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旭

6月1日,備受關注的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度資助項目申報工作正式開始,并將于8月1日截止。據了解,國家藝術基金成立于去年12月30日,由文化部、財政部共同設立,旨在繁榮藝術創作、培養藝術創作人才、推進國家藝術事業健康發展。
自誕生之日起,國家藝術基金就廣受關注,各種解讀、議論甚至吐槽已是滿天飛。一方面因其是由國家層面正式出臺的與藝術直接相關的基金,代表了政府對于文化事業的長期扶持思路;另一方面因其資金金額龐大,據介紹,到2015年底,國家藝術基金投入總額將達到20億元。
和現有的一些專項扶持資金不同,國家藝術基金突破點在于—面向全體藝術領域和每個從事藝術的個人。不分國有或民營,不分單位或個人,只要符合條件就可申請基金資助。部分藝術基金資助所涉及的藝術家、機構認為,就國家藝術基金本身而言,是一件好事。這種新型文化投入模式有利于政府由建文化向管文化、服務文化的職能轉型。不過,關于這項基金的爭論也不絕于耳。
面對國家藝術基金,一些藝術家并不覺得樂觀,在他們看來,基金申請會以體制內的藝術家和現在有點名氣的居多,“獲國家藝術基金支持的某某藝術家又是一個大噱頭”;同樣水平的畫家,體制內畫家的價格要高出體制外畫家若干倍,“既然是不缺錢的藝術家,申請國家藝術基金又是沖什么去的呢?”
另外,也有人對“20億元”的資金總額提出疑義。乍聽起來20億元的確龐大,但面對各類藝術類型,平均分配就難以達到資助效果,“僧多粥少”時資助需有所側重。一方面,對于個人和機構申請,有人認為應注重扶持雕塑藝術,因為雕塑藝術目前在社會上認可度不高,創作雕塑成本卻不低,急需基金的扶持;也有人認為國家藝術基金應該向傳統藝術和國民藝術教育方面傾斜,一些龐大的、基礎性的學術研究更需要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
而對于國家藝術基金的一項功能—征集收藏,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國家藝術基金為購藏海外回流文物提供了又一個渠道,但近些年海外回流文物天價成交的不在少數,如果這些回流文物都要由國家藝術基金埋單,恐怕全都砸上也買不了幾件。
操作環節是否透明也是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一方面是藝術項目申報的透明性,另一方面是基金運用的監督如何組織更具有公信力,而如何確保每個申請人的利益和公平公正的原則,都將是對國家藝術基金組織面臨的考驗。國家藝術基金的專家團隊組成也是一個話題焦點。誰有資格當專家?誰能夠進入專家庫?這些都是關鍵。
微言微語
@ 作家孫開
我們的生活理應多一些藝術性的東西,少一些物質性的欲求。發揚好的藝術,將其升到國家高度,加之人們努力將藝術融于生活,這必將促進人們關系的融洽和諧,以及精神文明的長足發展。
@ 三新主義
國家文化戰略,應該支持,但大家也應該警惕,很多人會拋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來立項申請國家資助,滿足私欲,吃納稅人的錢。這或許是另一種形式的腐敗。
@ 文物天地
20億元國家藝術基金惠及四大藝術方向,但愿能助力藝術發展。其實,將這筆錢投入藝術教育可能更好些。
@ 楊乾武
公開公正是基礎;突破體制內行政思維,千萬別搞官本位等級分配制;不用給國家重點院團,它們差的不是錢,再給只能浪費;已有專項產業扶持資金,不用給產業項目。“不能”產業是忽悠騙錢,“能”產業不用國家藝術基金,有市場就行;要警惕“文化走出去”賠錢賺吆喝,有人專吃這口。
@ xiaoxiao
在專家委員會的遴選上,要打破以體制內專家為主的固有觀念和操作方式,無歧視地吸收持不同藝術觀念和立場的體制外專家和藝術家。例如,當下的一些大展完全是按照某些評委的口味去判定畫的好壞,畫展成了拼關系和追名利的場所,如果像這樣運作,國家藝術基金只能是體制內人士的自娛自樂。
@ 韓子勇
藝術基金不是“唐僧肉”,不是“會計”、“出納”,不能各取所需。它有一套制度、規則、標準、條件和程序,這些才更關鍵、更本質。
麻辣評語
關于國家藝術基金這一話題,國外早已有先例。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簡稱NEA)于1965年成立。美國國家藝術基金的突出特點就是一切服務于非營利的文化藝術,包括了公共美術館、博物館、藝術教育等,并且拒絕對私人藝術機構的一切支持。同樣是國家藝術基金,韓國可謂是經歷了一番摸索。最初成立的“文藝振興基金”由政府撥款,社會捐贈以及文藝機構的入場費的一部分組成,由于過于依賴財政撥款,于2006年被終止。目前的“韓國母胎基金”(Korea Fund of Funds)自2005年開始啟動,計劃運行30年。該基金對于政府注資依賴較低,主要以社會資本為主。從目前所了解的情況來看,我國的國家藝術基金同時借鑒和參考了美國和韓國的先例,同時具體結合國內的藝術現狀。 99藝術網
國家藝術基金對申請對象不設組織和部門門檻,但問題是民營和個體這部分的申請如何進行規范,讓誰主導審核,如何詮釋,也就是國家藝術基金“入場”的核心部分。可以預測的是這將是國家藝術基金未來面對的最具挑戰的事務之一。其管理和平衡都需要以符合創新文化思維和觀念為導向,而不是成為文化領域權力運用的配套工具。 《華夏時報》
針對基金申報主體資格的規定也引發了不少猜測。比如目前仍舊不太被認可的當代藝術,以及以此為生存基礎的藝術家和依托其發展的商業畫廊、藝術機構,能否通過審查都是問題。因為在已經出臺的國家藝術基金申報及審批程序細則當中,唯獨在“美術類”的前面加上了一句“資助符合基金確定的扶持方向的美術作品”,而在其具體條目當中,卻又并未對何為“符合基金確定的扶持方向”進行解釋。看來,這又是一個“最終解釋權歸誰所有”的文字游戲。當然,國家藝術基金在2013年末的成立,為深陷市場調整風波的藝術品領域帶來了一股政策的春風,但這股春風針對的并不僅限于我們熟知的藝術品交易市場。在風雨未知的2014年,救市,看來還是要靠自己。
《收藏投資導刊》
從宏觀角度講,成立國家藝術基金肯定是好事,但在操作層面,容易被有關系的人、有權勢的人所占有。“藝術基金模式是向西方學習的,但西方社會的誠信體系很完備,而中國目前缺的就是誠信,國家藝術基金要有30%真正用到刀刃上,就很不錯了。”基于這樣的認識,朱其認為,除了一些主導性、基礎性的工作要靠國家投入,目前國家更應該做的是盡快放開私人藝術基金,在稅收等方面給予減免等優惠,讓民間資本更好地進入,有更大作為。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