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博
最近,有位鄰居叔叔,因為想買房子,問起我能否找到買主把多年來集郵購置的郵冊出手,他還特別強調:藏品里面還包括一套第一版的生肖票。這可把我難住了,郵票從郵局可以花錢買,但到哪里去賣呢?
經過多方咨詢,所得結果無非是:一去網站拍賣,二去擺攤等主,三是藏友轉讓,每條路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可行但都不靠譜。
收藏是性之所及、情之所至的一種愛好、一種習慣。如果說重復的動作叫鍛煉,那么重復的消費就叫收藏。尤其在當今“全民收藏”的大背景下,個體很容易被人流擁入到“收藏”的熱潮當中。一出門,滿世界的古玩城、舊貨市場,一睜眼,全頻道的鑒寶、理財欄目;這年頭老百姓誰要是不知道點兒淘寶、撿漏的事,都不敢出門聊天;誰要是不戴個手串、攥兩核桃,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正所謂:凡有井水飲處,皆能說收藏!生活好了,人民群眾在吃好、穿好、住好之余,追求精神層次的享受,提升文化方面的品位是再正常不過的社會現象。再經過掌握話語權的文化學者們熱情的普及、行內專家們耐心的講解、理財高手們自信的預測、幕后推手們強勢的操盤,“收藏”這“只”王榭庭前燕,還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了!
收藏門檻降低的同時,變現卻依舊高不可攀。因為收藏本就是一廂情愿的買賣。古玩行里有句話叫:等主候客,點明了收藏市場的實質就是需求主導供應。一方踏破鐵鞋,四方尋覓;一方穩坐釣臺,愿者上鉤。經過一番買賣博弈,收藏者的下場也就無非兩種:要么買假了,要么買貴了!假了自不必說,沒人要,爛在手里。就算是走運買對了,價格早被宰到了天上,被人家預支了幾十年后的CPI,藏家再想變現,賣給誰呢?古玩行里倒也存在著極少數“例外”:對于交往較熟,信任度較強的買賣雙方來說,賣方承諾買方可以一年或幾年后將貨物以當年成交價退回。這表面上是一種保真的承諾,實質是一種貶值的變現。賣方對自己的商品有信心進行二次銷售,贏利兩次。因為真正的好東西永遠是升值的!關鍵是商人手里握著固定的買方群體和銷售渠道,不愁好東西賣不出去,而這個圈子對于外行藏家來說,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除了自己吆喝叫賣之外,收藏者想把藏品合法變現就只有指望拍賣和典當了。
鑒于知名古玩藝術品拍賣公司的專業性,他們對藏品有著很高的品質要求和市場預期。普通藏家手中的藏品很難兩個條件都滿足。況且拍賣的運作時間在半年左右,對于急需資金的收藏者來說遠水難解近渴。而典當行卻正相反,因為收藏品的專業性太強,社會鑒定標準不一、價格評估無法把握而大多不敢觸碰。簡單一句話:絕大多數收藏者手里視為珍寶的東西是拍賣行看不上,典當行看不懂!
我想起多年前的古玩博覽會上,一位參展的安徽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他很“另類”,一看就不是“生意人”。他說自己收藏了20多年的古玉,因為兒子結婚需要錢,所以想通過展會一次性賣掉。我說:“您收藏了這么多年,如果一天就把它們賣了,難道不心疼嗎?”,他笑了笑,沒有正面回答,只是默默地說:“孩子要結婚,和我說了好久了……”。展會結束的那天,我又踱到他的展位前問問結果。他淡淡地說:“賣了,不到20萬。”我不知道這宗成功的變現案例,對藏者來說應該算是幸運還是不幸?
收藏雖易,變現不易,且藏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