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庸 鞏書民

1933年4月的一天,岫巖縣城南門前圍了上百號人,大家舉頭觀望不時議論紛紛。只見城頭上掛著一顆血淋淋的人頭,一塊白布上寫著“匪首鐵楨”。大家都不知道此人是誰,他的身世和真名更是無人知曉。這天下午,來了一個中年人,望著這顆人頭許久,流下了眼淚。帶著悲憤的心情,他匆匆趕往遼陽縣隆昌鎮一個小山村。來人是遼南義勇軍聯絡員,他找到這支義勇軍余部,告訴大家,他在岫巖城門上看見馬司令的人頭掛在上邊。一時間,義勇軍戰士陷入了深深的悲痛和憤怒中。
這位“馬司令”,就是遼南義勇軍領導人之一馬成甲。
馬成甲,號鐵楨,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出生在遼陽縣隆昌州(鎮)得勝屯南灣子村一個鐵匠家庭。父親馬紅林是遠近聞名的鐵匠高手,擅長打造農具、刀斧,還會修車制作馬具,家中收入較豐,是隆昌地區的富戶。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春馬成甲8歲時,父親送他到興龍溝復式學校(中小學連讀)讀書。該校校長王化民,大孤山長嶺子人,思想開化,學識淵博,常向學生灌輸愛國思想。1913年秋馬成甲中學畢業,由于學習成績優秀,辦事能力較強,尤其寫得一手好文章,因此被學校聘為學董(辦理日常事務的校長助理)。
1918年馬成甲辭去學董職務,回家幫助父親經營鐵匠鋪,負責購買原料、送成品、收貨記賬、聯系生意等。馬成甲辦事爽快,誠信公道,且仗義疏財,盡管年輕,口碑卻很好。
1923年奉系軍閥要求地方組辦團練,保地方治安。團練以鄉鎮為主,官辦民助,團總由地方紳士兼任,主管團練武裝的是練長。馬成甲為人正直,鄉鄰關系好,被當地鄉紳推薦為練長。馬成甲上任后,積極維護當地百姓利益,打擊各種欺壓百姓行為,深得民心;同時他對團練成員約束很嚴,不允許勒索百姓。因此,隆昌地區幾年間沒有發生過匪情。
1930年春,日本遼南開拓團同遼陽縣官府簽訂合同,向老百姓征地種稻田,供給關東軍糧食,隆昌地區數百畝良田被日本開拓團強行征用。當時,官府同日本人簽訂的合同是,每畝地給農民大洋5元,秋后給糧食5斗。可一年后,不僅錢給得很少,糧食也一粒沒給。而且開拓團在鄉里橫行霸道,欺壓百姓,甚至強奸婦女,當地百姓憤恨至極,怨聲載道。
1931年7月的一天,愛國鄉紳薛仁波同馬成甲商量,必須打擊打擊開拓團,制止他們的暴行。幾天后,馬成甲帶領幾個團練中的骨干來到隆昌洲開拓團部,將6名作惡多端的開拓團成員押到隆昌西門外全部處決,隨后將開拓團糧庫打開,將百姓應得的糧食分走,群眾拍手稱快。
馬成甲等人當天即離開隆昌,以躲避日本人的報復。行前,已經退休的王化民老師交給馬成甲一封信,叫他去河北灤州找他的朋友。在灤州(今灤縣、灤南縣)的兩個多月時間里,馬成甲接觸到冀東的共產黨人,受到愛國主義教育。不久,九一八事變爆發,馬成甲決定回鄉組織隊伍抗日。
1931年10月,馬成甲回遼陽老家召集舊部,聯合吉洞峪團練長高梅坡等人,組成“抗日救國義勇隊”。因為缺少武器裝備,他想到了搞聯防時認識的鄧鐵梅。12月中旬,馬成甲帶了幾個戰士在鳳城顧家堡子見到了鄧鐵梅。鄧鐵梅對他說:“你來得正好,月底我要攻打縣城,你要幫我一個忙。”12月26日晚,馬成甲按照鄧鐵梅的安排,帶人到鳳城南邊張家堡子切斷電話線,造成守城日軍無法向安東求援,協助鄧鐵梅成功攻克鳳城,繳獲槍支300支以及其他物資。鄧鐵梅隨后送給馬成甲15支步槍和500發子彈。有了這些裝備,馬成甲的部隊得以逐漸擴大。
1932年4月,馬成甲和高梅坡組織小部隊夜襲甜水站警察分所和自衛團部,繳獲步槍10支。返回隆昌后,他們又搗毀日本開拓團部,正式成立“抗日救國軍司令部”,高梅坡任司令,馬成甲任副司令。
九一八事變后,原東北軍營長閆華山率千余人于11月在海城舉旗抗日,后轉入遼陽縣吉洞峪一帶活動。1932年7月,他聯合高梅坡、馬成甲、邱劍光等,在遼陽縣亮甲地區成立“遼南五區抗日救國軍”,閏華山為司令,高梅坡、馬成甲為副司令,邱劍光為參謀長。這支抗日義勇軍戰斗力很強,給在遼南的日軍以沉重打擊。8月16目,該部同其他義勇軍配合,攻打鞍山治鋼所,次日又攻打干山火車站,繳獲了一大批軍用物資。8月30目,馬成甲、高梅坡率一個大隊,在遼陽東新堡伏擊日偽軍討伐隊,將楊顯清、申麟書討伐隊擊潰,俘敵30余人,繳獲32支步槍,子彈千余發。隨后,他們又和增援日軍小隊激戰3小時,斃敵7名,傷10余人。幾次勝仗,極大地鼓舞了義勇軍戰士們的抗日熱情。
1932年10月,“東救會”決定將遼南五區救國軍改編為“遼南義勇軍獨立第四大隊”,下分為4個大隊,兵力達2000余人。高梅坡為大隊長,馬成甲為副大隊長兼參謀長。這支隊伍轉戰遼陽的八會、隆昌、亮甲一帶,同目軍作戰20余次,其中吉洞峪阻擊戰消滅“偽治軍”一個大隊,擊斃日本指導官小川大尉,繳獲步槍50多支,輕機槍兩挺,手榴彈數百枚。
12月,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第五十六路軍司令劉景文獲悉,12月18日將有一支目偽軍混成旅到岫巖討伐義勇軍,途經關門山。劉景文遂請遼南獨立四大隊參加伏擊。
當天,日偽軍近千人走進關門山。劉景文率部和遼南獨立四大隊憑借地形優勢重創敵軍,擊斃日偽軍500余人,繳獲步槍500余支、機槍3挺、小炮2門、電臺1部,還有許多彈藥和軍用物資。但遼南獨立四大隊在這次戰斗中損失也很大,減員達100多人。特別是戰斗結束部隊回防遼陽甜水時,在本溪程家堡子同增援的連山關日本守備隊一個中隊遭遇。由于日軍火力很強,加之義勇軍剛剛結束戰斗,戰士們很疲憊,傷亡慘重。馬成甲帶領100多名戰士突圍,退守遼陽浪子山地區進行休整。
到1933年1月,由于部隊多次參加戰斗,特別是關門山回防遭遇戰損失重大,遼南獨立四大隊難以堅持戰斗,閏華山、高梅坡分別帶余部轉入東邊道投奔抗日革命軍,留下馬成甲帶領30多人繼續在遼南山區堅持戰斗。
此后,馬成甲等轉戰遼陽、鳳城、岫巖交界山區待機,同日偽軍周旋。4月初,由于叛逃告密,馬成甲等的行蹤暴露。4月18日,馬成甲等到遼陽縣塔子嶺宿營,天將亮時,日偽軍包圍了他們的住處。激戰中,馬成甲帶領7名戰士突圍至岫巖縣境內三家子,轉入大山,住進妙峰寺。該寺住持是一位愛國僧人,給予馬成甲等以很大幫助,使他們得以喘息和休整。
在寺廟住了幾天后,大家商量今后的去向。這時馬成甲想起來,閆華山和高梅坡臨走時曾對他說:“如你在遼陽堅持不下去,就到東邊道來找我們,咱一起抗日。”于是,幾個人決定往東邊道走,過寬甸到通化再轉道長白山。
4月底,馬成甲等從妙峰寺出發,一天后來到了岫巖縣大房身鄉龍門村。天黑后,他們進入大小葫蘆溝一片松林里,燒起一堆火準備烤大餅吃。不料,偽治安軍巡邏隊發現了火光,立即通知駐大房身的偽治安軍中隊進溝將他們包圍。雙方激戰一小時,義勇軍兩名戰士犧牲,馬成甲腿部受傷已無法突圍。見此情景,馬成甲將公文包和幾塊錢交給部下陸彪,讓他趁黑逃走,去熱河找唐聚五。陸彪含淚逃出去,剩下的戰士全部戰死。第二天,陸彪回海城老家籌集路費,經過岫巖城外時,看到馬成甲的人頭掛在岫巖南門城樓上。這年馬成甲才38歲。
馬成甲從1931年7月開始同日本人斗爭,到1933年4月壯烈犧牲,總計21個月時間,其間同日偽軍作戰數十次,打死打傷日偽軍數百人,轉戰遼南、海城、岫巖、鳳城地區,受到當地群眾的支持。然而解放后,由于有關部門沒有對馬成甲的歷史做全面調查,不了解他的真實身份,故沿用敵偽統治時期的稱謂——“匪首”,所以造成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群眾均認為他是土匪。經中共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落實歷史問題專案小組調查,認為他的“土匪”之名是不實之詞,應予撤銷,他實際是一位遼南義勇軍的優秀領導者,堅強勇敢的抗日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