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勇++薛俊菲++張曉東
摘要:發展觀光農業是“綠色經濟”大背景下的一種自然選擇。許多觀光農業生態園因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造成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觀光性、生態示范作用及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范性不強。本文以興化現代觀光農業園為例,提出堅持生態優先、資源節約、特色定位、科技引領的規劃原則,并將園區結構劃分為“一心、二環、五板塊、八景點”,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現代觀光農業園的生態立體化網絡景觀結構。將園區建成集科技研發、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于一體的現代觀光農業園,最終實現農業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觀光農業園;規劃設計;興化現代觀光農業園;規劃原則;景觀結構
中圖分類號: TU986.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10-0181-03
收稿日期:2014-05-16
作者簡介:曹仁勇(1972—),男,江蘇鹽城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園林規劃設計及教學工作。E-mail:570527918@qq.com。當今工業化的快速進程使得經濟迅速增長,人口的大量涌入形成了擁擠喧囂的城市樊籠,導致環境惡化,使得人們越來越懷念和向往空氣清新、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活方式[1]。現代社會交通網絡不斷完善和便利,使人們開始重新思考生活的定義與本質,兒時記憶中的田園生活在每個人的腦海里若隱若現。順應這種需求,現代農業觀光園應運而生。現代觀光農業是指運用現代溫室技術、物聯網技術、現代栽培技術、雨水收集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建立起來的,在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又與觀光旅游相結合的一種集農業與旅游業為一體的新型生產方式[2]。發展現代觀光農業對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解決農民就業、統籌城鄉發展、繁榮農村經濟、豐富農村文化活動、促進農民增收、加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3]。本文以現代農業發展大環境為出發點,主要闡述興化現代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的相關內容。
1園區概況
興化現代觀光農業園地處于江蘇省興化市臨城鎮,規劃用地南至新S333省道,西邊與北邊有天然的河道作為邊界,東臨S231省道,規劃總面積50 hm2。園區內自然資源豐富,風景秀麗,生態條件優越,以農田景觀為主;同時河道水系眾多,河網密布,具有良好的河道水域自然景觀。
園區氣候屬于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炎熱不長,嚴寒較短,無霜期長,風向全年多偏東風,氣候條件比較優越,土壤為長江、黃河、淮河沖積物以及湖海沉積物。優越的自然條件為高品質現代觀光農業園的營造奠定了堅實基礎。
2園區建設所面臨的問題
2.1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園區水利設施不完善,灌排體系不配套,田間工程失修,高效節水設施嚴重匱乏;電力設施老化,供電能力不足,將對園區建設產生制約。
2.2面臨周邊園區的競爭壓力
園區是在周邊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周邊產業形成強烈競爭的背景下產生的,臨近的“泰州市紅旗農場”“揚州市高效農業生態園”等都對本區的發展形成強烈競爭態勢。
2.3農業產業化程度偏低
目前,園區種植結構單一,產業化鏈條短,農產品附加值和優質化程度低,特別是具有關鍵性的支柱產業還沒有形成,對園區的帶動作用較為有限。另外,產業水平較低,農民的生產缺乏科學指導;農產品加工、包裝技術和服務體系尚未形成;農產品質量和加工增值體系還完善等,均對高效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構成制約。
2.4自主創新能力薄弱
目前,園區農業高新技術研發機構建設滯后,高層次科技人才匱乏,尚未形成人才、平臺、項目、基地一體化的農業高新科技研發體系,科技對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的支撐和引領能力不足。
3規劃原則與目標
在綜合分析現代觀光農業發展背景與市場需求的基礎上,立足興化的發展基礎與存在問題,突出綠色、高效、特色、創新四大理念,進行園區規劃設計。
3.1規劃原則
3.1.1堅持生態優先,實現綠色發展觀光農業生態園既具有農業內涵又兼具園林特征,是農業生產與園林建設相結合的產物,突出生態性規劃理念[4],以生態立園、環境優先、循環經濟為基準,大力加強生態種植業、休閑農業建設,加強水源地保護性開發,全面提升園區內資源與環境質量和層次,為園區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3.1.2堅持資源集約,實現高效發展以資源集約、循環及高效利用為主線,加強農業資源合理開發與保護,貫徹節地、節水、節電措施,加強資源節約型園區建設。
3.1.3堅持特色定位,實現錯位發展以發展特色產業為重點,科學定位,優化布局,培植和壯大優勢產業,構筑有競爭力的特色生態經濟體系,推進園區與外部區域的優勢互補、良性互動、錯位發展及共同發展。
3.1.4堅持科技引領,實現科學發展以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為主線,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和信息高地,聚集創新要素,創新服務模式,建立“以科技帶動園區、園區帶動企業、企業帶動基地、基地帶動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支撐和引領園區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調發展。
3.2規劃目標
著眼興化全市現代觀光農業的建設,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轉型升級為主線,以資源高效集約利用、農業功能全面開發為主導,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科技、信息化服務創新為支撐,以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導向、效益驅動為思路,建設集科技研發、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
4空間結構與布局(圖1、圖2)
在上述原則的指導下,以目標為導向,對園區空間進行總體布局和建設項目安排。
4.1規劃結構
園區結構劃分為:“一心、二環、五板塊、八景點”,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現代觀光農業園的生態立體化網絡景觀結構。一心:為綜合服務中心;二環:一環為圍繞整個園區的環形主干道,二環為環繞園區的環形水系休閑觀光帶;五板塊:根據園區特色板塊建設,規劃成綜合服務中心板塊、以色列高效農業板塊、“農夫果園”示范采摘板塊、設施園藝板塊、里下河風光創意體驗休閑板塊,共5個特色功能板塊;八景點:由8個自成體系又相互關聯的景點組成,每1個景點表現1個主題,或承擔1個觀光游覽目項。
4.2分區詳細規劃
4.2.1綜合服務中心板塊該板塊位于園區東部、園區入口附近,定位為整個園區的綜合服務中心,承擔技術研發、農業科普、技術培訓功能,并作為園區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提供種苗組培和馴化服務。空間構成上由研發中心、農業科普中心、農業技術培訓中心、組培中心4部分組成(圖3)。(1)研發中心。園區新產品開發和新技術引進、試驗和推廣應用常設機構,是保障園區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項目。由工作室、實驗室、必要的農業試驗和小規模生產設施構成。(2)農業科普中心。面向公眾開展農業科普教育活動、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質服務的重要設施,通過實物、樣品、圖片、音像、多媒體等方式,展示世界各地的現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農藝、特色產品和本地農業成就等。(3)農業技術培訓中心。是培訓農民骨干的常設場所,是保障園區科技推廣示范功能的重要項目,由教室、必要的演示與教學設備、學員餐廳、客房(宿舍)等生活服務設施構成,主要對園區輻射對象進行技術培訓,兼顧對園區技術人員和員工的培訓。(4)組培中心。包括種苗組培中心和種苗馴化中心,建筑占地面積1 000 m2,作為園區的種苗組培與馴化中心。
4.2.2以色列高效農業板塊該板塊位于園區北部,主要引進以色列高效農業技術,通過節水灌溉、肥水一體等技術的應用,實現農業生產的集約、高效、標準化。板塊內設節水灌溉示范區和肥水一體化示范區2個片區。(1)節水灌溉示范區。主要利用噴灌技術、微灌技術、渠道防滲工程技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等,使農作物得到及時的灌溉,以提高灌溉保證率,有效促進作物增產增收,實現節水、節地、節電等效益。(2)肥水一體化示范區。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將灌溉與施肥融為一體的農業新技術。借助壓力系統(或地形自然落差),將可溶性固體或液體肥料,按土壤養分含量和作物需肥規律和特點配成肥液,與灌溉水一起,通過可控管道系統供水、供肥,使水肥相溶后,通過管道和滴頭形成滴灌,均勻、定時、定量浸潤作物根系生長區域,使主要根系土壤始終保持疏松和適宜的含水量。同時根據不同蔬菜的需肥特點、土壤環境和養分含量狀況,針對蔬菜不同生長期需水、需肥規律進行不同生育期的需求設計,把水分、養分定時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給作物。
4.2.3“農夫果園”采摘板塊該板塊位于園區西北部,以果樹栽培科技示范和栽植露天瓜果為主,并提供時令水果采摘活動,讓游客體會到豐收的喜悅。本板塊分為果樹栽培科技示范基地和“農夫果園”采摘基地。(1)果樹栽培科技示范基地。果樹栽培科技示范基地以設施果樹栽培為主,主要是利用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等設施,人為給果樹創造一個可以控制的環境,從而達到人工控制果品生產的目的。與傳統栽培相比,設施果樹栽培具有高投入、高技術、高產出的特點。(2)“農夫果園”采摘基地。“農夫果園”采摘基地主要功能就是供游人采摘娛樂,規劃果樹品種有梨、冬棗、獼猴桃、薄殼山核桃等。
4.2.4設施園藝板塊該板塊位于園區西南部,由智能溫控
連棟大棚區、日光溫室區、網室蔬菜栽培區3個片區組成。主要通過現代化農業設施的建設和利用,優化作物生長環境,實現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全天候、綠色安全。(1)智能溫控連棟大棚區。建設25 000 m2連棟溫室,形成年生產5 000萬株葉菜類、茄果類、瓜類、豆類等蔬菜種苗的能力,供應園區蔬菜基地及周邊農戶種植。種苗以穴盤育苗方式生產,該技術生產的種苗整齊一致,植株健壯,移栽不傷根,成活率高,且省工、省力,適宜工廠化生產。(2)日光溫室區。建設普通連棟大棚4.8 hm2,用于茄果類、瓜類等喜溫蔬菜的生產,解決早春和晚秋氣溫過低對蔬菜造成的影響,實現蔬菜的全年均衡供應。按照大棚內蔬菜生產實際情況全程做好田間記錄,采用生物、物理等綜合措施防治病蟲害,完善田間生產檔案的“源頭”記載工作,保證蔬菜質量。(3)網室蔬菜栽培區。采用防蟲網進行覆蓋,主要進行各種葉菜類、豆類等蔬菜的栽培。該設施解決了蔬菜生產中的蟲害、病害問題,增加其他物理、生物防治手段,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在生產中做到化學農藥零使用,化學肥料少施用,按照優質蔬菜安全標準進行生產。
4.2.5里下河風光創意體驗休閑板塊該板塊位于園區的東南側,設有里下河風光創意體驗區、休閑垂釣區和“QQ”農場區。本板塊充分利用場地原有條件,通過優美的環境景觀設計,不斷整合、完善自然生態環境、人文景觀、民俗風情、農業生產活動等,創造出適于人們觀光、休閑、游樂、參與的鄉村旅游景點和觀光產業園,提升園區檔次、增加綜合效益。(1)里下河風光創意體驗區。本區主要結合里下河地區典型的“垛田”地貌,融入景觀學、生態學及當地的人文歷史,進行富有創意的景觀開發,力圖打造一個在功能上滿足市民休閑體驗、在生態上滿足園區可持續發展的創意體驗休閑區。(2)休閑垂釣區。該區在原有水系基礎上進行水面的再設計,整體規劃時保留當地鄉村的特色風貌。本區主要作為整個農業園的生態休閑、觀光服務區,是園區的休閑娛樂中心。(3)“QQ”農場區。本區是市民體驗育苗耕種、澆水施肥、病蟲防治等農作的場所。采用物聯網技術,對生產過程實行全天候、全方位現場攝錄,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讓市民可以體驗到現實版的“QQ農場”,享受勞動的快樂和豐收的喜悅。
5小結
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可耕地資源緊缺,并有逐年下降的趨勢,要使我國農業效益最大化,就必須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觀光農業可使農民獲得雙重經濟效益,即農業收入和旅游收入,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5-7]。為了追求更高層次、更為全面的休閑體驗,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趨向于選擇城市周邊的農業觀光園作為休閑活動的目的地,意在追求一種回歸自然、田園生活的精神愿望[8-10]。
綜上所述,發展現代觀光農業園已是在社會經濟向綠色經濟轉變的大背景下的必然選擇。其規劃設計要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堅持生態優先與可持續發展,堅持科學的規劃理念與經營管理;實踐中要充分結合區域農業發展現狀與優勢,綜合分析發展現代農業的優劣勢,找準切入點,將園區建設成為一個集農業觀光旅游、科普教育、科技示范、綠色健康的現代觀光農業園,最終實現園區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可持續發展,為現代農業的大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夏錦,李蔚青. 現代農業生態觀光園規劃設計淺議[J]. 現代園藝,2013(21):56-58.
[2]沈龍,陳東田,滿秀允,等. 淄川聚龍山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研究[J]. 山東農業科學,2013,45(5):151-154.
[3]李情. 發展鄉村旅游經濟,促進新農村建設[J]. 中國商貿,2011(27):171-172.
[4]曹娓,劉亞東,王淵. 論生態園的分類及存在的問題[J]. 安徽農業科學,2010,38(6):3262-3263,3272.
[5]趙巖,石曉景. 農業元素在農業觀光園景觀中的創新應用[J]. 江蘇農業科學,2013,41(7):186-189.
[6]田曉珍,楊鴻佼,張法瑞. 觀光農業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探析[J]. 現代農業科技,2009(4):246-247,249.
[7]余俊,潘文明. 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楊梅觀光果園規劃設計[J]. 江蘇農業科學,2012,40(6):157-160.
[8]楊樂,胡希軍,謝祝宇. 我國觀光農業園分類研究[J]. 湖北農業科學,2012,51(8):1721-1724.
[9]閆煜濤,白丹,柴新利. 論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的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J]. 湖南農業科學,2009(8):126-128,132.
[10]王鵬飛,栗艷芳,趙麗凱,等. “五位一體”的觀光采摘園規劃設計模式探討[J]. 湖北農業科學,2013,52(7):1576-1600.
4.2分區詳細規劃
4.2.1綜合服務中心板塊該板塊位于園區東部、園區入口附近,定位為整個園區的綜合服務中心,承擔技術研發、農業科普、技術培訓功能,并作為園區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提供種苗組培和馴化服務。空間構成上由研發中心、農業科普中心、農業技術培訓中心、組培中心4部分組成(圖3)。(1)研發中心。園區新產品開發和新技術引進、試驗和推廣應用常設機構,是保障園區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項目。由工作室、實驗室、必要的農業試驗和小規模生產設施構成。(2)農業科普中心。面向公眾開展農業科普教育活動、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質服務的重要設施,通過實物、樣品、圖片、音像、多媒體等方式,展示世界各地的現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農藝、特色產品和本地農業成就等。(3)農業技術培訓中心。是培訓農民骨干的常設場所,是保障園區科技推廣示范功能的重要項目,由教室、必要的演示與教學設備、學員餐廳、客房(宿舍)等生活服務設施構成,主要對園區輻射對象進行技術培訓,兼顧對園區技術人員和員工的培訓。(4)組培中心。包括種苗組培中心和種苗馴化中心,建筑占地面積1 000 m2,作為園區的種苗組培與馴化中心。
4.2.2以色列高效農業板塊該板塊位于園區北部,主要引進以色列高效農業技術,通過節水灌溉、肥水一體等技術的應用,實現農業生產的集約、高效、標準化。板塊內設節水灌溉示范區和肥水一體化示范區2個片區。(1)節水灌溉示范區。主要利用噴灌技術、微灌技術、渠道防滲工程技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等,使農作物得到及時的灌溉,以提高灌溉保證率,有效促進作物增產增收,實現節水、節地、節電等效益。(2)肥水一體化示范區。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將灌溉與施肥融為一體的農業新技術。借助壓力系統(或地形自然落差),將可溶性固體或液體肥料,按土壤養分含量和作物需肥規律和特點配成肥液,與灌溉水一起,通過可控管道系統供水、供肥,使水肥相溶后,通過管道和滴頭形成滴灌,均勻、定時、定量浸潤作物根系生長區域,使主要根系土壤始終保持疏松和適宜的含水量。同時根據不同蔬菜的需肥特點、土壤環境和養分含量狀況,針對蔬菜不同生長期需水、需肥規律進行不同生育期的需求設計,把水分、養分定時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給作物。
4.2.3“農夫果園”采摘板塊該板塊位于園區西北部,以果樹栽培科技示范和栽植露天瓜果為主,并提供時令水果采摘活動,讓游客體會到豐收的喜悅。本板塊分為果樹栽培科技示范基地和“農夫果園”采摘基地。(1)果樹栽培科技示范基地。果樹栽培科技示范基地以設施果樹栽培為主,主要是利用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等設施,人為給果樹創造一個可以控制的環境,從而達到人工控制果品生產的目的。與傳統栽培相比,設施果樹栽培具有高投入、高技術、高產出的特點。(2)“農夫果園”采摘基地。“農夫果園”采摘基地主要功能就是供游人采摘娛樂,規劃果樹品種有梨、冬棗、獼猴桃、薄殼山核桃等。
4.2.4設施園藝板塊該板塊位于園區西南部,由智能溫控
連棟大棚區、日光溫室區、網室蔬菜栽培區3個片區組成。主要通過現代化農業設施的建設和利用,優化作物生長環境,實現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全天候、綠色安全。(1)智能溫控連棟大棚區。建設25 000 m2連棟溫室,形成年生產5 000萬株葉菜類、茄果類、瓜類、豆類等蔬菜種苗的能力,供應園區蔬菜基地及周邊農戶種植。種苗以穴盤育苗方式生產,該技術生產的種苗整齊一致,植株健壯,移栽不傷根,成活率高,且省工、省力,適宜工廠化生產。(2)日光溫室區。建設普通連棟大棚4.8 hm2,用于茄果類、瓜類等喜溫蔬菜的生產,解決早春和晚秋氣溫過低對蔬菜造成的影響,實現蔬菜的全年均衡供應。按照大棚內蔬菜生產實際情況全程做好田間記錄,采用生物、物理等綜合措施防治病蟲害,完善田間生產檔案的“源頭”記載工作,保證蔬菜質量。(3)網室蔬菜栽培區。采用防蟲網進行覆蓋,主要進行各種葉菜類、豆類等蔬菜的栽培。該設施解決了蔬菜生產中的蟲害、病害問題,增加其他物理、生物防治手段,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在生產中做到化學農藥零使用,化學肥料少施用,按照優質蔬菜安全標準進行生產。
4.2.5里下河風光創意體驗休閑板塊該板塊位于園區的東南側,設有里下河風光創意體驗區、休閑垂釣區和“QQ”農場區。本板塊充分利用場地原有條件,通過優美的環境景觀設計,不斷整合、完善自然生態環境、人文景觀、民俗風情、農業生產活動等,創造出適于人們觀光、休閑、游樂、參與的鄉村旅游景點和觀光產業園,提升園區檔次、增加綜合效益。(1)里下河風光創意體驗區。本區主要結合里下河地區典型的“垛田”地貌,融入景觀學、生態學及當地的人文歷史,進行富有創意的景觀開發,力圖打造一個在功能上滿足市民休閑體驗、在生態上滿足園區可持續發展的創意體驗休閑區。(2)休閑垂釣區。該區在原有水系基礎上進行水面的再設計,整體規劃時保留當地鄉村的特色風貌。本區主要作為整個農業園的生態休閑、觀光服務區,是園區的休閑娛樂中心。(3)“QQ”農場區。本區是市民體驗育苗耕種、澆水施肥、病蟲防治等農作的場所。采用物聯網技術,對生產過程實行全天候、全方位現場攝錄,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讓市民可以體驗到現實版的“QQ農場”,享受勞動的快樂和豐收的喜悅。
5小結
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可耕地資源緊缺,并有逐年下降的趨勢,要使我國農業效益最大化,就必須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觀光農業可使農民獲得雙重經濟效益,即農業收入和旅游收入,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5-7]。為了追求更高層次、更為全面的休閑體驗,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趨向于選擇城市周邊的農業觀光園作為休閑活動的目的地,意在追求一種回歸自然、田園生活的精神愿望[8-10]。
綜上所述,發展現代觀光農業園已是在社會經濟向綠色經濟轉變的大背景下的必然選擇。其規劃設計要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堅持生態優先與可持續發展,堅持科學的規劃理念與經營管理;實踐中要充分結合區域農業發展現狀與優勢,綜合分析發展現代農業的優劣勢,找準切入點,將園區建設成為一個集農業觀光旅游、科普教育、科技示范、綠色健康的現代觀光農業園,最終實現園區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可持續發展,為現代農業的大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夏錦,李蔚青. 現代農業生態觀光園規劃設計淺議[J]. 現代園藝,2013(21):56-58.
[2]沈龍,陳東田,滿秀允,等. 淄川聚龍山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研究[J]. 山東農業科學,2013,45(5):151-154.
[3]李情. 發展鄉村旅游經濟,促進新農村建設[J]. 中國商貿,2011(27):171-172.
[4]曹娓,劉亞東,王淵. 論生態園的分類及存在的問題[J]. 安徽農業科學,2010,38(6):3262-3263,3272.
[5]趙巖,石曉景. 農業元素在農業觀光園景觀中的創新應用[J]. 江蘇農業科學,2013,41(7):186-189.
[6]田曉珍,楊鴻佼,張法瑞. 觀光農業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探析[J]. 現代農業科技,2009(4):246-247,249.
[7]余俊,潘文明. 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楊梅觀光果園規劃設計[J]. 江蘇農業科學,2012,40(6):157-160.
[8]楊樂,胡希軍,謝祝宇. 我國觀光農業園分類研究[J]. 湖北農業科學,2012,51(8):1721-1724.
[9]閆煜濤,白丹,柴新利. 論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的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J]. 湖南農業科學,2009(8):126-128,132.
[10]王鵬飛,栗艷芳,趙麗凱,等. “五位一體”的觀光采摘園規劃設計模式探討[J]. 湖北農業科學,2013,52(7):1576-1600.
4.2分區詳細規劃
4.2.1綜合服務中心板塊該板塊位于園區東部、園區入口附近,定位為整個園區的綜合服務中心,承擔技術研發、農業科普、技術培訓功能,并作為園區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提供種苗組培和馴化服務。空間構成上由研發中心、農業科普中心、農業技術培訓中心、組培中心4部分組成(圖3)。(1)研發中心。園區新產品開發和新技術引進、試驗和推廣應用常設機構,是保障園區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項目。由工作室、實驗室、必要的農業試驗和小規模生產設施構成。(2)農業科普中心。面向公眾開展農業科普教育活動、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質服務的重要設施,通過實物、樣品、圖片、音像、多媒體等方式,展示世界各地的現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農藝、特色產品和本地農業成就等。(3)農業技術培訓中心。是培訓農民骨干的常設場所,是保障園區科技推廣示范功能的重要項目,由教室、必要的演示與教學設備、學員餐廳、客房(宿舍)等生活服務設施構成,主要對園區輻射對象進行技術培訓,兼顧對園區技術人員和員工的培訓。(4)組培中心。包括種苗組培中心和種苗馴化中心,建筑占地面積1 000 m2,作為園區的種苗組培與馴化中心。
4.2.2以色列高效農業板塊該板塊位于園區北部,主要引進以色列高效農業技術,通過節水灌溉、肥水一體等技術的應用,實現農業生產的集約、高效、標準化。板塊內設節水灌溉示范區和肥水一體化示范區2個片區。(1)節水灌溉示范區。主要利用噴灌技術、微灌技術、渠道防滲工程技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等,使農作物得到及時的灌溉,以提高灌溉保證率,有效促進作物增產增收,實現節水、節地、節電等效益。(2)肥水一體化示范區。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將灌溉與施肥融為一體的農業新技術。借助壓力系統(或地形自然落差),將可溶性固體或液體肥料,按土壤養分含量和作物需肥規律和特點配成肥液,與灌溉水一起,通過可控管道系統供水、供肥,使水肥相溶后,通過管道和滴頭形成滴灌,均勻、定時、定量浸潤作物根系生長區域,使主要根系土壤始終保持疏松和適宜的含水量。同時根據不同蔬菜的需肥特點、土壤環境和養分含量狀況,針對蔬菜不同生長期需水、需肥規律進行不同生育期的需求設計,把水分、養分定時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給作物。
4.2.3“農夫果園”采摘板塊該板塊位于園區西北部,以果樹栽培科技示范和栽植露天瓜果為主,并提供時令水果采摘活動,讓游客體會到豐收的喜悅。本板塊分為果樹栽培科技示范基地和“農夫果園”采摘基地。(1)果樹栽培科技示范基地。果樹栽培科技示范基地以設施果樹栽培為主,主要是利用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等設施,人為給果樹創造一個可以控制的環境,從而達到人工控制果品生產的目的。與傳統栽培相比,設施果樹栽培具有高投入、高技術、高產出的特點。(2)“農夫果園”采摘基地。“農夫果園”采摘基地主要功能就是供游人采摘娛樂,規劃果樹品種有梨、冬棗、獼猴桃、薄殼山核桃等。
4.2.4設施園藝板塊該板塊位于園區西南部,由智能溫控
連棟大棚區、日光溫室區、網室蔬菜栽培區3個片區組成。主要通過現代化農業設施的建設和利用,優化作物生長環境,實現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全天候、綠色安全。(1)智能溫控連棟大棚區。建設25 000 m2連棟溫室,形成年生產5 000萬株葉菜類、茄果類、瓜類、豆類等蔬菜種苗的能力,供應園區蔬菜基地及周邊農戶種植。種苗以穴盤育苗方式生產,該技術生產的種苗整齊一致,植株健壯,移栽不傷根,成活率高,且省工、省力,適宜工廠化生產。(2)日光溫室區。建設普通連棟大棚4.8 hm2,用于茄果類、瓜類等喜溫蔬菜的生產,解決早春和晚秋氣溫過低對蔬菜造成的影響,實現蔬菜的全年均衡供應。按照大棚內蔬菜生產實際情況全程做好田間記錄,采用生物、物理等綜合措施防治病蟲害,完善田間生產檔案的“源頭”記載工作,保證蔬菜質量。(3)網室蔬菜栽培區。采用防蟲網進行覆蓋,主要進行各種葉菜類、豆類等蔬菜的栽培。該設施解決了蔬菜生產中的蟲害、病害問題,增加其他物理、生物防治手段,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在生產中做到化學農藥零使用,化學肥料少施用,按照優質蔬菜安全標準進行生產。
4.2.5里下河風光創意體驗休閑板塊該板塊位于園區的東南側,設有里下河風光創意體驗區、休閑垂釣區和“QQ”農場區。本板塊充分利用場地原有條件,通過優美的環境景觀設計,不斷整合、完善自然生態環境、人文景觀、民俗風情、農業生產活動等,創造出適于人們觀光、休閑、游樂、參與的鄉村旅游景點和觀光產業園,提升園區檔次、增加綜合效益。(1)里下河風光創意體驗區。本區主要結合里下河地區典型的“垛田”地貌,融入景觀學、生態學及當地的人文歷史,進行富有創意的景觀開發,力圖打造一個在功能上滿足市民休閑體驗、在生態上滿足園區可持續發展的創意體驗休閑區。(2)休閑垂釣區。該區在原有水系基礎上進行水面的再設計,整體規劃時保留當地鄉村的特色風貌。本區主要作為整個農業園的生態休閑、觀光服務區,是園區的休閑娛樂中心。(3)“QQ”農場區。本區是市民體驗育苗耕種、澆水施肥、病蟲防治等農作的場所。采用物聯網技術,對生產過程實行全天候、全方位現場攝錄,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讓市民可以體驗到現實版的“QQ農場”,享受勞動的快樂和豐收的喜悅。
5小結
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可耕地資源緊缺,并有逐年下降的趨勢,要使我國農業效益最大化,就必須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觀光農業可使農民獲得雙重經濟效益,即農業收入和旅游收入,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5-7]。為了追求更高層次、更為全面的休閑體驗,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趨向于選擇城市周邊的農業觀光園作為休閑活動的目的地,意在追求一種回歸自然、田園生活的精神愿望[8-10]。
綜上所述,發展現代觀光農業園已是在社會經濟向綠色經濟轉變的大背景下的必然選擇。其規劃設計要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堅持生態優先與可持續發展,堅持科學的規劃理念與經營管理;實踐中要充分結合區域農業發展現狀與優勢,綜合分析發展現代農業的優劣勢,找準切入點,將園區建設成為一個集農業觀光旅游、科普教育、科技示范、綠色健康的現代觀光農業園,最終實現園區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可持續發展,為現代農業的大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夏錦,李蔚青. 現代農業生態觀光園規劃設計淺議[J]. 現代園藝,2013(21):56-58.
[2]沈龍,陳東田,滿秀允,等. 淄川聚龍山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研究[J]. 山東農業科學,2013,45(5):151-154.
[3]李情. 發展鄉村旅游經濟,促進新農村建設[J]. 中國商貿,2011(27):171-172.
[4]曹娓,劉亞東,王淵. 論生態園的分類及存在的問題[J]. 安徽農業科學,2010,38(6):3262-3263,3272.
[5]趙巖,石曉景. 農業元素在農業觀光園景觀中的創新應用[J]. 江蘇農業科學,2013,41(7):186-189.
[6]田曉珍,楊鴻佼,張法瑞. 觀光農業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探析[J]. 現代農業科技,2009(4):246-247,249.
[7]余俊,潘文明. 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楊梅觀光果園規劃設計[J]. 江蘇農業科學,2012,40(6):157-160.
[8]楊樂,胡希軍,謝祝宇. 我國觀光農業園分類研究[J]. 湖北農業科學,2012,51(8):1721-1724.
[9]閆煜濤,白丹,柴新利. 論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的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J]. 湖南農業科學,2009(8):126-128,132.
[10]王鵬飛,栗艷芳,趙麗凱,等. “五位一體”的觀光采摘園規劃設計模式探討[J]. 湖北農業科學,2013,52(7):157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