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 未
·卷首語·
原子彈是一種精神
□征 未
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這個極具紀念意義的日子,距今已整整半個世紀。
原子彈不是中國人發明的。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次核試驗在美國的阿拉默果爾舉行,當天美國官方發布的公報是:一座裝有大量烈性炸藥的軍火庫發生爆炸。
在中國政府于1964年10月16日當晚發布的聲明中,就宣告“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是世界上一個有核國家首次做出的莊嚴承諾,是中國對人類和平的重大貢獻。
50年前的那一天,當蘑菇云漸漸散去,張愛萍、劉西堯、張震寰、張蘊鈺、李覺等人身穿防護服,坐上直升機飛臨爆心上空。有102.43米高的、當時中國大陸最高的鐵塔,像撈起的面條一樣躺在爆心。以此為圓心,事先設置的工事、火車頭、坦克、大炮、飛機……所有的效應物熔化變形、支離破碎,見證了原子彈是破壞力空前巨大的武器。
后來,張愛萍卻對兒子說:“原子彈不是武器,可能永遠都不會用到它的。”他兒子問:“不是武器,那是什么?”張愛萍說:“它只是一種精神,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停了片刻,老人家說:“倒了這種精神,就只好去乞討了。”
有了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中華民族才能挺起脊梁。
1999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表彰為“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學家,其中有11位元勛,直接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做出過貢獻。令人痛惜的是,表彰之時,錢三強和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和郭永懷等已經過世。
郭永懷,曾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第一批來自中國的碩士研究生,1941年來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師從航空大師馮·卡門教授。后來,獲得博士學位的他和錢學森合作,首次提出了上臨界馬赫數概念并得到了實驗證實,為人類實現超音速飛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956年9月30日,他突破種種阻撓回到祖國。周恩來在中南海接見他時,問他有什么要求,他說:“我想盡快開始工作!”
他的工作就是中國的原子能事業。在西北核武器試驗基地研究所,擔任重要領導工作的他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做出了重要貢獻。
1968年12月4日,他為了一項重要試驗趕回北京,不料飛機失事,現場燃起大火。救援的人們找到他的遺體時,發現他和警衛員緊緊擁抱在一起。當人們費力地將他倆分開時,才發現郭永懷的那只裝有核武器資料的公文包安然無恙地夾在他倆胸前……
人民永遠不會忘了他們——“兩彈一星”的元勛,也不會忘了更多的無名英雄。鄧小平同志就曾滿懷深情地說過:“我們要感謝我們的科技工作者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和贏得的榮譽。大家要記住那個年代,錢學森、李四光、錢三強那一批老科學家,在那么困難的條件下,把‘兩彈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來……”
人民不會忘了他們,他們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
人民不會忘了他們,是因為我們深知空談誤國、驕奢誤國、貪腐誤國,惟有眾志成城、清正廉潔、實干興邦,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
要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中國的“兩彈一星”事業,是最充分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