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好芹等
摘要:采用田間小區(qū)試驗法進行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和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3種藥劑對黃瓜靶斑病的田間防效試驗。結果表明: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對黃瓜靶斑病具有較好的防效,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171.4 g a.i./hm2處理對黃瓜靶斑病的防效明顯高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49.6 g a.i./hm2和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195.0 g a.i./hm2處理,且對黃瓜的生長發(fā)育沒有影響。
關鍵詞:農藥;田間試驗;黃瓜靶斑病;田間防效;生長發(fā)育
中圖分類號: S436.421.1+9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10-0137-02
收稿日期:2014-01-03
基金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編號:ZR2011CQ037);山東省高等學校科技計劃(編號:J13LF53、J10LC74)。
作者簡介:潘好芹(1982—),女,山東濰坊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植物病害防治研究。E-mail:never423@163.com。黃瓜靶斑病別稱褐斑病、棒孢葉斑病,是由半知菌門的山扁豆生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 & Curt) Wei]引起的,是近年來黃瓜上大面積發(fā)生的一種重要病害。該病害1992年首次在遼寧省海城市保護地內發(fā)現[1],目前在我國河南[2]、廣東[3]、寧夏[4-5]、河北[6]、山東[7]和上海[8]等省(市、區(qū))保護地黃瓜上普遍發(fā)生,嚴重影響黃瓜的產量和品質。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是德國拜耳作物科學有限公司2014年推出的新型果蔬殺菌劑,是中國首個獲得黃瓜靶斑病登記的藥劑。該藥劑由吡啶乙基苯甲酰胺類殺菌劑氟吡菌酰胺和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肟菌酯復配而成,其中含氟吡菌酰胺21.4%、肟菌酯21.4%。氟吡菌酰胺和肟菌酯均為呼吸鏈抑制劑,前者作用于琥珀酸脫氫酶[9],后者作用于細胞色素bc1復合體[10],阻止電子正常傳遞,從而抑制真菌的生長。兩者復配后具有良好的協同作用,殺菌譜廣。為明確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對黃瓜靶斑病的防效,筆者在山東省壽光市進行田間藥效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以期為生產中黃瓜靶斑病的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藥劑
供試藥劑為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拜耳作物科學有限公司);對照藥劑(市售)為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拜耳作物科學有限公司,對照藥劑)、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對照藥劑)。
1.2供試黃瓜品種及試驗田情況
供試黃瓜品種為津東。試驗田設在山東省壽光市稻田鎮(zhèn),供試黃瓜為保護地栽培,于2012年12月移栽,地表覆膜,株距26 cm,行距70 cm。各試驗小區(qū)栽培、肥水管理等條件一致。
1.3試驗方法
3結論與討論
黃瓜靶斑病的發(fā)生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特別是在保護地栽培中,高溫、高濕條件下病害發(fā)生迅速,是近年來全國黃瓜產區(qū)發(fā)生廣泛的重要病害之一。
田間防治試驗結果表明,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是防治黃瓜靶斑病的優(yōu)良藥劑。對黃瓜噴施128.4、171.4 g a.i./hm2 后未見藥害發(fā)生,防效均優(yōu)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49.6 g a.i./hm2和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195.0 g a.i./hm2,具有使用劑量低、防效好的優(yōu)點。同時,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對新葉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可以避免病害進一步危害。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防治黃瓜靶斑病在發(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用藥,可使用 128.4 g a.i./hm2 劑量,有較好的預防和保護作用;若發(fā)病率較高或者發(fā)病較重時,建議使用171.4 g a.i./hm2劑量,噴施2~3次,施藥間隔7~10 d;或者輪換使用其他殺菌劑,避免抗藥性的產生。
參考文獻:
[1]房德純,傅俊范. 黃瓜褐斑病病原與發(fā)病情況調查研究初報[J]. 植物保護,1994,20(3):23-24.
[2]劉鳴韜,田雪亮,孫化田. 黃瓜褐斑病菌分生孢子萌發(fā)與侵染的研究[J]. 河南農業(yè)科學,2005(11):51-54.
[3]藍國兵,譚耀華,何自福,等. 黃瓜褐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在廣東首次報道[J]. 植物保護,2012,38(5):197-200.
[4]查仙芳,朱猛蒙,王國珍,等. 寧夏首次發(fā)現黃瓜靶斑病[J]. 寧夏農林科技,2009(2):40.
[5]杜玉寧,查仙芳,楊金鳳,等. 寧夏溫室黃瓜新病害靶斑病的藥劑篩選[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3,41(1):132-133.
[6]李寶聚,趙彥杰,于淑晶,等. 2008年秋季河北青縣黃瓜棒孢葉斑病大發(fā)生[J]. 中國蔬菜,2008(11):51-52.
[7]李長松,張眉,李林,等. 山東省黃瓜棒孢葉斑病(褐斑病)病原菌鑒定和防治[J]. 中國蔬菜,2009(18):29-33.
[8]曾蓉,宋榮浩,陸金萍,等. 侵染黃瓜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病原鑒定[C]//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9]李良孔,袁善奎,潘洪玉,等. 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類(SDHIs)殺菌劑及其抗性研究進展[J]. 農藥,2011,50(3):165-169,172.
[10]思彬彬,楊卓. 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作用機理研究進展[J]. 世界農藥,2007,29(6):5-9.
[11]農業(yè)部農藥鑒定所生測室.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130-134.
摘要:采用田間小區(qū)試驗法進行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和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3種藥劑對黃瓜靶斑病的田間防效試驗。結果表明: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對黃瓜靶斑病具有較好的防效,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171.4 g a.i./hm2處理對黃瓜靶斑病的防效明顯高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49.6 g a.i./hm2和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195.0 g a.i./hm2處理,且對黃瓜的生長發(fā)育沒有影響。
關鍵詞:農藥;田間試驗;黃瓜靶斑病;田間防效;生長發(fā)育
中圖分類號: S436.421.1+9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10-0137-02
收稿日期:2014-01-03
基金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編號:ZR2011CQ037);山東省高等學校科技計劃(編號:J13LF53、J10LC74)。
作者簡介:潘好芹(1982—),女,山東濰坊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植物病害防治研究。E-mail:never423@163.com。黃瓜靶斑病別稱褐斑病、棒孢葉斑病,是由半知菌門的山扁豆生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 & Curt) Wei]引起的,是近年來黃瓜上大面積發(fā)生的一種重要病害。該病害1992年首次在遼寧省海城市保護地內發(fā)現[1],目前在我國河南[2]、廣東[3]、寧夏[4-5]、河北[6]、山東[7]和上海[8]等省(市、區(qū))保護地黃瓜上普遍發(fā)生,嚴重影響黃瓜的產量和品質。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是德國拜耳作物科學有限公司2014年推出的新型果蔬殺菌劑,是中國首個獲得黃瓜靶斑病登記的藥劑。該藥劑由吡啶乙基苯甲酰胺類殺菌劑氟吡菌酰胺和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肟菌酯復配而成,其中含氟吡菌酰胺21.4%、肟菌酯21.4%。氟吡菌酰胺和肟菌酯均為呼吸鏈抑制劑,前者作用于琥珀酸脫氫酶[9],后者作用于細胞色素bc1復合體[10],阻止電子正常傳遞,從而抑制真菌的生長。兩者復配后具有良好的協同作用,殺菌譜廣。為明確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對黃瓜靶斑病的防效,筆者在山東省壽光市進行田間藥效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以期為生產中黃瓜靶斑病的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藥劑
供試藥劑為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拜耳作物科學有限公司);對照藥劑(市售)為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拜耳作物科學有限公司,對照藥劑)、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對照藥劑)。
1.2供試黃瓜品種及試驗田情況
供試黃瓜品種為津東。試驗田設在山東省壽光市稻田鎮(zhèn),供試黃瓜為保護地栽培,于2012年12月移栽,地表覆膜,株距26 cm,行距70 cm。各試驗小區(qū)栽培、肥水管理等條件一致。
1.3試驗方法
3結論與討論
黃瓜靶斑病的發(fā)生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特別是在保護地栽培中,高溫、高濕條件下病害發(fā)生迅速,是近年來全國黃瓜產區(qū)發(fā)生廣泛的重要病害之一。
田間防治試驗結果表明,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是防治黃瓜靶斑病的優(yōu)良藥劑。對黃瓜噴施128.4、171.4 g a.i./hm2 后未見藥害發(fā)生,防效均優(yōu)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49.6 g a.i./hm2和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195.0 g a.i./hm2,具有使用劑量低、防效好的優(yōu)點。同時,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對新葉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可以避免病害進一步危害。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防治黃瓜靶斑病在發(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用藥,可使用 128.4 g a.i./hm2 劑量,有較好的預防和保護作用;若發(fā)病率較高或者發(fā)病較重時,建議使用171.4 g a.i./hm2劑量,噴施2~3次,施藥間隔7~10 d;或者輪換使用其他殺菌劑,避免抗藥性的產生。
參考文獻:
[1]房德純,傅俊范. 黃瓜褐斑病病原與發(fā)病情況調查研究初報[J]. 植物保護,1994,20(3):23-24.
[2]劉鳴韜,田雪亮,孫化田. 黃瓜褐斑病菌分生孢子萌發(fā)與侵染的研究[J]. 河南農業(yè)科學,2005(11):51-54.
[3]藍國兵,譚耀華,何自福,等. 黃瓜褐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在廣東首次報道[J]. 植物保護,2012,38(5):197-200.
[4]查仙芳,朱猛蒙,王國珍,等. 寧夏首次發(fā)現黃瓜靶斑病[J]. 寧夏農林科技,2009(2):40.
[5]杜玉寧,查仙芳,楊金鳳,等. 寧夏溫室黃瓜新病害靶斑病的藥劑篩選[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3,41(1):132-133.
[6]李寶聚,趙彥杰,于淑晶,等. 2008年秋季河北青縣黃瓜棒孢葉斑病大發(fā)生[J]. 中國蔬菜,2008(11):51-52.
[7]李長松,張眉,李林,等. 山東省黃瓜棒孢葉斑病(褐斑病)病原菌鑒定和防治[J]. 中國蔬菜,2009(18):29-33.
[8]曾蓉,宋榮浩,陸金萍,等. 侵染黃瓜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病原鑒定[C]//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9]李良孔,袁善奎,潘洪玉,等. 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類(SDHIs)殺菌劑及其抗性研究進展[J]. 農藥,2011,50(3):165-169,172.
[10]思彬彬,楊卓. 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作用機理研究進展[J]. 世界農藥,2007,29(6):5-9.
[11]農業(yè)部農藥鑒定所生測室.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130-134.
摘要:采用田間小區(qū)試驗法進行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和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3種藥劑對黃瓜靶斑病的田間防效試驗。結果表明: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對黃瓜靶斑病具有較好的防效,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171.4 g a.i./hm2處理對黃瓜靶斑病的防效明顯高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49.6 g a.i./hm2和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195.0 g a.i./hm2處理,且對黃瓜的生長發(fā)育沒有影響。
關鍵詞:農藥;田間試驗;黃瓜靶斑病;田間防效;生長發(fā)育
中圖分類號: S436.421.1+9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10-0137-02
收稿日期:2014-01-03
基金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編號:ZR2011CQ037);山東省高等學校科技計劃(編號:J13LF53、J10LC74)。
作者簡介:潘好芹(1982—),女,山東濰坊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植物病害防治研究。E-mail:never423@163.com。黃瓜靶斑病別稱褐斑病、棒孢葉斑病,是由半知菌門的山扁豆生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 & Curt) Wei]引起的,是近年來黃瓜上大面積發(fā)生的一種重要病害。該病害1992年首次在遼寧省海城市保護地內發(fā)現[1],目前在我國河南[2]、廣東[3]、寧夏[4-5]、河北[6]、山東[7]和上海[8]等省(市、區(qū))保護地黃瓜上普遍發(fā)生,嚴重影響黃瓜的產量和品質。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是德國拜耳作物科學有限公司2014年推出的新型果蔬殺菌劑,是中國首個獲得黃瓜靶斑病登記的藥劑。該藥劑由吡啶乙基苯甲酰胺類殺菌劑氟吡菌酰胺和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肟菌酯復配而成,其中含氟吡菌酰胺21.4%、肟菌酯21.4%。氟吡菌酰胺和肟菌酯均為呼吸鏈抑制劑,前者作用于琥珀酸脫氫酶[9],后者作用于細胞色素bc1復合體[10],阻止電子正常傳遞,從而抑制真菌的生長。兩者復配后具有良好的協同作用,殺菌譜廣。為明確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對黃瓜靶斑病的防效,筆者在山東省壽光市進行田間藥效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以期為生產中黃瓜靶斑病的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藥劑
供試藥劑為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拜耳作物科學有限公司);對照藥劑(市售)為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拜耳作物科學有限公司,對照藥劑)、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對照藥劑)。
1.2供試黃瓜品種及試驗田情況
供試黃瓜品種為津東。試驗田設在山東省壽光市稻田鎮(zhèn),供試黃瓜為保護地栽培,于2012年12月移栽,地表覆膜,株距26 cm,行距70 cm。各試驗小區(qū)栽培、肥水管理等條件一致。
1.3試驗方法
3結論與討論
黃瓜靶斑病的發(fā)生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特別是在保護地栽培中,高溫、高濕條件下病害發(fā)生迅速,是近年來全國黃瓜產區(qū)發(fā)生廣泛的重要病害之一。
田間防治試驗結果表明,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是防治黃瓜靶斑病的優(yōu)良藥劑。對黃瓜噴施128.4、171.4 g a.i./hm2 后未見藥害發(fā)生,防效均優(yōu)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49.6 g a.i./hm2和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195.0 g a.i./hm2,具有使用劑量低、防效好的優(yōu)點。同時,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對新葉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可以避免病害進一步危害。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防治黃瓜靶斑病在發(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用藥,可使用 128.4 g a.i./hm2 劑量,有較好的預防和保護作用;若發(fā)病率較高或者發(fā)病較重時,建議使用171.4 g a.i./hm2劑量,噴施2~3次,施藥間隔7~10 d;或者輪換使用其他殺菌劑,避免抗藥性的產生。
參考文獻:
[1]房德純,傅俊范. 黃瓜褐斑病病原與發(fā)病情況調查研究初報[J]. 植物保護,1994,20(3):23-24.
[2]劉鳴韜,田雪亮,孫化田. 黃瓜褐斑病菌分生孢子萌發(fā)與侵染的研究[J]. 河南農業(yè)科學,2005(11):51-54.
[3]藍國兵,譚耀華,何自福,等. 黃瓜褐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在廣東首次報道[J]. 植物保護,2012,38(5):197-200.
[4]查仙芳,朱猛蒙,王國珍,等. 寧夏首次發(fā)現黃瓜靶斑病[J]. 寧夏農林科技,2009(2):40.
[5]杜玉寧,查仙芳,楊金鳳,等. 寧夏溫室黃瓜新病害靶斑病的藥劑篩選[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3,41(1):132-133.
[6]李寶聚,趙彥杰,于淑晶,等. 2008年秋季河北青縣黃瓜棒孢葉斑病大發(fā)生[J]. 中國蔬菜,2008(11):51-52.
[7]李長松,張眉,李林,等. 山東省黃瓜棒孢葉斑病(褐斑病)病原菌鑒定和防治[J]. 中國蔬菜,2009(18):29-33.
[8]曾蓉,宋榮浩,陸金萍,等. 侵染黃瓜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病原鑒定[C]//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9]李良孔,袁善奎,潘洪玉,等. 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類(SDHIs)殺菌劑及其抗性研究進展[J]. 農藥,2011,50(3):165-169,172.
[10]思彬彬,楊卓. 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作用機理研究進展[J]. 世界農藥,2007,29(6):5-9.
[11]農業(yè)部農藥鑒定所生測室.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1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