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葉華
摘要:
對市民而言,城市中最為重要并且絕對不可以缺少的是市民的居住,最為重要的環境是市民的家,記載著市民的點滴記憶。“家園感”從根本上來說是對那塊土地的親切感、依戀感、歸屬感。而現代居住環境設計當中常常忽略這種原本存在的特點,取而代之的是技術化、物質化的環境設計。
關鍵詞:居住環境;美;記憶;家園感
一、居住環境“家園感”
(一)家—寄托情感的歸宿
對于城市而言,家是市民最為重要的城市環境之一,家是人維系情感的棲息地,是最能體現人文關懷的地方,也是人最熟悉的地方,是有著特殊回憶和情感的場所。家在改造和使用過程中,也便承載著市民的真摯情感,銘記著市民生活的記憶和城市的歷史。而將家進一步擴大到一個居住區環境,甚至城市環境,則將整個環境視作自己最親密的家園。
(二)家園感的特性
1.家園感的生活性
生活是實實在在的,陳望衡說:“絕對的真實性是環境美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特性。”人們對自己的家園有著非常特殊的情誼,家自身的特性就是維系人情感的基質,而人們的痕跡則是維系情感的重要途徑,正是通過這種途徑才將感情與環境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這些痕跡,將人們的情感予以景觀化,同時將景觀予以情感化。[1]
2.家園感的情感性
在《環境美學的當代使命》中,陳望衡說:“真正樂居的環境一定是讓人情感上認同的,情感上認同,就意味著這個環境很有人情味,溫馨、可人;自然讓人愉悅,文化讓人迷醉,情感讓人流連。
“家園感”含義極其豐富,環境優美,設施齊全,以及安全指數、生活舒適方便,這些都是最基礎不過的了,另外,就是與環境的關系,或物質或精神上的,你的出生地,童年居所,一個你有過痕跡、有過深刻記憶點的地方等。
二、居住環境現狀
(一)形式化
從心里學上分析,人的交流形成于人的駐足停留和聚集,公共空間中人的參與性作為公共空間設計的關鍵,合適的尺度,恰當的位置,以及舒適的休閑設施是可以提高交流感的。而現代的居住環境設計中往往忽略了這個問題,為了追求形式而設計的空間不一定帶給住戶方便,取而代之的是住戶自行搭建的活動場所,雖然沒有滿足其美觀性,卻為居民帶來了方便。
(二)安全及舒適性欠缺
居住區環境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安全感,所謂安全感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外在的安全感,另一個是居住者心里上的安全感,決定外在安全感的原因有周邊環境情況,建筑結構的安全,決定居住者內在心理上的安全感即住區空間圍合程度以及空間尺度上的把握。現在大多數居住區環境的設計上為了追求新、奇、特,忽略了安全綠色生態與人的舒適性。
(三)盲目追求文化與地域特色
另外,居住環境景觀設計中,千篇一律的追求形式、美觀,設計手法雷同,缺少特色與文化內涵。為了追求美觀,不管任何地區,大量的水景設計,而不考慮氣候、地域特點,大量的噴泉水景最終也成為一種擺設放置在環境中,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反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三、“家園感”塑造的對策
(一)人性化原則
環境設計最終是由人使用、參與的,兒童、老年人、中青年,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有不同的活動類型,使住戶各得其樂,才能使“家園”概念落到實處。
“家”是人體現自然屬性的地方,活動的隨意性、設施的舒適性、空間的私密性,是理想中家的特點。認同了家的特征,“園”的設計也有了概念和依據,居住區外環境在設計中應當作“后花園”考慮。
(二)生態化原則
經過大量的調研,居住區應以大面積的林蔭化為主,草坪宜少,盡量讓居住者參與到景觀設計當中去,尤其樓前景觀,可以設為居住者自行耕種的土地,植物的自然生長,散發出更濃烈的生活氣息。花園精彩于植物,看點在植物上,所以植物的選擇是重中之重,根據氣候及地域特色來選取。而人工的技巧就用在精雕細刻的建筑身上,綠地道路、景觀小品材質盡可能的選用天然材料。
(三)融入記憶
記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個體性,但同時在一個穩定的社會群體中,他們關于家園的記憶有一定的共通性,而喚起他們記憶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環境空間的創造。因此,設計者如果能夠敏銳和準確地獲知這部分記憶,并使得新的空間可以喚起人們的記憶,就可以說這樣的空間是有場所感的空間。具體到居住環境景觀中,就是要將歷史、文化、風俗,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等城市發展過程中長期沉淀的結果,以“故事”的形式融入到公共空間的設計中。就可以說這樣的空間是有“家園感”的,真正做到景觀的情感化。
四、 結語
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是為了給居住者創造一個活動休閑的空間,整體環境的塑造應創建安全,舒適、生態并能夠持續發展的生活空間,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繼承多年積累具有歷史特點的場所特征,充分關注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使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
之所以強調居住環境景觀設計中的家園感,就是藝術與生活的統一,無論是城市環境還是農村環境等等居住環境中,將以人為本強調起來,將失去的情感的部分填補回來,融入更多居住者的情感記憶,從居住者的角度出發,而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索求。真正做到寄予景觀情感化。將居住環境空間設計為有場所感、家園感的生活空間,居住者心中的情感家園。
【注釋】
[1]陳李波.城市美學四題[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109
【參考文獻】
[1]陳李波.城市美學四題[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2]陳望衡.環境美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3]陳望衡.環境美學的當代使命[J].學術月刊,2010(07)
[4]卡爾松.環境美學[M].楊平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5]鐘年.家園感的喪失之殤[J].中國新聞周刊,2013(09)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