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福

如今的城市文明讓中華延續數千年的世家之風隱隱而逝,但它的星輝余脈卻依然在用自己的傳奇,告訴我們什么是中國的世家。
從《孟子·滕文公下》贊嘆“仲子,齊之世家也”開始,世家僅如顏師古注引如淳曰:“世家,謂世世有祿秩家也。”,即單指門第高貴并且世代相延的人家,到清末民國年間,世家盛極,并演繹出千姿百態,不難看出,中國的世家既有一成不變的根本,也有不斷豐富和變化的形態。
世家之根本,不僅需要門第高貴,而且更須德高望重、名人輩出、世代相延;萬千變化者,春秋至唐宋,往往僅憑權勢方有世家之望,而宋之后也可借商賈之富、神技之能,躋身世家之列,清末民國年間尤以此為是。
世家之謂有此變化,歸根結底雖是社會進步之所致,但更因唐宋之后,權貴世襲被“科舉”打破、商業活動越來越頻繁并成社會不可或缺之故。
然而,古往今來,位列權貴之家者無數,但能被一方百姓尊稱為世家者不多;富可敵國、或有名人能士之家也比比皆是,但能算得上世家者寥若晨星。足見,世家之根本中,非以權貴、名望為關鍵,惟有德高者居之。
此中世家之德,不僅是恪守中國傳統的禮教之約,尊圣拜賢,人人內修其德,而且凡事皆以仁義為本,外善其行,造福一方。此德要么化為家規族法,來約束世家子孫之日常生活;或者精煉成名言善諭,以箴誡、教化世家子弟之言行。
正因世家有德,所以它雖然極力追求開枝散葉、人丁興旺,但始終能去惡存善,相延數代。故而世家之勢,不僅為一方百姓馬首是瞻,且歷代官府也極為倚重。
而在如今看來,世家之德不僅代表了傳統文化中關于個人和家庭的最高修為,而且還集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因為它是在深刻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上,世家為自己和子孫樹立的終極目標。
翻開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世家無不閃耀其中。而對于中華文化中的優秀傳統,不管是在盛世和平年代還是在國家、民族的危難關頭,世家也都在不遺余力地發揚和傳承。放眼當下,中國的世家雖然只剩余輝,但其產生的根基尤存,人們對世家的向往還在。所以,古之世家雖不可復制而出,但今天之世家尤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