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對改善城市生活環境的呼聲日益高漲,因而城市綠地建設逐漸成為城市發展中的一個熱門話題。城市綠地景觀系統是城市景觀的組成部分,城市綠地景觀系統包括自然、人文、社會諸要素。城市系統規劃的主要內容有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其中生態功能是首要功能,起著凈化城市空氣、改善城市氣候、增強城市防災功能、降低城市噪聲等作用,對于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至關重要。選擇寒地城市綠地植物景觀為研究對象,以寒地植物景觀配置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討論植物在綠地景觀系統生態化建設中的應用,以期使其更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寒地城市;綠地景觀;地域文化;植物周年搭配;樹干紋理;植物形狀要素;空間設計;地域冰雪景觀
中圖分類號: Q948;S731.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10-0007-03
收稿日期:2014-01-20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12542346、12542225)。
作者簡介:王凱宏( 1971—),女,黑龍江綏化人,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設計藝術學研究。E-mail:117688888@qq.com。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反映了城市的自然屬性。由于自然規律是先有自然,后有城市,因而自然環境對城市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但是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自然屬性逐漸減弱,人類只好利用城市綠地改善城市環境,塑造城市景觀,完善城市體系。城市綠地景觀系統包括自然、人文、社會諸要素,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是城市系統規劃的主要內容。其中生態功能為首要功能,起著凈化城市空氣、改善城市氣候、增強城市防災功能、降低城市噪聲等作用,對于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至關重要。現代生態學研究中,設計者將科技融入環境設計中,取代了普遍以視覺感知為基礎的城市綠地景觀設計。全球城市綠地景觀系統生態轉型的歷史才剛剛開始,隨著知識革命和生態革命的推進,目前我國城市綠地景觀系統生態轉型已經進入了歷史性的轉變時期,而進入生態轉型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景觀環境歷程大致經歷了以下3個發展階段:綠色景觀階段、資源能效階段、可持續發展階段。
在我國學術界將北方寒冷地區的一些城市稱為寒地城市,包括華北地區的天津市、東北地區的沈陽市、長春市、哈爾濱市等。這些地區依托黑土、林茂、濕地、草場等良好的生態環境,此外還有獨特的氣候資源、物產資源、交通資源、人文資源[1]。這些客觀條件決定了我國北方城市綠地景觀在四季各有特色:春季梢頭嫩綠、花團錦簇,夏季綠葉成陰,秋實累累、色香俱備;相比之下,日照時間短、氣溫低下的時間均在165~200d左右,寒風席卷、降雪為最主要的降水形式等因素,決定了北方城市的冬季是一年中最蕭條寂寞的季節,而要在這么長的時間里綠地有景可觀,就必須充分挖掘寒地城市的景觀設計冬態美的生態化發展,改善現階段北方地區冬季蕭條的城市景象,融合北方寒地城市冬季冰雪景觀的設計策略并與社會條件相結合,景觀環境需要借助綠化等手段,將自然移植到城市人工環境中,最大限度地減少建筑和人對生態秩序的消極影響。目前,北方地區城市綠地的冬季景觀尚處于發展階段,景觀系統的面貌在冬季與其他3個季節的景觀效果也截然不同,沒有任何地域性特色和有針對性的景觀系統的盲目設計,其本身就是對設計和環境的不負責任,同時也是對北方氣候、自然規律和地域文化的不尊重和違背。
1北方冬季植物景觀生態形成和發展的因素
冬季植物景觀是北方城市園林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營造季相景觀及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通過實地調研結合查閱文獻資料,筆者統計出北方冬季景觀植物有常綠樹、觀形樹、觀枝干樹、觀果樹及樹皮紋理幾大類。
1.1植物花、葉、果、枝、芽的色彩作為景觀設計的基本要素
北方冬季城市能夠開花的植物非常稀少,而心理學家證明,植物的色彩可以影響人們的感情甚至是生理變化。最先吸引人的不是植物本身的形象而是植物的花、葉、果、枝、芽的豐富色彩,它們在植物景觀中可以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植物景觀設計的基本要素也是花、果、芽和枝干的色彩。在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和營造中,如果能根據不同植物特有枝芽葉果的周期合理地搭配早開花和晚開花的植物品種,則有色彩豐富可賞的花、葉、果、枝時間甚至能達半年之久。在北方冬季,大部分樹木的樹葉都會凋落,枝干優美的樹種在冬季可以觀賞其樹姿、樹枝,同時有些樹木的果實會保留下來以供觀賞。忍冬科金銀木的漿果經冬雪而不掉,元寶楓等械樹科的樹種大多數具有翅果,皂莢科的山皂英有長而扭曲的莢果,除了宿存的果實,有些樹的冬芽萌動極早,如玉蘭的冬芽碩大飽滿,毛白楊的冬芽同樣密被絨毛,這些鮮艷美麗而又形狀奇特的果實和冬芽在白雪的映襯下或如一盞盞紅色的小燈狀、或如金錠,或如翩翩欲飛的蝴蝶,一串串掛在樹梢,十分奇特,為冬季造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1.2植物枝干的冬季色彩
在冬季,植物枝干的色彩和形態能夠引發人的情感共鳴,也能增添城市空間的魅力。在冬季,北方城市的樹木枝干多為灰色或褐色,晦暗的色彩造成了城市景觀綠地景觀的沉悶氣氛。但是具有白色、紅色、綠色、金黃色、古銅色等色彩鮮艷枝干的樹種也為數不少,如紅瑞木、黃刺玫等植物具有紅色枝條;金枝國槐、金葉榆等具有金黃色的枝條;棣棠、梧桐、迎春等植物的枝條為綠色;白樺、銀白楊等枝條為白色;山桃枝條為古銅色等;此外,還有一些樹種如白皮松、懸鈴木的樹皮具有斑駁滄桑的肌理表面,這些枝干的肌理質感和厚重的色彩在冬季葉落后更加醒目突出,美不勝收。因此在植物景觀設計中,不僅要考慮植物之間的色彩關系,同時還要考慮植物與周圍建筑色彩間的感覺和協調,使得它們彼此之間建立一種情感上的交融。
1.3樹干紋理的獨特肌理植物景觀
樹干紋理和質感豐富的植物是獨特的一類,也是最有造景價值和能形成冬日獨特意境和景觀的要素。樹干紋理主要有片狀剝落者,如懸鈴木、白皮松、榔榆等;絲狀剝裂者,如側柏;呈長方形裂紋,如柿樹、黑棗。樹皮特殊紋理和肌理效果在灰暗的冬季中也會變得突出,可以創造出鮮活的冬季城市綠地景觀。
1.4植物形狀要素在空間設計中的作用
外形作為景觀要素的一種,同樣能起到圍合空間的作用,而且可以被修剪成各種形狀,封閉性較好,因此可以被用作綠籬,對視覺的封閉性較明顯,且對通行的阻擋作用較小。
1.5以植物特質和周邊環境為前提的景觀設計
如果充分考慮北方寒地城市土壤特點、植物四季相更替和色彩搭配,并與周圍環境相融合,可以在不同的季節形成不同的景致,使人回歸自然,親近自然,同時能夠形成穩定、自然的生態植物群落。根據環境行為理論,人們的戶外活動頻率必然會因環境情感而有所上升,如果景觀設施無論從其設施設計本身還是從其所處的環境來看均能令使用者感到舒適和愉快,也就達到了改善城市綠地精神面貌和冬日蕭條狀況的目的,從而達到了本研究針對我國北方寒地城市綠地植物景觀生態化研究的目的。
1.6植物與北方寒地城市獨特冰雪景觀的有機融合
樹掛是一種類似霜降的自然現象,這本是北方寒地濱水環境氣候驟冷而出現的一種自然現象,水溫和地面溫差常在30 ℃左右,于是就形成了幾萬米不封凍的江面。溫差使江水產生霧氣,江面上白霧裊裊,久不消散,尚未結冰的霧滴在樹枝等物體上不斷積聚凍黏的結果就是霧凇,霧凇可凈化空氣,是空氣的天然清潔工。人們在觀賞玉樹瓊花般的霧凇時,都會感到空氣格外清新舒爽,滋潤肺腑,這正是由于霧凇有凈化空氣的內在功能,能吸附空氣中存在的肉眼看不見的大量微粒,使其沉降到大地,從而凈化空氣,因此霧凇是天然大面積的空氣“清潔器”[2]。由于具有濃厚、結構疏松、密度小、空隙度高的特點,霧凇對音波的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納大量音波,從而隔離噪音。
2北方植物景觀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上看來,目前的城市生態環境正不斷惡化,表現在綠量不足,綠化整體水平不高,園林設計和養護管理水平比較低,城市綠化意識不強,綠化資金嚴重不足等方面[3]。2011年11月26日,在“風景園林植物景觀與人居環境建設”學術研討會上,包滿珠教授提出了目前物種選擇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即:全國形勢發展喜人,但多樣性不夠,物種單調;地域特色不明顯,雷同現象嚴重;引進物種成為時尚,盲目追求外來新鮮,對外來入侵物種沒有足夠的重視。在園林植物配置方面,應當做到科學與藝術的統一,而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對植物的生態習性和生物學特性了解不夠;堆砌現象和簡化現象普遍;圖面效果與實際效果差異懸殊;真正意義上的植物造景有退化之勢等。綜合看來,我國北方寒地植物景觀存在的問題更具有地域特色和差別。
2.1對冬季氣候因素考慮的不足
北方城市冬季氣候寒冷,且寒冷的氣候在北方地區持續時間一般超過3個月,是四季中持續時間最長的季節。此外北方盛行西北風,而且風速較大,而過高的風速會引發人體的各種不適,能在這種低溫下保持良好形態的植物種類少之又少,大多以常綠植物為主。景觀設施、水體等各個景觀要素也都因寒冷氣候的影響而表現出不同于其他3個季節的性狀,因此積極的低溫寒風應對等措施對冬季植物景觀設計極為重要。在目前的寒地綠地景觀設計中,并沒有全面充分地考慮北方地區冬季的低溫寒風、短日照以及降水量較低等氣候因素,而綜合考慮氣候各因素是寒地綠地景觀生態設計的基礎,也是實現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共贏的重要因素。
2.2植物配置俗套、雷同,設計未因地制宜
我國北方城市景觀設計普遍存在對種植設計不夠重視的問題,景觀系統設施的植物設計一般只是作為景觀的附屬品來對待,千篇一律地使用某些常見園林植物品種,不重視創新和藝術深層的挖掘,缺乏專業的設計技巧;在形式上多以西方某些景觀為標準,單一模仿和照搬,沒有因地制宜地考慮到周邊的建筑和生活地域,忽略了自然生態環境、地方特色文化和當地人的生活方式,使得綠地中的植物種類反復出現,科學的藝術設計極易被漠視。大部分設計師在進行植物配置時還會僅僅局限于植物的花葉層面和茂盛期,對植物的整體造型和色彩、冬季宿存的果實、冬芽等植物冬態美的塑造欠缺思考和深度規劃。在對北方城市景觀進行調研時發現,北京等多數城市綠地在常綠樹種的選擇上幾乎都集中在常見的油松、圓柏、沙地柏、大葉黃楊、側柏、龍柏、小葉黃楊,就連白皮松、云杉、冷杉、華山松、矮紫杉、杜松等在北方地區生長較好的常綠樹種都很少被應用,即植物景觀設計通常只注意到在三維空間中植物的應用,在空間搭配上下了功夫,而對植物季節變化考慮不周,因此也削弱了植物景觀的吸引力。
2.3缺少地域特色的文化因素
目前,多數設計師只看到了北方冬季的惡劣氣候,認為自然條件限制了城市景觀的發展,忽略了冬季特有的藝術美學價值蘊含的巨大設計潛力,更沒有關注到在這種氣候條件背后長久孕育積淀的北方地域景觀和人文特色。不同文化背景和地域環境會形成多個城市空間形態的地域性特征,一般情況下,影響城市空間形態地域性特征演變的是社會文化因素的變遷。因此,先分析北方寒地城市變遷的歷史文化特征,有助于理解其民族交融、文化交融的歷史,從而最終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生活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文化習俗。具體比較分析城市形態的表征也各有不同,這種對城市形態的選擇也是對其所包含的思想、文化、觀念和情感的選擇,這種選擇也決定了城市的地域性特征。景觀設計應注重科學性、文化性、藝術性和實用性,設計的首要目的是為了改善人居環境,因為園林規劃設計是一個綜合學科,應同時注重設計和植物2個方面。北方寒地景觀植根于一定的地域和場所,靠汲取當地的文化風情為養料,這樣生命才能夠得到生態化發展。
3北方植物景觀發展策略的研究及相關建議
城市景觀環境生態研究作為宏觀領域生態學研究的重要分支,可以為解決城市景觀環境生態建設中面臨的諸多問題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但是仍然主要著眼于城市景觀環境生態系統的層面,其實踐應用還需要進行一定時間的探索。目前,景觀生態學已經開始為城市景觀環境的生態轉型提供理論支持和試驗機會。2004年6月,國家建設部在《關于印發創建“生態園林城市”實施意見的通知》中提出了創建“生態園林城市”,從而開始了國家園林城市建設標準的升級;同時還提出,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環境優先、系統性的原則,做到“實用”與“生態”,使生態景觀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連。設計師有意按照自然生態規律進行設計,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都是最重要的方面。國家建設部在《關于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實施意見》中提出,把創建“生態園林城市”作為建設生態城市的階段性目標,也表達了城市生態建設具有階段性要求,而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生態化景觀,由此看出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從冬季氣候、文化因素和地域特色這一客觀角度及從人的生理、心理需求這一主觀角度全面分析導致我國北方地區現階段城市景觀環境的生態轉型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發展過程,具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和目標,并且不同的發展階段的目標重點也不同。國內眾多的設計師在用習慣性設計手法千篇一律地對待來自各個不同地區的植物景觀設計工作[4],現階段我國對于北方地區城市冬季景觀設計尚屬空白,對于氣候在景觀設計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沒有深入系統的研究,因此針對我國北方寒地城市的地域特點,綠地植物景觀生態化有序發展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首先,合理選擇園林植物種類,做到以鄉土植物為主,從而展現當地植被特征,做到城市之間相互協調,避免雷同,使城市園林建設彰顯個性;其次,選擇當地特色植物種類,尤其是選擇那些抗性強、適應性好的植物,使園林的特色更加明顯,同時降低園林維護費用,實現園林可持續發展,比如多種植一些將來能成為古樹的樹種;再次,做到個性化和特色化,注意克服盲目引種外來物種、設計照搬他國風格、建設模式互相模仿等傾向。
探討北方寒地城市冬季植物景觀的生態設計策略和方法的最終落腳點是冬季景觀,而且限定了在北方地區,北方城市綠地冬季景觀設計是由很多特性景觀要素組成的,包括人與環境、自然資源與社會發展、人工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協調。只有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之上,才可以實現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態化發展。城市景觀環境生態轉型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城市的人居環境質量,提高公眾的健康水平,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是包括生理的、精神的和社會的一種完全的、舒適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在城市植物景觀中,多種植被組成的林、灌、草復合型生物群落比單一純林或單一草坪更具有良好的生態功能。以審美意識為指導,建設優美宜人的生態環境,是人類全面發展和豐富需求的必要前提。“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重點要從事后治理向事前保護轉變,從人工建設為主向自然恢復為主轉變,從源頭上扭轉生態惡化趨勢”[5],這表明中國公眾對景觀質量最直接的感受也應成為評價指標,即公眾對景觀直覺感知的滿意程度。此外,應該完善城市綠色空間格局建設的數量和質量;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資源效率與環境效率;提高城市景觀環境的功能保持水平;跨越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先重視人工高技術,甚至直接進入積極、先進的生態意識階段,更為自然環境的健康發展和人工環境的生態現代化提供有利的支持;運用生態設計方法和生態技術,從景觀水質、空氣清潔度、氣味(臭味等難聞氣味)等方面提高公眾對城市景觀環境的直覺感知滿意度。總的來說,美的生態環境能調節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優化社會風尚,使人們能以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態從事生產活動,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重要資源。
參考文獻:
[1]徐洪軍. 生態法域下黑龍江黑土特色農業相關建設研究[J]. 北方園藝,2013(10):198-200.
[2]王凱宏. 中國北方冰雪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探究[J]. 學術交流,2013(7):138-141.
[3]侯碧清. 城市景觀中的植物造景[M].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4]王浩,汪輝,李崇富,等. 城市綠地景觀體系規劃初探[J].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3(2):69-73.
[5]余湘雯. 北方城市綠地冬季景觀研究[D]. 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