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毛大成
孔子故里的歌唱,是這樣的動人—讀黃亞洲詩集《我在孔子故里歌唱》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毛大成
行吟詩人黃亞洲又在旅途上歌唱了,這次是《我在孔子故里歌唱》,彈撥的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琴弦,我聽之聞之,深受感動,誠如曲阜孔子藝術家協會會長孔雪在序言里所說的那樣:“曲阜是一種學說,是一國古都,是一方厚土,也是一章詩歌。我們長久沒有把這個城市的非凡的美麗,與現代抒情詩歌緊密地聯系起來。其實,我們沿著現代抒情詩的角度觀察,或許能再一次清晰地感受到我們這個東方圣城的令人怦然心動的魅力。”
歌詠曲阜以及孔儒文化的詩作,我們讀過不少,大多是舊體詩,而讀黃亞洲的這批充滿靈動之感的現代詩作,就不由使人眼睛一亮,這才明白,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如此厚重的文化積淀,也可以這樣輕靈地表達!
黃亞洲詩歌創作的舉重若輕,似乎是他的強項了,這一特點也在他的這部詩集里發揮得淋漓盡致。請看《杏壇》這一首:
孔子三十歲那年想到了杏樹
想到了杏樹的多果,那是意味他招收弟子的眾多
想到了杏樹的正直,那是指教學的成效
想到了杏仁的藥用,那正是治國的急方
就這樣,在被戰火烤裂的土地上,他
想到了“國家棟梁”這四個字
想到了樹干和樹冠,這都是能夠
托住蒼天的東西
孔子三十歲杏壇講學,這一嚴肅的史實要用當代詩句加以闡釋,是不容易的事情,要解答很多的為什么,但我們從詩人這開首的八行詩句里,就輕松地明白了這一切,明白了孔夫子講學的原委,甚至,再次明白了“國家棟梁”的作用,這“是能夠托住蒼天的東西”。
有時候,特別輕靈的東西,就是特別能負重。
而在《孟母林》中,詩人以這樣別致的方式,表達了另一個國人耳熟能詳的典故:
一個詩人,為什么現在
忽然,想為文學流淚
就是現在,在向一位偉大的母親合掌之時?
是不是忽然想起,一群奔跑在文學里的故事?
那是一群樸素的故事,樸素到赤著腳奔跑
譬如“孟母三遷”,譬如“孟母斷機”
那群故事冒著大汗,一頭
撲到了我懷里
更早一些,那群故事,撲到了
我母親的懷里
更早的時候,撲到了我母親的母親的懷里
那群故事, 是一群善良的兔子
詩人及其輕松地把一群典故比作了一群善于奔跑的兔子,而且這群兔子一代又一代地撲向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母親懷里。中國重視教育的傳統被這一比喻“蹦活”了。
我這個“老教育”心里,這幾十年,不也一直有這樣的兔子在蹦跶著?這不僅是“文學里的兔子”,是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赤子之心。
這本詩集更觸動我心靈的是,作者不回避自己認識孔儒思想的心靈歷程,他的從“批林批孔”運動中走過來的經歷讓他長期對孔儒有一種偏見,而在對這一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再認識之后,他的骨骼就發出了響聲:
一個昔日的紅衛兵,在大成殿
明白了這一切
現在,他鞠躬,全身骨骼都在重新排列
響如編鐘
他要重新學習做人的姿勢,如您一樣
把雙手,交叉于胸
這個世界不需要仇恨
需要大同
我們都有與作者類似的經歷,當然能感同身受。當年,我們川師中文系66級和69級聯合組成的成都——遵義——韶山(步行)長征宣傳隊,深入四川、貴州和湖南民間,一直到達“紅太陽升起的韶山沖”,對“革命”與“造反”感慨萬千。很快,1974年的批林批孔又鬧劇上演,更讓我們云里霧里,拼命呼著口號但卻不知自己究竟要干什么。歷史終于正本清源,“十年動亂”逐步平靜。中國加快了走向人類大同的改革開放的道路,所以對孔儒思想的重新評價與重新定位是完全合乎歷史發展規律的。
而在這一過程中,作者卻用感人肺腑的真情,通過詩行,表達了這一切。
我為什么總是夢見他的形象
直至今天,在他故鄉,他寬大的袍袖
輕輕拂過我的臉龐
或許,我內心的高速公路,早有許多
重復的出口,全部寫著
“曲阜”方向
他的內心的高速公路的出口,與我內心的出口,確有驚人的一致。作為一名盡職的教育工作者,孔子確是我們經常夢見的形象。
孔子的影響巨大而又深遠。《在顏廟,觀“陋巷”遺址》一首,卻讓我們聽見了好聽的聲音:
有許多歡樂會選擇陋巷穿行
這我是知道的
就像斷墻后頭,經常伸出
一樹玉蘭,或者一株紅杏
我在顏廟行走,就聽見了花朵的笑聲
甚至還有月琴的聲音
三千年前,顏回就是在這里仰臉喝水
他的水瓢里有藍天,還有白云
孔圣人就是這樣感嘆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因此在我想象里,顏回的那只彎彎的木瓢
不是為舀水的,而是一把
縱情彈唱的月琴
我完全同意作者把顏回手里的木瓢比喻成月琴,因為我也聽見了這種迷人的聲音。
其實,我要說,在整部詩集里,我都聽到了這種聲音。這是作者用心在歌唱,旋律中肯而優美。
寫于2014年三伏天,于火爐山城重慶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