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德馨
烈士風采
——聽新四軍老戰士肖克圍講課
□龔德馨
一個秋高氣爽的下午,泰州市革命傳統教育宣傳團團長、新四軍老戰士肖克圍,應泰州市第四中學(田家炳實驗中學)的邀請,給高一新生上一堂革命傳統教育大課。肖老通知我參加。
肖老在熱烈的掌聲中開講:
今天,我給同學們講戰爭年代的故事,這個故事曾于1970年接受原塘灣公社黨委書記周克書和學校領導的邀請,心存尋訪烈士親人的目的,在那里的大會堂第一次宣講。到會的有塘灣、白馬兩個公社的中小學師生,會場上包括主席臺上都擠滿了聽眾,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那是新四軍在蘇中取得了震驚中外的“七戰七捷”勝利后,主力北上,讓我們泰州獨立團堅持原地斗爭。
1947年8月,我們泰州獨立團(對外番號14團)的處境十分艱難。敵人集中了18個營(兩萬多人)控制著許許多多個據點,對我們進行瘋狂圍剿。我們遵照新四軍軍部制訂的斗爭策略,頑強靈活地對付敵人。當時,我在獨立團特務隊(一個偵察排、一個通訊班、一個保衛班)任指導員,王清任偵察排排長。
8月13日西進,解放泰興被敵占領的地區。16日早晨,我們的部隊攻下宣家堡以后拉到單家莊休整。我考慮王清好長時間沒有跟家里聯系了,不知家里的情況怎樣。于是,就派了一個偵察組到白馬廟附近與王清的愛人聯系,動員她帶孩子到部隊來。17日下午,我們接到團部命令,敵泰興保安團1000余人占領了我駐地西邊相隔三四里的周家園,叫我們把部隊帶到單家莊西頭集中,準備攻打這股敵人。我考慮王清的家屬馬上要來部隊,決定本人帶部隊上去,讓王清留下。王清堅決不肯。我嚴肅地說:“我是黨的支部書記,你是組織委員,你必須服從我的安排。”王清面對組織紀律,只好留下。我把部隊及時帶到指定地點報到,團政委周開峰命令我回去,讓王清來。政委說:“對大河西情況,王清比你熟悉。”我聽了首長的命令,心里難受得沒法說。可是,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我只好讓王清上。王清接到命令,高興得手舞足蹈:“說的唄,應該讓我上!”
王清帶領偵察排向敵人占領的周家園掩蔽行進。他們先趟過東西小河,再穿過高粱地,進而踏上大片花生地匍匐前進。王清走在最前面,他不幸被敵人的輕機槍擊中。我得知王清倒下,立即進入陣地。戰友汪學鳳、嚴俊卿迅速跟上去,想把王清救下來。可是敵人火力密集上不去,汪學鳳負了輕傷。接著,由體健力大、動作麻利的王得俊上,他緊貼地面爬行,用事前準備好的綁腿結成的牽繩系在王清身上往回拉,就這樣把王清遺體拉了回來,很快用擔架抬進了單家莊。
九連長林新海為了將周家園這個敵人新增的據點拔掉,為給犧牲的戰友報仇,帶領部隊沖上去。由于通往周家園的壩頭被敵人輕重機槍封鎖,后續部隊上不去,林新海也英勇獻身。
在周家園戰斗中,王清、林新海等同志犧牲了,敵人的傷亡更慘重,大大地震懾了敵人,對西進最終取得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林新海和王清的遺體都停放在單家莊的廟堂。當天下午,王清的愛人孫桂英和孩子被接到部隊。她一到那里就查問王清,我們幾經掩飾,在難以拖延的情況下,經請示首長,把真實情況跟她說了。她當即暈倒在地。幸好事前請來了幾位地方婦女干部,幫助勸解救護。她一再要求告別遺體。20多歲的排長血灑戰場,遺體停放在廟堂里,留下了年輕的妻子和歲把的孩子,面對這樣的慘景,任何一個硬漢子都無法抑制傷心的淚水。
那時處于戰爭環境,天氣又熱,遺體必須迅速安葬。可是,后勤部門準備的棺材被16日宣堡戰斗犧牲的同志用光了。這時,地方干部送來一口大棺材。這口棺材給誰呢?首長們感到為難,我找王清愛人談心,征求她的意見。孫桂英想了想說:“按照我的心,要這口棺材給我家王清。但是,只有一口呀,連長功勞大,還是給連長吧!”說完放聲大哭。當時在場的干部戰士無不感動至深,都對這位年輕的烈士家屬投以敬佩的眼光。
故事講到這里,有人給我遞上了字條:“王清是個叛徒,怎么將他說成烈士?”當下一時我很難應對。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走上臺來,激動而又親切地跟我打招呼:“肖叔叔,您好,我是王清烈士的兒子王德喜!”我以喜憂參半的心情問他:“你媽現在哪里?你家住在哪里?你爸爸犧牲時你多大?”他一一明確回答:“奶奶、媽媽相繼去世,聽奶奶說,我爸爸犧牲時,我才一歲多……”
經過當場核對,并和縣民政局聯系認定:烈士王清家住白馬公社白馬大隊,也就是這個年輕人王德喜的家庭所在地。叛徒王清的家在相隔李莊、馬莊兩個大隊的王莊大隊。烈士王清與叛徒王清雖然姓名相同,其他有關情況完全不一樣。
當時,我與公社書記周克書等同志分析論證,認定年輕人就是烈士王清的兒子。王德喜激動得淚水直流,振臂高呼: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歡呼聲。
王德喜的呼聲釋放出長期承受政治委屈的積郁,傾吐出對黨和父親戰友的感激之情,洋溢著對燦爛前景的憧憬!
肖老宣講完畢,四中師生熱烈鼓掌。一位王老師手捧筆記本說:“我們到會的師生,不僅認真聽,大部分人還認真地作了記錄?!毙だ闲牢康乇硎靖兄x。
在返回的車子上,肖老說:“這個故事,我講了好多遍了,還沒有定個理想的題目,你看怎么定?”我略加思考后答道:“叫《烈士風采》可以嗎?”
肖老隨即肯定地說:“這個題目好!革命戰士為人民的革命事業血灑戰場、慷慨獻身,把生存和幸福留給別人,這就是烈士的風采!烈士妻子聽到烈士犧牲的消息,目睹遺體悲痛欲絕,可是對處理烈士的后事卻把待遇讓給別的同志;烈士的后代能忍受誤解、承受委屈,頂著‘叛徒’的沉重黑箍對黨的信念毫不動搖。這些便是對烈士風采的繼承和發揚!這樣的故事,我講了幾十年,還是要講下去,這是烈士精神的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