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坤 陳立 陳偉
(編輯 秦明)
2014年9月6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紀念期間,揚州市新四軍研究會和《大江南北》雜志社揚州市聯絡站聯合召開學用征訂工作座談會。
會上,揚州市新四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洪軍,總結了2014年宣傳征訂工作情況,部署了2015年宣傳征訂工作。洪軍強調,要進一步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講話精神,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牢記歷史,珍愛和平,勿忘國恥,圓夢中華。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2月27日作出兩項重大決定,將每年的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最近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經表決,通過關于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并規定每年9月30日國家舉行紀念烈士活動。所有這些就是告誡我們要牢記歷史,珍惜和平,永遠銘記千千萬萬死難同胞和為抗戰付出巨大犧牲的革命先烈們,永遠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多年來《大江南北》雜志宣傳革命歷史,弘揚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堅持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應當說是我們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很好的輔助教材。所以我們要進一步宣傳好,征訂好,閱讀好,充分發揮刊物的作用,特別是對領導干部和青少年更好地學習歷史、了解歷史,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很有意義。
揚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李廣春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會議宣讀了《關于表彰在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宣傳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先進個人的決定》。長期以來,王建平等五位老同志,致力于宣傳英雄模范人物事跡,收集整理了大量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史料,為革命先烈樹碑立傳,教育激勵后人,引導人們學習革命先烈崇高精神。
·鏈接·
抗日老戰士王建平離休20多年來,一直關心時事政治,堅持看書學習,撰寫心得體會,發表過上百篇文章。1997年1月,他擔任揚州市青少年教育報告團副團長以來,先后給大中專和中小學生作革命傳統報告200多場,受教育青少年近20萬人次。他每次做報告做到“三不”:不要車子接送,不要講課酬金,不要招待吃飯。2010年,他又被市新四軍研究會、市委黨史辦聘為“揚州市革命傳統教育宣講團”成員,經常到機關、學校、農村、企業作傳統報告。宣講革命傳統,暢談揚州的發展變化,抒發愛黨愛國情懷。他經常到圖書館、進檔案室查閱資料,還采訪老領導、老同志,征集史料編寫成宣傳資料,免費贈送給機關、學校。他先后參與并組織編寫了《愛國主義教育資料匯編》、《我愛揚州二百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資料專輯》、《揚州輝煌五十年》,整理撰寫《清心樂》以及紅軍長征、解放戰爭、渡江戰役史料等共十多本宣傳資料。他多次被省市評為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被樹為省市離退休老干部先進典型。2009年9月,他被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1年6月,上海《大江南北》雜志社向他頒發了“情系大江南北、志在以史育人”榮譽證書。
江都區郭村鎮文化工作站站長莊杰,十多年來熱衷于郭村保衛戰史料的征集、場館建設、展廳布展和革命傳統教育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他多次赴上海、北京、南京等地,走訪參加郭村保衛戰的新四軍老同志,登門拜訪70多人次,對原有的史料進行增補、修改和充實。每年春節,向參加過郭村保衛戰的新四軍老戰士發慰問信。他建議,對郭村鎮范圍內十幾處革命遺跡遺址進行掛牌保護。2006年,他牽頭召集黨史軍史專家學者、旅游部門負責同志,召開郭村鎮紅色旅游論證會,研討如何使郭村保衛戰紀念館成為江蘇省紅色旅游景點。2011年,他三赴南京,向省文物局爭取修繕資金。2013年,他到北京走訪,向中國國際文化交流基金會爭取到捐助資金。在他的努力下,郭村保衛戰紀念館已成為揚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民國防教育基地、新四軍廉政教育基地、江蘇省大中專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基地、江蘇省紅色旅游線路的景點。
陳以和曾任寶應縣西安豐鎮中心初中校長、黨支部書記。2006年退休后,他利用寶應縣曾是抗日戰爭時期蘇中區黨政軍機關和新四軍一師所在地的優勢,自費萬余元,兩次赴北京,六次到上海,八次下南京,發征集信函2000余封,走訪新四軍老領導老同志近1000人,召開座談會200多次,征詢電話數百次,征集到了許多珍貴的有價值的革命斗爭史料。他熱心宣傳革命斗爭故事,編寫革命傳統教育宣講資料近百萬字,向城鄉中小學生、青年團員、黨員干部宣講革命斗爭史100多次,受益人員達8萬人次。他利用業余時間,參與和組織編寫革命傳統教育鄉土教材《綠草蕩畔風雷激》、《蘆蕩烽火》等,撰寫的很多紀念文章在省、市、縣級報刊發表,產生了廣泛影響。他為擴建寶應西安豐鎮“蘇中革命歷史紀念館”,積極建言,四處活動,是從事地方黨史研究的有心人。
楊文華是高郵市臨澤鎮朱堆村人。1982年起擔任高郵市鋁箔紙廠廠長,曾連續四年榮獲“江蘇省明星企業家”榮譽稱號,1987年被評為江蘇省勞動模范,1998年被農業部、勞動部表彰為“綜合治理先進工作者”。在戰爭年代有19位革命烈士犧牲在朱堆,但朱堆村沒有一處像樣的紀念場所。2012年,楊文華退休后回到了家鄉,他不顧疾病折磨,不畏酷暑嚴寒,自帶干糧和路費,先后赴南通、海安、東臺、興化、寶應等地的民政、黨史、檔案等部門,收集史料,并到烈士家鄉訪問烈士的親屬后人和知情人士,整理、撰寫了近2萬字的烈士生平史料,編輯成《熱土血火鑄英雄》紀念冊,免費向機關、團體、黨員干部、中小學師生發放千余份,讓烈士們的英雄事跡廣為流傳。他牽頭成立了朱堆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籌建小組。為了籌措烈士陵園建設資金,他帶頭捐資1000元,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不到一個月就募集到資金4萬多元。在修建烈士陵園過程中,村民們自發地到工地挑沙搬磚。2012年9月19日,占地7.5畝的烈士陵園建成開放。該陵園被高郵市委宣傳部命名為高郵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人們去祭掃先烈時,他都熱情接待,宣講烈士先進事跡。至今,已有上萬人次接受了革命傳統教育。2013年,他被評為“江蘇好人”、“揚州市年度十佳好人”,榮登中國好人榜。
徐培園是儀征市大儀鎮朱橋村人,曾任儀征縣大儀區文書、新華日報通訊員。50多年來,他曾先后獲省、市、縣新聞媒體30多次表彰,被儀征市委宣傳部授予優秀通訊員特別獎。徐培園注意收集邗江、儀征、天長、盱眙、高郵、金湖一帶的抗戰史料,蹬著舊自行車,尋訪當事人、知情人,足跡踏遍周邊150多平方公里的鄉村,反復核實,去偽求真。尤其是尋訪到大儀鎮路北村官塘組一些年邁老人,回憶當年抗戰期間老僧寺日軍據點史料,了解到村民繆恒在日軍據點當伙夫期間從事秘密斗爭的英雄事跡,搜集日軍在大儀設慰安所、焚尸臺、活埋坑、埋尸塘等慘絕人寰的罪惡侵華史實,指出抗戰文物、史料是抗戰歷史的物質載體,承擔喚起民族記憶,弘揚民族精神,加強愛國主義的重要作用。2000年退休后,他仍然筆耕不輟,幫助儀征市黨史辦編寫《鄉土教材》。他認真查閱過去的采訪記錄,整理文稿,尤其是對《抗日伙夫繆恒》書稿進行反復修改,揭露日軍罪行,反映儀征人民抗日斗爭英勇事跡,已編輯完成12萬多字的文字史料,并用小楷抄寫成冊,做成電子版。此書成為當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