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微 朱金
自2010年6月以來,中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亦稱“卓越計劃”)工作啟動至今,將近4年的時間里,取得了不容忽視的成果。在“卓越計劃”培養出了一大批與國際接軌的“卓越工程畢業生”,為社會輸送了大量人才的社會背景下,對“卓越計劃”的實踐之路以及“卓越計劃”帶給人們的思考進行了簡要論述。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實踐思考
“卓越計劃”將學校、社會、學生三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之上,學校和企業在共同為學生制定相應的教育計劃和培養計劃,通過幾年來的探索與研究,“卓越計劃”顯示出了其強有力的有生力量。
一、“卓越計劃”實施現狀
中國在最近幾十年間發展迅猛,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績,并且正處在邁入發達經濟實體階段。從中國的城市修建這一點上就可看出,社會對“工科人才”的大量需求。“卓越計劃”的實施,加緊了教學模式與實踐的聯系,培養出了一批更加和社會接軌的理論實踐并重的人才,擁有著自身的特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卓越計劃”在現階段依然存在著較多詬病。以下就“卓越計劃”的特點以及在實踐之路中出現的詬病作簡要闡述。
(一)“卓越計劃”的特點
1.多樣性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一,經濟在走多元化,行業在走多元化,企業在走多遠化,高校在走多元化,人才也應該走多元化道路。“卓越計劃”主要是培養面向“工業界”的人才,但是,現在的“工業界”已經不再是過去簡單的一個生產車間,一條生產線,而是各種各樣。
2.超前性
國家在每一階段的發展規劃不同,需求人才也會有所區別。“卓越計劃”不光是要培養專業人才,更應該根據國家產業調整,及時更新信息,為社會儲備日后需要人才,使國家不會存在“供不應求”的局面,滯緩國家發展腳步。
3.創新性
“卓越計劃”實施過程中,需要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學生自主三者相互配合。創新意識不光體現在學生的創造力上,也應發揮于學校和企業之中。
誠如李克強總理在2013年11月9日被公布于中國網絡電視臺的“公開課”上的工會十六大的經濟形勢報告,被媒體冠以“權威、輕松、活潑”的形容詞。擺脫了總理報告以往帶給人們的“不茍言笑”的特征,這樣“新式”報告方式更家被世人所接受。可見,總理在以切身演練給我們傳遞著一種信息——創新的重要性。
只有將學校創新的教育模式、教師創新的教育模式、學生創新的學習模式、企業創新的培養模式結合起來,才能使“卓越計劃”體現出自己的優勢,更好地完成其社會使命。
4.國際性
人才的需求不能僅僅止步于國內,還應走向國外,走向世界。“卓越計劃”旨在培養出一批國際化的高等專業優秀人才,使其具有了一定的國際性。
(二)“卓越計劃”的詬病
1.“形而上學”的“卓越計劃”
在哲學理論中,“形而上學”被歸屬于“唯心主義”理論。我國的“卓越計劃”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形而上學”現象。
很多高校對于“卓越計劃”的參與度有著很高的積極性,但是卻沒有做到真正的制定一套完善的相應的培養計劃。而企業雖然響應著“卓越計劃”的號召,卻并不會將實操工作留給學生。于是,這樣的一種社會現狀就會很普遍——高校組織學生進入企業實習,一批批學生就成為了觀摩團的代表,被企業帶著參觀他們的生產車間、生產基地,等等。觀摩數次之后,學生依然不知道親手操作的感覺,企業也無法發掘優秀的學生。長此以往,不僅淡化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更使這樣的教學變成一種既定模式,無法得到更新。
2.未被普及的“卓越計劃”
在2010年的“卓越計劃”啟動儀式上,與會的企業代表僅20幾家,高校僅60幾所,而對于擁有上千所高等“工科院校”以及成千上萬家企業來說,這樣的一組數字無疑有點“寒酸”意味,可以說,在2013即將接近尾聲的今天,很多高校工科學生甚至不知道有著這樣一個教育培養計劃的存在。緣何未出現這樣的情況,無法不引發教育者、受教育者、企業以及社會大眾的思考,也表明了“卓越計劃”的實踐力度并不到位。
3.不具特色的“卓越計劃”
十七大的召開過程中,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才強國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高等教育模式在這樣的背景下面臨著改革,如何走出具有中國的特色的工業化道路成為了社會各界努力地焦點。但是,由于我國具有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工程教育,在改革中才會阻力重重。
“卓越計劃”的高等工程教育要強化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主動服務行業企業需求的意識,確立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觀念。我國的傳統教育模式延續了幾千年,其思想對我國教育界的影響作用不容忽視。“卓越計劃”無疑有著自身長足的優勢,現代人們的思想觀念更新速度也在不斷加快,但是要將“卓越計劃”得到完全有效地實施并走出中國特色道路,擺脫西方模式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二、對“卓越計劃”產生的幾點思考
“卓越計劃”未來的發展會越加完善,也會越來越得到大眾認可,這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但是現階段的“卓越計劃”有著各種各樣“先天的、后天的”不足,也是毋庸置喙的。以下就“卓越計劃”引發的幾點思考作出相應闡述。
(一)去粗取精
1.借鑒他國精髓
正如趙韓強、郭寶龍、趙東方、張波在《國外大學產學合作教育對我國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啟示》中所述,國外一個世紀之前就已經提出了類似于中國“卓越計劃”的觀點。一百多年來的探索和實踐發展取得的成果令中國望其項背,可是只要能夠有效地借鑒其精華之處必定能對我國的“卓越計劃”產生巨大的幫助。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學工學”產學合作模式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他的發展速度之快確實令人驚嘆,也可看出“產學合作”教學模式在西方的收效頗佳。
如滑鐵盧大學的三個學期制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能力,在中國會現實下非常值得借鑒。中國高校學生很多具有“勤工儉學”的想法,但是由于課程以及平臺有限等原因較難實現,還有部分學生從小受到家庭庇護嚴重,嚴重缺乏獨立能力。從哪個方面來說,工讀結合都是十分有益的教學模式。
2.杜絕生搬硬套
我國在借鑒他國精髓之時必須結合自身國情,不然就有“東施效顰”之嫌了。譬如,我國由于長期以來教學模式就比較單一,學習氛圍相較于西方國家屬于內斂型,所以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教學模式,應該根據我國自身狀況合理調配教學方案。
(二)建設強大后盾
1.增加專項資金投入
我國的教學投入資金雖然數量巨大,但是并未在國家財政支出中占據較大的比例份額。“卓越計劃”需要有強大的財政支持,增加這方面的專項資金投入,所謂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或許過于極端,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是“活雷鋒”。盡管為人師表,但是無論是教師或者輔導員在付出時都需要有突入,如果國家在資金方面不能給與支持,能夠全心投入到“卓越計劃”的學校職工不會占據太大比例。所以,增加專項資金投入可以調動學校的積極性,使其沒有后顧之憂,便可以使該計劃得以更加順利、有效地實施。
2.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以及鼓勵政策
“卓越計劃”涉及到的很多領域,我國的法律法規都不夠健全,如稅收、經濟等。“卓越計劃”輸送到社會的人才最終是服務于整個社會經濟,服務于整個國家,為國家創造收益。所以,我國應加強這方面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同時,對企業、學校以及學生個人建立相應的鼓勵支持政策,加大全國各類型企業、高校的參與力度,提升學生自身參與“卓越計劃”的積極性。
(三)強化企業內在需求
1.從時間成本上強化企業內在需求
我國每年都有很多人員在“跳槽”,很多企業每年都需要招聘大量人員,甚至是央企國企。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很多,如薪酬過低、企業文化沒有向心力,還有就是實習期過長。每年企業招攬人才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對其進行培訓,而后在員工還未創造出任何收益與價值的時候接收到一封“辭職信”。這樣的事件在“工科”職業發生的尤其多。
假若企業參與“卓越計劃”,不僅可以節約時間成本,還可以節約資金成本。在校生的見習或者實習工資與其畢業之后相比有著較大差距,盡管他們做的是同樣的事甚至比正式職工更好,待遇都是天差地別。而且,學生在學校就已經熟悉企業的工作,掌握相應技能,便能省去企業的一大筆培訓費用。
2.從人力資源角度強化企業內在需求
人力資源是企業最為關鍵的部門,中國的招聘會市場上基本都是人力資源的天下。可是為什么招聘會永遠人山人海,人力資源部門每天要從如山的簡歷中選擇適合自己公司的職工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通過“卓越計劃”卻是人力資源選擇的一條捷徑并且更占先機。
(四)建立學校保障機制
1.建立強有力的師資隊伍
有著專業師資力量的支撐,尤其是有著實際工作經驗的師資隊伍,可以使學生理論與實踐并重,不再只停留在書本知識之中。同時,有著實踐經驗的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較快,知道如何使學生更好的駕馭一門課程,更好地接近社會實際工作。
2.設立專門機構,與企業聯合制定培養方案
學校需要主動和企業聯系,以增加學校的合作方,加大學生和企業的相互選擇概率。同時,根據企業實際需要制定學生培養方案,更加接近市場動態,適應市場需求。學校和企業共同改革課程體系,可以完善學校“重理論,輕實踐”,企業“重實踐,輕理論”的弊端。
三、結語
“卓越計劃”現在主要是針對“工程師”的教育培養,但是,我國未來不只是培養“工科”類高素質人才,其他方面的人才也需要一種“產學合作模式”進行培養,而這樣的模式在未來的中國必定能夠得到普及。
參考文獻:
[1]王力綱.高校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探索與實踐[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3,(04):34-39.
[2]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進展評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1-12.
[3]趙韓強,郭寶龍,趙東方,張波.國外大學產學合作教育對我國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啟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04):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