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之所以復雜而豐富,很大程度是閱歷、體驗、學識、教養等所起到的一種綜合作用。學校的教育、公共教育系統而理性,但真正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格、氣質形成的,依然還是我們現在俗稱的“家教”。
必須承認,世家的傳承,離不開遺傳基因的作用。但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能將文化沉淀到一種無意識的層面上,變成一種無聲的核心,這是最厲害的。
文壇多世家,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陳寅恪在《崔浩與寇謙之》中說:“東漢以后學術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大族盛門乃為學術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經五胡之亂,而學術文化尚能保持不墮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而漢族之學術文化變為地方化及家門化矣。故論學術,只有家學之可言,而學術文化與大族盛門常不可分離也。”正所謂,“一世其官,二世其科,三世其學。”仕宦、科舉(名校)、學術,縱觀古今世家,大抵皆遵循了這樣的發展軌跡。
有人說,歐洲有貴族,他們的貴族精神,是歐洲社會體系構成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中國,雖然沒有那樣的貴族,卻有世家,看看那些舊時世家,你能說他們對當時社會發展的推動不如老外貴族嗎?但到了現代,無論是人丁還是環境,世家不可復制,再也回不去了。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很難選擇該悲觀,還是該樂觀,這也是做這樣一組策劃的初衷所在。或許,作為現代年輕一輩,我們無法淋漓盡致地傳達出什么叫世家精神。然而,當我們愿意走進、愿意聆聽,愿意通過點滴細節來印證何為世家、何為家風,然后再把我們對此的理解用心來帶給諸位看官。
這難道不是一種傳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