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乳酸菌在食品發酵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被認為是加強健康食品生產的益生菌。關于多種乳酸菌的基因組測序和功能基因組的研究加快了對乳酸菌多樣性和進化的理解,并且揭示了重要特性的分子基礎。隨著目標試驗的證實、代謝工具的開發、網絡工具的利用,生物信息學工具以及數據庫重新構建代謝途徑為食品和飼料菌種提供了新的開發途徑。
關鍵詞:乳酸菌;基因組;生物信息學;多樣性;代謝重建
中圖分類號: Q789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10-0040-02
收稿日期:2013-12-05
基金項目:上海理工大學科研啟動基金(編號:A2500130104)。
作者簡介:葉巍(1981—),女,黑龍江大慶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生物工程研究。E-mail:beatificy@hotmail.com。含有乳酸菌的發酵劑,如乳桿菌、乳球菌等,對于很多食物如牛奶、肉類、蔬菜、谷類的發酵起重要作用。這些菌種發酵主要產生有防腐作用的乳酸,影響產品的風味及質地[1-3]。 乳酸菌在發酵中還有其他重要的功能,人們在不同的環境中發現了各種特性的菌種[4-6]。隨著乳酸菌基因組數據的公布,生物信息學對乳酸菌功能特性研究作用越發重要。本研究介紹了乳酸菌DNA序列分析與功能基因研究現狀,旨在為開發利用乳酸菌資源提供依據。
1基因組、質粒
乳酸菌全基因組大小相對一致,約為1.8~2.6 Mb,植物乳桿菌全基因組大小約為3.3 Mb。過去20年,分子遺傳學家一直青睞的不含質粒的L.lactis ssp. Cremoris MG1363測序已經完成。通過將其與L.lactis ssp. Lactis IL1403染色體共線性綁定,以非常相近的菌種或菌種的全基因組為模板完成原核基因組定位。對Lactobacillus brevis KB290的9個質粒測序分析表明,L. brevis KB290有很好的穩定性[7]。乳酸菌特別是乳球菌也含有多種質粒,大小為2~130 kb。所有已知的乳酸菌質粒的詳細信息都可以在質粒數據庫中找到。一些乳酸菌特別是鏈球菌有很多轉座子復雜的結構,意味著更高的遺傳學可塑性。含有很長的相似重復片段的大質粒的出現為基因組測序增加了復雜性。隨著全基因組、質粒測序數量的增長,數據的呈現及表征對于描述這些序列多種信息的應用變得越來越重要。例如,Genome Atlas 是一個呈現所有基因組序列的非交互網絡基礎工具。Microbial Genome Viewer允許使用者在交互式途徑下結合復雜的基因組數據庫,使公布的基因組數據庫中環形、線形染色體圖譜交互產生。
2比較基因組
如果基因組以標準方式進行分類,那么全體微生物基因組序列及編碼蛋白比較將會非常便利,因為有很多不同的分類系統可以使用。目前,一些基因組數據庫對所有公布的基因組和未完成的基因組采用標準格式進行自動注釋,這些數據庫經常鏈接比較基因組的生物信息學工具。研究表明,L. gasseri、L. acidophilus、L. johnsonii的基因組含量、基因序列、基因組組織有很高的相似性。所有這些源于腸道的乳酸菌線性基因組分析有一些長的、相同的片斷,偶爾有些間斷、缺失。
3乳酸菌的多樣性和進化
全球有很多不同的乳酸菌發酵劑,人們對這些菌種顯性特征的遺傳學組成以及種與屬之間的進化關系了解得很少。表型篩選、分類仍然是分析乳酸菌多樣性的主要工具。有學者對kimchi發酵乳中的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L. sakei、 Weissella koreensis、 Lc. gelidum、 Lc. carnosum、 Lc. gasicomitatum 6種乳酸菌環境進行轉錄分析,發現乳酸發酵基因積極參與了表達[8]。隨著乳酸菌全基因組測序的完成,可以通過DNA-DNA比較基因組雜交篩選收集的乳酸菌分析全DNA水平的多樣性[9]。以前在一些其他微生物中也使用過這種分析方法,包括Campylobacter jejuni、Streptococcus agalactine、Escherichia coli(基因芯片)。全基因組Barcode圖提供了一些可視這些數據的方式。另一種方式是將Barcode圖與計算機基因組分析結合,包括局部GC含量、堿基偏差索引、密碼子適應性索引、公布基因組數據。在很多情況下,高突變的區域與同區域堿基背離指數相關聯,相對于全基因組暗示了其近水平的轉移。
4壓力反應及調節
乳酸菌發酵劑在生產、儲藏、應用時壓力不斷改變。人們關于乳酸菌在工業加工中的反應知識大多是通過經驗得到的。基因組學提供了將基因組序列信息與基因表達數據結合在一起的機會,可以鑒定不同乳酸菌的特殊發酵特性的基因及蛋白質(生長需求、風味形成、不同條件下生存)。通過比較基因組分析了30個乳酸菌的基因組、102個轉錄因子,包括47個未鑒定的調控因子,對S.thermophilus、Lactobacillaceae這2個不同的調控菌株也分析了一些轉錄水平。基因組知識可以幫助人們預測乳酸菌在不同pH值、不同溫度下的發酵行為,并提供與他們宿主的對抗參數[10-11]。共生菌可以彼此提供所需要的營養,例如酸奶中的Lactobacillus bulgaricus、S. thermophilus。基因組序列數據能在全球基因組中揭示乳酸菌彼此之間、乳酸菌和其他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
5代謝重建
雖然乳酸菌最初的序列功能可以通過他們的全基因組序列推測,但是還有20%~40%的已鑒定部分還不知道其功能,因為沒有相應功能的同源蛋白與之比較。盡管還不能確定,但是第1個自動代謝重建已經可以在途徑數據庫如KEGG、WIT等上完成。轉錄組數據可以添加到代謝網絡中,分析調節子,調控路徑。網絡工具系統的開發是在穩定情況下大量代謝平衡基礎之上的,這種基因組范圍的代謝網絡分析能預測最大產量、調控位點、優化流量分配。一些軟件工具可以用于代謝網絡分析,包括公共域、私人域。
6結論
乳酸菌基因組測序的完成有利于分析、比較乳酸菌種的全基因組細節,更有助于篩選具有特殊特性的菌種,有助于現有的菌種和新的衍生物種穩定基因組排列的維持、設計。
參考文獻:
[1]Johnston B C,Ma S S,Goldenberg J Z,et al. Probiotic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2,157(12):878-888.
[2]West C E,Hammarstrm M L,Hernell O. Probiotics in primary prevention of allergic disease—follow-up at 8-9 years of age[J]. Allergy,2013,68(8):1015-1020.
[3]Escobar M C,van Tassell M L,Martínez-Bustos F,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panela cheese with added probiotics and fava bean starch[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12,95(6):2779-2787.
[4]Munoz-Quezada S,Chenoll E,Maria V J A,et al. Isolation,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three novel probiotic strains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CNCM I-4034,Bifidobacterium breve CNCM Ⅰ-4035 and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CNCM Ⅰ-4036) from the faeces of exclusively breast-fed infants[J].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2013,109(2):S51-S62.
[5]王曉麗,王永山,諸玉梅,等. 5株乳酸菌的分離鑒定與生物學特性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1(1):390-392.
[6]趙云煥,李迎曉,焦鳳超,等. 黃芪多糖、益生菌對固始雞生產性能和免疫效果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2,40(9):202-203.
[7]Fukao Masanori,Oshima K,Morita H,et al. Genomic analysis by deep sequencing of the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brevis KB290 harboring nine plasmids reveals genomic stability[J]. PLoS One,2013,8(3):e60521.
[8]Jung J Y,Lee S H,Jin H M,et al. Meta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l gene expression during kimchi ferment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13,163(2/3):171-179.
[9]Rungrassamee W,Tosukhowong A,Klanchui A,et al. Development of bacteria identification array to detect lactobacilli in Thai fermented sausage[J].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2012,91(3):341-353.
[10]Johanningsmeier S D,Franco W,Perez-Diaz I,et al. Fluence of sodium chloride,pH,and lactic acid bacteria on anaerobic lactic acid utilization during fermented cucumber spoilage[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12,77(7):M397-M404.
[11]Tsevdou M,Soukoulis C,Cappellin L,et al. Monitoring the effect of high pressure and transglutaminase treatment of milk on the evolution of flavour compounds during lactic acid fermentation using PTR-ToF-MS[J]. Food Chemistry,2013,138(4):2159-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