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靜
摘要:
店鋪的命名,直接和語言打交道。它既可以折射出這個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地域特色,更能反映出這個城市的公民素質和文化修養。通過對內江市東興區和市中區兩大主城區主要街道的店鋪名稱進行搜集整理,對目前內江市店鋪命名現狀從字形、字音、字義三個方面進行歸納描述,以期能為內江市城市規范化進程提供一些人文參考。
關鍵詞:店名;現狀調查;城市規范化
一、調查現狀
名字,作為一種未名事物的終身代號,不管是對人還是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城市街道兩旁的店鋪也如雨后春筍。要想在眾多店鋪中脫穎而出,店名無疑是吸引消費者眼球的第一大法寶。因此,生意人往往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店鋪的命名上絞盡腦汁,煞費苦心。
本文通過對內江市主城區27條主要街道2150個店鋪店名進行調查,通過歸納與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就內江市主城區街道店鋪名稱現狀而言,大部分店名都能遵循命名的原則,甚至不乏一些非常出彩,令人眼前一亮的店鋪名稱,大大增加了內江市的城市魅力和文化品位。但是,也有一些店鋪標新立異,使用稀奇古怪甚至低俗的店名,影響了內江市的整體人文氛圍。
二、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字形的不規范問題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2001)第十三條規定:“公共服務行業以規范漢字為基礎的服務用字。因公共服務需要,招牌、廣告、告示、標志牌等使用外國文字并同時使用中文的,應當使用規范漢字[1]。”因此,從國家法律條文的層面來看,招牌店名應該使用規范的現代漢語,異體字、繁體字、生僻怪難字是不應該出現在招牌上的,但事實上卻很難執行。
如“聶三耳鵝腸火鍋”中的“聶”,是“聶”的繁體,用在店名中本不當。不過此處結合到“三耳”二字,在字形上前后相宜,店名倒也別致,無可厚非。其他如“伏龍豆花”、“龍都大排檔”之“龍”,“紅燈籠音樂會所”之“燈籠”,“金興二手車”之“興”,“半畝園-火鍋居”之“畝園”,“囍相逢酒家”之“囍”,“名竹茶莊”之“莊”。另外,作為大寫數字,一般只在銀行事務和各類公私票據運用中為了準確清晰使用。但是出現在店名中的情況卻屢見不鮮。再如“貳叁伍bar”,“壹貳伍捌美容美發會所”,“靈感壹佰美容美發”這些都違反了漢語的用字規范。雖然從字形上看感覺新奇,但在店鋪命名時卻不宜提倡。
又如“跟據地ktv”,此店名中“跟”明顯是個別字。若為鞋店,倒也能把“跟”視作“腳跟”、“后跟”的諧音雙關,但是作為ktv,則不其然。
漢字的發展時間漫長,整個漢字系統中存在大量異體字。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異體字為非規范漢字,除以下場合外不允許使用:一、文物古跡;二、姓氏中的異體字;三、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四、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五、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的特殊情況。”位于東興區大千路的一家網吧,名為“海 線網吧”此招牌中的“ ”就是異體字,一般人根本認不出來。
(二)字音的不規范問題。
店鋪命名不宜起用多音字,而在“白馬長毛魚莊”這一店名中,“長”既可以理解為“生長”之“長”,又可理解為“長短”之長,使人不解。
在字音方面,涉及最多的可能就是諧音雙關的問題。大部分諧音都能為店鋪名增光添彩,產生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是在內江市區的店鋪名稱中,也有少量因為諧音而不和諧的情況。如“西門情特色奶茶”,諧音“西門慶”。作為一個風流紈绔的反面角色,西門慶自然沒有美的寓意;又如“友壹腿烤肉店”,諧音“有一腿”,這在四川方言中指男女之間有不正當的關系,是比較粗俗的語言,也不適合出現在店鋪命名當中。程俊在《綿陽市店鋪名稱的語言學分析》一文中提到:“店名是商業單位經營理念的外化,也是時代文化的體現,更是社會文明的組成部分和傳播窗口,因而在內容上應提倡健康、文明、高雅的格調[2]。”從字義的層面上看,店鋪命名和人的命名一樣,應該追求美好的寓意。
另外,大量方言詞匯出現在店鋪命名中,如“隔壁子海鮮大排檔”、“鄉壩頭家常菜”、“老格蔸私房菜”、“巴適數碼圖文”、“燙起泡毛肚火鍋”、“ 蹄花”“要得小酒館”,“傻帽冒菜”等,川味十足。再如“娟子士多”,其“士多”一詞,本是英文中store的音譯,意為雜貨店,盛行于港、粵一帶。但在四川,卻鮮有人知,若不了解其本意,恐怕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莫名其妙。這種名稱雖然突出了地域特色,乍一看新奇特別,尤顯親切,但由于方言不屬于漢語規范用語的范疇,所以切忌盲目使用,更不能濫用俗用。
(三)字義的不規范問題。
店鋪命名,除了字義應該追求美而雅之外,正常的鋪名應由一個形容詞+名詞構成。但是很多鋪名不符合這一規范,劍走偏鋒,使得店鋪名不像店鋪名,更像是一句廣告詞,或是根本不知所云。如“專攻白發脫發”、“訂做時裝羽絨服”是動賓結構;“以純特賣一折起”、“德高防水,放心!”根本就是一句廣告詞;“一店美麗多”、“紫雨坊”、“鏡花緣”、“天籟村”、“三福”、“珈雨”、“快1周”、“異鄉人”、“華爾勁爆”等,從店名根本不能直接反應出該店的經營范圍。
除了在字形、字音、字義上的不規范外,內江市區店鋪名稱還存在其他的一些不規范的現象。如招牌制作材料不統一,高低檔次差距明顯;同一招牌上不止一個店名,有些招牌上甚至有三四個鋪名之多;招牌樣式太過繁多,顯得過雜過亂。
語言是人的內在素質的外在表現,店鋪名稱是一個城市精神的直觀體現。使用規范的漢語給店鋪命名,不僅僅有助于推動漢語規范話進程,更是推動一個城市規范化和提高城市品味和文化的重要手段,只有盡可能地依照店鋪命名的原則,較好地融入自身地域色彩,才能真正使店鋪名稱成為一面鏡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Z].2001.
[2]程俊.綿陽市店鋪名稱的語言學分析[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12)
【作者單位:內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