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起明
威海子弟兵唱響的戰地軍歌
□ 張起明
有一首誕生在66年前威海保衛戰中的戰地軍歌,如今在孩子們中傳唱。聽到這些充滿童聲的歌喉唱出當年那帶著戰火硝煙的旋律,就想起當年這首戰地軍歌醞釀、創作、唱響的情境。
1947年秋,國民黨軍重點進攻山東時,其嫡系部隊整編第8師的兩個團,從威海山后“合慶”一線海岸登陸,一面搶糧拆房修建工事,一面向威海市區進攻。我軍頑強抵抗,打響了威海保衛戰,在經過棉花山、古陌嶺兩次大的戰斗,把敵人阻擊在市北區一帶的山地,形成雙方拉鋸的局面。
我是威海周邊剛入伍的青年農民,剛滿15歲,在東海軍分區2團1營5連5班當戰士,是全營年齡最小的兵。古陌嶺戰斗時,我被臨時調到營部當通信員,在戰火中傳達命令。
這次戰斗,2團1營擔負的是堅守古陌嶺主陣地的艱巨任務。而對強敵,戰斗打得非常激烈,部隊傷亡很大,我們5班就減員一半。戰士們多是剛入伍不久的農村青年,面對這么嚴重的傷亡,情緒有些不穩定。針對這種情況,團政治處的干部們紛紛下到連隊,開展政治思想工作,提振部隊士氣。那時搞了很多文化娛樂活動,如歌詠比賽,順口溜比賽等。比賽中獲勝的順口溜,還借著曲調唱了起來。我記得有首諷刺敵人的順口溜是這么唱的:
“反動分子真可笑,驢子一樣哇啦哇啦叫。解放軍不喂草也不喂料,你們送槍我們要。蔣軍弟兄想立功勞,你要合伙送大炮。”
唱歌的時候,先是合唱,再是二部輪唱,唱得戰士們情緒激昂,帶動了圍觀的民兵、婦女、孩子們也一起跟著唱。部隊士氣大為高漲。
入冬后的一個上午,飄著小雪,全連集合在戚家莊的打谷場上。孫副指導員向我們介紹了一位從東海軍分區政治部來的女同志。她姓鄭,是個演員,她說她的任務是要和我們連的文藝骨干一起創作一首歌曲的詞,歌名為《我們為誰來當兵》。連長決定,由14人參加歌詞的集體討論創作。我念過4年小學,在幾乎都沒有什么文化的連隊戰士中,這就算頂尖的“知識分子”,自然名列其中。
那位姓鄭的女同志召集我們圍坐一起,開口便說:“同志們,大家先想一想,我們穿上軍裝、拿起了武器上戰場,這是為什么?”
一陣交頭接耳后,我第一個發言:“是為了保田保家、保衛爹娘唄!”
鄭同志看著我說:“好,太好了!你這位小同志說到點子上了。”
說完,她在本子上寫著什么,又抬頭說:“我們當兵、打仗,都是為了保田保家,保衛爹和娘,那么為什么要我們來保衛?”
一位班長答道:“敵人來到威海又殺人又放火。”鄭同志聽了又說好:“我們可以在歌詞里寫下,自從蔣匪到威海,殺人又放火。”就這樣她一句一句地引導,我們一句一句地湊,先后湊上了幾句歌詞:
“我們為誰來當兵,
為誰來打仗?
都是為了保田保家,
保衛爹和娘。
自從蔣匪到威海,
殺人又放火。
受難的同胞們,
盼我們去解放。
我們是人民的看家虎,
猛虎下山崗。
解放人民的偉大事業,
我們來擔當。
古陌嶺槐云山,
到處打勝仗。
炸碉堡殲敵人,
繳獲機關槍。
今天消滅一個排,
明天消滅一個連。
集小勝為大勝,
大家別輕看。
為給人民報血仇,
再努一把力!
再接再厲徹底干凈把敵人消滅完!”
整理出歌詞草稿后,鄭同志就帶回軍分區政治部。臨走時她說:“等上級批準了,文工團配上了曲子,我很快就回來,和同志們一起唱起來。”
過了大約一周,鄭同志風風火火地回來了,一看就知道歌詞通過了。我們14個人又湊到一起,她見面就說:“幾位首長看了《為誰來當兵》的歌詞,認為寫得很好。宣傳科找人譜上了曲,可以作為戰歌傳唱。”說著說著,她便唱了起來。我們一聽都鼓起掌來。接著,她就打著拍子一字一句地教,我們就一字一句地學,一首威海子弟兵自己參與創作的戰地軍歌就唱響了。很快,這首歌就唱遍全連、全營、全團,傳到了老百姓那里,傳遍了威海大地。每次戰斗歸來,戰士們總是踏著行進步伐,和迎接的父老鄉親們同聲高唱“保衛爹和娘……”
我記得是1948年春天,2營6連在威海城里的諸城巷打了一個伏擊戰,繳獲機槍一挺,步槍八支,殲敵一個排。城南望島一帶的群眾聽說后夾道迎接6連勝利歸來。當6連唱著這首戰歌雄赳赳地過來時,人群中有人大喊了一聲:“我們也唱呀!”于是戰士們和群眾的歌聲合在一起,真正是:軍民魚水情,軍民一家人。有了這種戰斗激情,這樣的軍民團結,哪能打不敗國民黨?
半個多世紀后的2011年春天,我在塔山公園散步,隱隱約約聽到塔山小學那面傳來一陣陣似曾耳熟的歌聲。聽到“古陌嶺槐云山,到處打勝仗”那句,頓時愣住了,這不是當年我們那首戰地軍歌嗎?還有人記得這歌?納悶之后忽地想到,塔山社區書屋的殷樹山,他也是我們2團的戰友,平日里熱心公益,輔導學生,這歌肯定是他傳授的。趕過去一問,果然如此。原來他得知學校開展唱紅歌活動時,想起了那首歌,就和參加威海保衛戰的另一位戰友,俺港西村的同鄉,現在浙江瑞安軍休所的離休干部張夕淑,通過電話聯系,一起回憶了這首歌的唱法,然后唱給塔山小學的老師聽。塔山小學的領導很重視,讓音樂老師聽樂記譜,教給學生們傳唱起來。
就這樣,威海子弟兵創作的戰地軍歌《為誰來當兵》,又在今天的孩子們中重新唱響了。
(編輯 鄭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