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明
近年來,高校規模迅速擴張,快速實現了從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但教育質量卻不盡人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增強提高質量的緊迫感;其次,要樹立全面教育質量觀,關鍵是要建設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
高教質量師資隊伍建設教育質量觀
一、增強認識,提高教育質量的緊迫感
1.為國家輸送高水平合格人才必須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
強國必強教育。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從根本上講是民族素質的競爭,而教育對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優秀人才以及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等,具有天然的決定性的作用。溫家寶指出:“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事關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和國家未來”,認為“只有辦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建設一流國家。”教育發展不能搞簡單的數量擴張,而必須以提高質量為前提。
2.教育質量的高低決定著學校的發展前景
教育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一所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決定著學校的生源、畢業生就業、人才引進,辦學聲譽乃至學校形象,最終決定著學校的生存和發展。追求卓越的教育質量,獲得更多的辦學資源,是各個學校追求的目標。
近年來,大學里本科生、研究生退學不是個別現象。研究生退學為哪般?重慶某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的周家亮在退學申請表的退學理由一欄里寫了五個字“看不起學校”被認為是“最牛的大學生”。
3.高教質量的高低關系到我國能否由高教大國向高教強國的轉化
我國高校經過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高速發展,我國現今在校大學生規模已居世界第一,而高校教育質量問題就成為社會和高校共同關注的首要問題,據有關統計,近年來北大、清華成為美國博士生最大來源學校。截至2011年,我國已輸出224.5萬留學生,大約只有81.8萬人回國。2012年回國率僅達36.5%,國際上回國率達50%~60%,而我國低于國際水平。
二、樹立全面的質量觀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前提
如前所述,高等教育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是我國由高等教育大國轉變為高等教育強國的關鍵。有關高等教育質量的含義,國內外學者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明確的定義。在以往的探索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見解,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這些見解分別是:
1.傳統硬件論
看重容易測量和可視的形式指標,但忽略質量內涵。
2.多元論
著重于對復雜系統中復雜因素的枚舉,但缺乏對質量內涵的系統研究。
3.層次類型論
其實,也是一種多元論。
4.水平級差論
這種觀點看到質量水平有等級差異,但這些水平差異與層次類型是何種關系,是如何體現的連鎖問題沒有解決。
5.結果論
這種從結果看質量比較有新意,有突破。
6.目標論
它表明了高等教育質量與高等教育預期目標的緊密聯系,但高等教育目標本身也是多元的。
一句話,以上這些代表性見解,對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質量都有積極貢獻,但也存在著不足。
根據我國《教育大辭典》的解釋,教育質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程度”,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的質量上。瑞典學者胡森說得更明確,高等教育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滿足社會及受教育者需要的程度。本人贊同他的這個見解。也就是說,提高教育質量體現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科學研究質量,提高社會服務質量的三大功能上,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則是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內容。人才培養的核心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國際教育委員會對21世紀的人才,提出了四個“學會”,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如果再加上“學會做人”,就是五個“學會”。其實“學會認知”“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可以合并為“學會做事”,而“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可以合并為“學會做人”。那五個“學會”就變成了“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最近讀到貴州大學校長鄭強教授的一篇演講,通篇沒有提到“高教質量”的字眼,但通篇講的都是關于高教質量問題,特別突出的是講到“做人”的問題。學校、特別是高校,“首先教的是學會做人。沒有這些,學了高分子、外語都是花架子。”他指出:“教育應該讓中國懂得自尊。但是現在我們看到外國人就低頭,女生看到外國垃圾一般的男人都想討好。同志們,在外國人面前,我們多么沒有尊嚴。在留學的日本東京大學的人當中,我是唯一回來的,但日本人反而敬重我,因為我活得有靈魂,有骨氣”。
可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往往把分數看得很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為什么殺人”一文中講到,2009年1月21日在美國留學的朱海洋用菜刀結束了22歲中國女留學生楊忻的生命。上海復旦大學研究生林森浩對室友投毒致對方死亡,自己一審被判死刑……無數事實說明,人才培養首先是學會做人,人做好了,自然會想方設法把事做好。
三、建設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
溫家寶曾指出:“百年大講,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如果說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教師就是基石的奠基者。”教師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知識傳播的主體是高校中的第一生產力。加強高校師資隊伍的建設是提高高教質量的關鍵。正因為如此,高校對教師具有規定的素質要求,才能有效地履行教師的職責。
1.高尚的師德
(1)忠于教育事業,有崇高的敬業精神
教師的本職是教書育人。過去在大學校園里,無論教授也好,主任也罷,甚至書記校長,都可以“老師”稱之。現在先前那個“眾生平等”的老師群體,被迅速分化為稀奇古怪的名號,有的導師被學生稱為“老板”,弟子成了打工仔,學術殿堂也就成了賺錢的場所,身在教營,心在“錢”。有的研究生退學的理由就是不愿意為“老板”打工。足見一些教師教書育人的事業心,責任感嚴重滑坡。
(2)為人師表,自重自律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軍。我國教師的傳統美德就是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這是由教師的勞動所具有的示范性特點決定的。教師榜樣作為一種具體的形象具有強烈的暗示和感染的教育力量,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特殊作用。這種表率本身就是一種“傳道”。
2.業務精湛
這里講的是知識的深化,即從知識的掌握,理解到知識的批判,再到知識的創新。然后就是知識結構的優化,即以廣泛的文化基礎知識為基礎,以精湛的學科知識為主干,以相關學科知識為補充。目前,大學本科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教師專業知識不夠精深,老師做不到都有兩桶水,給本科生一桶,給碩士生澆另外一桶。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教育改革發展的思考與實踐.人民日報,2014-3-1(07).
[2]黃蓉生.關于高等教育質量基本問題的思考.中國高教研究,2012,(04):7.
[3]朱永新.讀《溫家寶談教育》.人民日報,2014-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