絡教育以網絡虛擬環境為沃土,通過數字化技術傳輸教育內容,面向接收者和學習者提供非面授的教育活動。網絡教育中網絡教育信息資源建設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服務學習者為目的。學習者作為傳播活動的譯碼者、傳播活動的參與者和傳播效果的反饋者,其接收程度和學習狀態是檢驗網絡教育內容傳播效果的重要指標。
傳播學結構與網絡教育系統的運行模式基本統一。在《大眾傳播模式論》一書中,麥奎爾將傳播過程解析為:傳播者、受傳者、訊息、媒介和反饋。在眾多對傳播學的模式研究中,1948年美國政治學家、傳播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在《社會傳播的構造與功能》中提出傳播的“5w”模式,即:傳播者、訊息、媒介、受眾和效果。作為傳播學史上第一個關于傳播過程的模式,該線性傳播模式認為傳播過程是傳播者有意圖地去影響受傳者的過程。在網絡教育系統的整個運行過程中,從傳播學角度解讀,傳播者是高校育人教師或者網絡教育信息資源的設置者,受傳者為有求知需求的學習者,訊息是具體的網絡教育信息資源內容,媒介是數字化的技術傳輸手段,效果是學習者接收訊息程度和學習情況的實際反饋和綜合評估。在模式運行構成分析中,二者基本要素吻合統一。
三、傳播學視域下加強網絡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的策略分析
1.嚴格信息把關制度,優化教師及技術人員素質
“把關人”概念最早由美國傳播學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提出,他認為“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渠道。”轉播者承擔對信息的篩選和過濾。之后施拉姆、懷特、赫希、麥克內利、巴斯、蓋爾頓和墨菲等人對這一理論進一步地補充和完善:把關人決定什么性質的信息可被傳播、傳播多少和怎么傳播,其具備著檢查、加工、評價、導向和橋梁的功能。
網絡教育信息資源建設離不開優秀教師隊伍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合力支持。優秀的教師隊伍擔負著信息資源內容的探索、開發和指引,決定什么樣的內容被傳播;專業技術人員是網絡教育有效運轉和穩定服務的基本保障,決定著信息內容如何轉播。教師隊伍和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與管理素養是加強網絡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的關鍵因素。在踐行網絡教育信息資源建設過程中,教師隊伍要不斷提升自身建設,熟悉網絡教育理論和教育特點,能夠準確把關網絡課程內容的設置、直播過程的通暢和交流互動的有效開展;網絡教育技術管理人員要具備較強的網絡技術能力,洞悉技術平臺建設,熟練利用網絡技術支撐有效信息內容的傳播。優化人員素質,擁有集網絡教育理論和技術于一身的網絡教育管理者,嚴格信息把關的篩選和過濾,將準確、有針對性和價值性的信息內容傳播給學習者,是加強網絡教育信息資源建設,推動網絡教育長足發展的重要環節。
2.提高信源可信度,科學網絡教育信息資源內容
美國實驗心理學家霍夫蘭對信源可信度與說服效果進行了深入研究和詳細論證。霍夫蘭的研究表明,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說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說服效果越小。映射到網絡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就是要切實完善和提升以網絡教育內容為中心的網絡教育信息資源建設。
網絡教育信息資源的內容建設不是教學素材和學習資料的單純匯總與機械羅列,它是以服務非面授的網絡學習為宗旨,通過信息資源共享,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的自主學習。網絡教育的本質屬性要求自身資源建設必須具備科學化、標準化、通用化和開放化等特征,而內容的科學與準確是網絡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的根本,只有科學化的教學設計和教育內容,才能準確地傳播學習者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在具體的操作實踐過程中,教師作為網絡教育的傳播者,要根據教學資源所屬的學科領域,制定清晰的教育資源框架,明確待建設的詳細教學內容,保障信息資源建設的系統規劃和科學開發。除此之外,網絡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的管理者還要在信息資源開發中注重資源的豐富性和多媒化,通過資源的有效排列和技術的具體應用,完善網絡教育信息資源庫的建設。
3.加強受眾分析,完善學習服務理念
受眾從宏觀上看是一個龐大集合體,從微觀上又表現為具有社會多樣性的個人。受眾個人差異論和“使用與滿足”研究表明,受眾接觸的媒介內容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只有準確弄清受眾行為期許上的心理效用,才能成功達到傳播目的,完成有效的傳播過程。網絡教育學習資源建設的目的是為學習者提供方便快捷、科學實用的信息服務。學習者是網絡教育信息資源的使用主體,缺少對受眾的準確分析和恰當定位,會造成資源的棄用閑置和無效開發。
網絡教育信息資源構建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對作為學習者的資源接受群體進行詳細的評估和分析,要以解決學習者實際學習的個性化需求為目的,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表現形式和內容功能上力求提高信息資源的使用價值,為學習者提供高質量的網絡教育支持和服務。具體來說,就是要在網絡信息資源開發和建設過程中,基于不同的教學對象和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方法、媒體和手段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比如,網絡學習者沒有課堂面授的時間限制,網絡教育信息資源的設計和開發要在編排處理上快速有效地推出重要知識點,而且框架要明了清晰,形式要豐富多樣;要考慮學習者的需要,盡可能多的囊括基本知識及新的研究成果,優化資源導航體系,合理設置索引工具,同時注重培養學習者有效檢索和掌握資源的學習能力、科學探索的創新能力。
4.消除信息知溝,擴大信息資源共享程度
大眾傳播媒介的廣泛普及使知識傳播的技術條件、傳播范圍和傳播效果得到了有效改善,有助于縮小社會差距,實現教育平等。但是部分受眾由于自身客觀條件優勢獲得的知識信息將大于相對應的劣勢受眾,而且之間的信息差距會隨時間遞增。在此基礎上,美國學者P·J·蒂奇諾等人誕生了“知溝”理論。
“知溝”和“信息溝”的研究對網絡教育信息資源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我國的傳播事業和信息規劃建設飛速發展,隨著媒介普及程度的不斷提高,城鄉和地區間在接觸大眾傳媒上的信息差距大大縮小。但在新傳播媒介領域,沿海與內地、東西部、城鄉的差距依舊明顯,并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會階層與群體間的差距也正在出現并呈現擴大趨勢。據統計,由于網絡、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備,所有學習中心80%以上集中分布在東部發達地區。為使教育資源共享進行信息資源的合理化配置,真正促進網絡教育社會化。在硬件方面,必須對不發達地區或者低收入階層制定特殊扶持政策,推進硬件在全社會的普及程度;在軟件方面,進行使用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教育,提高受眾的媒介使用能力。消除信息知溝,擴大信息資源的共享、開放程度,有利于促進網絡教育信息資源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高高校網絡教育的辦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鄭興東.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3]斯蒂文·小約翰.傳播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4]李啟,吳廷俊,關穎超.信息時代的傳播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5]詹青龍.網絡教育學[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
[6]Tichenor,P.J.,Mass Commun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Public Opinion Quarterly,Summer,1970.
[7]趙毅,別牧.論網絡教育資源庫建設[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8,(1).
[8]李增兵,李瑞華.高校網絡教育資源建設問題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4).
[9]金琴.提高網絡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4.
[10]呂仲琳.網絡高等教育資源建設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5.
[11]何克抗.把脈中國教育資源建設[J].中國遠程教育,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