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浩
不久前,溫州樂清市施先生的名字和手機號碼被人放上網絡,并冠以“中央巡視組組長”的名頭。在近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施先生接到近萬個電話,短信不計其數。不堪其擾的施先生選擇報警求助。經警方調查,這是施先生朋友的一個惡作劇。警方出面辟謠,但仍無法減少電話和短信。這一現象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當前反腐敗工作的緊迫性和嚴峻性。
“假巡視電話”被打爆現象,折射出了中紀委的巡視工作已經發揮了巨大威力,正是由于巡視組每巡視一趟,便有一批“老虎”被打、一群“蒼蠅”被拍,群眾才會對巡視工作產生一種類似“迷信”的心理。但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假巡視電話”被打爆背后的真問題。
目前,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都有舉報電話,但為何這些電話鮮有被“打爆”的現象?是平時這些電話形同虛設,唱“空城計”,還是群眾舉報了,卻長期得不到妥善解決?其實,正是一些地方的反腐機構未能真正發揮效能,反腐力度和成效與公眾預期尚有一定的差距,以至于一些群眾只信奉“中央巡視組”。
反腐敗工作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僅靠中紀委下派巡視組所形成的高壓態勢來遏制腐敗,顯然是很不夠的。反腐倡廉必須依靠制度。這就需要我們在進一步加強巡視工作的同時,深化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推動紀檢工作雙重領導體制具體化、程序化、制度化,落實查辦腐敗案件以上級紀委領導為主,各級紀委書記、副書記提名和考察以上級紀委會同組織部門為主,強化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只有紀檢體制理順,各級紀委都理直氣壯地負起監督責任,同時暢通社會監督舉報通道,方能真正建立起權力監督制衡機制,形成“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大氣候。這才是遏制腐敗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