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云庵
劉少奇罕《天津見的詩作橋上》
□ 陳云庵
老一輩革命家中,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董必武、葉劍英、陳毅等均擅長詩詞,寫過不少精妙作品,但未發現劉少奇的詩作。直至1974年美國學者洛厄爾·迪特默出版的專著《劉少奇》中,才刊載劉少奇一首罕見的詩作《天津橋上》。1989年此書已由中共黨史專家陳晉翻譯,并由華夏出版社出版。原詩的全文是如下。
身長七尺好奇男,
汝何悲憤而長憶?
爾之命促數且奇,
一生富貴何可期。
胡不及時以行樂,
飄零千里,
備罹萬難欲何為?
人才西渡正紛紛,
爾之翹首望何陲?
豈欲長征班定遠,
杖策以相隨。
滿目帶秋思,
意蠢情亦癡。
天津橋上無人知,
只得遠寄與知己。
五四運動前后,進步知識分子充滿救國精神,到國外吸取革命思想。劉少奇于1919年亦產生了留法的念頭,惜受限于經費不足而放棄。1920年間,劉少奇聽說可以經長沙船山學社社長賀民范介紹去蘇俄學習,又萌發了留俄的想法。此時,他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由賀民范和長沙俄羅斯研究會推薦去上海外國語學社留俄預備班。他遂于1921年夏赴蘇俄,進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同年冬轉為中共黨員。
這首《天津橋上》,是劉少奇1921年赴蘇聯學習前,書寫在自己照片背面,贈給同鄉洪賡揚的。從詩的思想意境上來說,只是表達個人心境,有對社會的不滿,流露出迷茫的心態。《天津橋上》為我們了解劉少奇早年思想發展軌跡留下了珍貴的史料。
此詩可分三段來看:
第一段,是劉少奇向命運發出了“身長七尺好奇男,汝何悲憤而長憶”的詰問。在逆境面前,劉少奇并沒有退卻和消沉,他相信路是自己闖出來的,人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去奮斗去探索就一定能看到希望的曙光。詩中“數且奇”取自《史記》李廣“飛將軍數奇”之典。“爾之命促數且奇,一生富貴何可期”是感嘆自己命途多舛,希望何所期達。后來即使成為革命領袖的劉少奇也不諱言,他說我加入黨的原因,是我認識到我無法自己單槍匹馬地解決自己的個人問題,只有通過解決國家、民族和整個社會的問題才能解決我個人的問題。
第二段寫出劉少奇決心順應“人才西渡正紛紛”的歷史潮流,走留法或留俄勤工儉學的道路,再不能“翹首”等待。他恨不得學習東漢名將、定遠侯班超出征西域,為拯救積弱不振的中華民族,“杖策以相隨”,與眾人西渡。
第三段寫他為實現自己的報國理想,執著追求,“意蠢情亦癡”。但是,他遠大的抱負,卻得不到家庭和現實社會的理解與支持。這也正是他當時的“愁思”之所在。最后一句“天津橋上無人知,只得遠寄與知己”。詩意取自晚唐黃巢的《自題像》——“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桿看落暉。”表達出無人理解自己的苦悶,只能和遠在國外的同鄉知己洪賡揚訴說。詩中“天津橋”,在洛陽附近,傳說為宋人邵康節聞杜鵑聲處。
劉少奇這首《天津橋上》,實為男兒好漢走上革命道路、實現遠大抱負的一首好詩。從這首具有古風且含典故的詩作,可看出劉少奇深厚的國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