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茹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調整。特別是近年來對高新技術人才的需求量逐年遞增,使高職教育的發展迎來了春天。就當前高職教育教學的重要性、發展現狀、改革趨勢進行分析研究,以求探索高職教育教學的新途徑。
高職教育現狀改革趨勢
一、高職教育教學的重要性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簡稱高職,它是高等教育體系中一個特殊的教育層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我國的高職教育是從1999年開始成規模地發展起來的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它具有就業率高,就業面廣特點,同時,畢業生還可以靈活選擇專升本等途徑繼續深造。現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主力軍,是一群“90后”,他們更加注重自我,更加懂得張揚個性,不再對家長言聽計從,而高職教育的這些靈活性的特點對于被稱為“新新人類”的“90后”們來說,是一個好的選擇,選擇高職院校,將來畢業了可以選擇直接進入社會就業,也可以選擇深造,繼續升學。可謂是就業、升學兩不誤。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才,而人才培養則離不開教育,在我國的各類教育中,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有著最為密切和直接關系的便是高職教育。在2001年12月,我國正式加入WTO后,我國的經濟發展快速。經濟結構也得到了戰略性調整,現代社會對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而高等職業教育是把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中轉站,學生在學校里通過技能型的專業培訓后,在進入工廠后,把高、精、尖的書本理論知識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因此,要想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形勢下實現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發展的大力發展的必然選擇便是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同時,這也是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有效渠道,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有助于和諧社會的實現。
二、高職教育教學的現狀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數千萬的高技能型專門技術人才,發展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期的基礎和保證。隨著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創新型國家對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既面臨著極好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1.高職教育規模不斷不斷增長
近幾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結構的不斷優化和調整,高職教育的規模不斷增長。1996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僅為6%,2002年達到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和大眾化階段的臨界點15%,到2005年上升至21%,10年間年均遞增1.5個百分點。這其中,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基礎性與決定性作用。并且,高職畢業生人數占普通高校畢業生總人數的也在比例在不斷增加,從前幾年的近50%上升到如今的52%,2007年達到258萬人。并且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總數將進一步增加。
2.高職教育結構、定位不合理
21世紀的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中心。不容置疑的是,近幾年我國高職教育在發展迅猛,形勢喜人的同時,也面臨許多困難,不少問題與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勢,不僅已直接困擾到高職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而且對國民經濟發展也將產生不小的影響,所以必須引起各方高度的關注。比如,當前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自身定位不準,有的辦成了本科的“壓縮餅干”,有的又成了中專的“發面饅頭”。定位尚且不準,特色又如何形成?高職應向何處去;高職應如何辦學,越來越多的人已認識到,這既是個理論問題,更是個實踐問題。
3.傳統思想與市場需求的偏差
雖然我們已經進入了21世紀,但是人們接受新鮮事物和思想的意識有所進步。但是受傳統經濟模式和計劃經濟思想的影響,社會上仍存在一部分人對高職教育是輕視的。比如,一些用人單位明明需要應用型的高級人才,但在招聘時卻指明“本科以上”,從而將高職生排斥在外;在國家政策方面,則有許多規定人為制造高職生與普通大學生的區別,比如助學貸款、公費醫療、生活補助等,使高職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要轉變“重學術、輕應用,重普教、輕職教”的觀念是困難的需要長期的努力,這也說明了高職教育發展與實踐過程的復雜與艱辛。
三、高職教學改革發展趨勢
1.終身教育的指導思想
隨著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在人們的衣食住行解決了以后,家庭日常生活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地更新,期望獲得新的適應力。人們開始對現實生活及自我實現的要求進行追求。因而具有終生性、全民性、廣泛性、靈活性和實用性等特點的終身教育便運用而生。在終身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高職教育相當于人一生中所接受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終結性教育。因此,建立和完善高職教育的銜接機制,為高職教學生提供繼續接受高一級普通教育的機會,是現在高職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之一。
2.結合學徒制度,加強校企合作
學徒制度是一種高度情境性的學習方式,學徒在真實的工作場所中觀察師傅的實際作品,感知和捕捉師傅的知識和技藝,然后在師傅的指導下進行實作,逐漸學會師傅的技能。學徒制曾經是人們學習的最普遍的方式,從語言、繪畫、雕刻、復雜的社會交往技能到某一專業領域的知識與技能,都可以通過類似學徒制的方式進行非正式的學習獲得。在高職教育中,學生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由企業提供實習基地、設備以及原料,企業參與學校的教學計劃制定,并指派專業人員參與學校的專業教學。使學生在學習與日常生活中,在實習基地通過觀察、模仿師傅的技藝,在實踐中掌握技能,從而受用終身。
四、結束語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職教育在國家社會的發展中的確立重要的地位。而高等職業院校也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同時順應社會和歷史的發展趨勢,不斷深化改革的深度,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積極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從而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大量的優秀的應用型高級人才。
參考文獻:
[1]黃旭,李忠華.把握結合點——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4,(24).
[2]郭揚.從ISCED新修訂本看高職的學歷定位和生源入口問題[J].高等職業教育,2001,(2).
[3]高文.以認知學徒模式改造現行學校教育——迎接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二次教育革命[J].外國教育資料,200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