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升+王光宇
摘 要:該文主要分析了安徽省葡萄生產成本與收益,與全國平均水平進行了比較;并以露地葡萄生產為樣本,分析了安徽省各市葡萄生產成本和收益差異,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安徽省發展葡萄生產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葡萄;生產成本;收益;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 S6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1-03-03
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成本和收益是直接關系到種植(養殖)者切身利益和生產發展的2個關鍵因素,也是衡量其市場競爭力的決定因素。種植葡萄也是如此,生產成本與收益狀況直接影響到果農的經濟收入,進而影響到種植者的積極性;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種植葡萄與種植其他作物相比,利潤較高,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從事種植,或者已種植的人就會擴大種植規模,增加生產投入,從而帶動葡萄產業的發展。安徽省葡萄生產成本與收益如何?不同栽培方式有什么差別?與全國相比情況又是怎么?不同地區差異化程度?分析這些問題,對摸清本省葡萄生產“家底”、把握地區間生產差異及優化葡萄產業生產布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安徽省葡萄生產總體情況
1.1 總產量變化趨勢 2000年以來,安徽省葡萄生產總體呈緩慢增長態勢,總產量變化大致可分為“兩增、一平”發展階段。2000-2003年,產量快速增長,3a增加112 732t,年均增長49.98%。2003-2008年,本省葡萄產量平穩發展,5a基本保持在17萬t左右,上下波動3 000~5 000t。2009年后,又進入快速增長軌道,5a凈增17.61萬t,年均增長14.49%。
1.2 總面積變化趨勢 13a間(2000-2013年)安徽省葡萄種植面積呈“兩升、一降”變化趨勢。2000-2004年,波動較大,大幅度增長,由2000年3 538hm2增加到2004年的9 108hm2,凈增加5 570hm2,年均增加26.67%。“一降”為2004-2007年,3a間面積下降近4 000hm2,年均下降17.11%。近6a本省葡萄栽種面積又呈直線增加趨勢,到2013年面積達14 765hm2,為近13a來最高值,6a年均增加19.05%。13a來,安徽省葡萄面積總體表現為“有升有降,升降交疊,升大于降”,面積呈現增長態勢[1]。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方法。在專家訪談和文獻分析基礎上,設計問卷調查表,對全省13個主要葡萄生產地級市(除蚌埠、銅陵、馬鞍山市)葡萄種植戶進行調查。問卷調查表含成本和收益,成本包括建園成本、當年物質投入成本和人工成本;收益主要調查單產和價格??紤]葡萄為一種多年生的藤本植物,在種植之初需要整理土地、建造葡萄園、搭建固定葡萄架等基礎設施建設,連同苗木以及建園時的施工費用需要在建造葡萄園時一次性支付,以后每年只需一些日常維護即可?;谶@方面考慮,問卷調查表把建園時的這部分物質費用、人工費用和維護費單獨作為建園成本,在具體計算每年成本時把這部分成本按照葡萄園預計使用年限進行逐年分攤[2]。問卷調查表下發150份,共收回103份調查表(其中有合作社對果農匯總的9份),其中設施栽培55份,露地栽培48份。
3 安徽省葡萄生產成本與收益分析
3.1 總體情況 根據問卷調查表的內容分別對設施栽培和露地栽培進行統計,在設施栽培成本構成中,當年物質成本投入占45.41%,其次是人工成本占32.90%,建園成本年平攤占21.69%;而露地栽培成本中建園成本年平攤只占6.82%,而年物質投入成本占56.41%,人工成本占36.77%。設施化栽培葡萄園預期使用的年限比露天要短3a左右,前者調查為12a,后者為15a。設施栽培建園成本(平攤)遠遠高于露天,年物質成本、人工成本也比露天栽培高,而產量比露天低,但單價遠高于露天,葡萄單價達16.66~18.34元/kg,折合收益突破1萬元/667m2,高于露地栽培純收益。
3.3 各地區露地葡萄生產成本收益情況 在安徽省各地市收回的調查表中,由于統計時各地設施栽培差異十分大,本文僅以露地栽培加以分析,詳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露地栽培葡萄成本投入池州市最低,特別是物質成本和人工成本投入都不到1 000元/a,相應的單產也比較低,僅777kg/667m2,為全省最低產量市。建園成本中,南北沒什么規律可循,亳州市為本省最高,達986元/667m2。從純收益看,本省露地栽培葡萄純收益存在很大差異,最高的合肥市是最低的阜陽市6倍,在16個市中有5個市純效益突破1萬元/667m2。銷售單價最高的20元/kg,最低2.4元/kg。產量高不一定效益高,如阜陽市露地栽培葡萄667m2產量達2 959kg,但單價較低,純效益每667m2只有2 500元。而蕪湖葡萄667m2產量僅1 035kg,但價格賣得高,667m2純經濟效益突破1萬元。
表3 安徽省各地市露地葡萄生產成本收益調查
4 結論與建議
(1)無論是露地栽培還是設施栽培葡萄都需要建園,葡萄園建立后可以使用多年,所以存在“一次投入、多年收益”情況。設施栽培建園成本一般在2萬元/667m2左右,平攤到每年遠遠高于露天建園平攤到每年。一般建園后第3年才可能有收獲,所以建園一次性支付可能是很多地區葡萄種植戶首先要面臨的一個決策和發展葡萄生產一個障礙,對一部分人來說建園時經濟壓力較大。因此,如果在建園時政府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會非常有利于設施園林水果的發展[3]。
(2)露地葡萄比設施栽培容易發展,產量也高于設施栽培,但由于果型等較設施園葡萄差,所以單價一般較低,單位面積純效益不及設施栽培。因此,要想提高露地葡萄品像和品質,要盡量做到“控產提質”[4]。
(3)從調查結果與全國相比,安徽省設施栽培純收益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0%以上,露地高1倍以上,顯示出一定的優勢。本省葡萄主要以鮮食,但鮮食量有一定的限制,又由于鮮葡萄不耐保存和運輸,所以要發展葡萄產業,就必須加大果品加工業扶持力度,提高附加值。
參考文獻
[1]黃曉春,王光宇,石迪生.安徽省主要水果生產現狀及變化趨勢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5):303-305.
[2]穆維松,馮建英.中國葡萄產業經濟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
[3]束懷瑞.我國果樹業生產現狀和待研究的問題[J].中國工程科學,2003,5(2):45-48.
[4]胡紅菊,易立生,田瑞.我國果業現狀及發展思路[J].柑桔與亞熱帶果樹信息,2001(7):3-4,6. (責編:張宏民)
摘 要:該文主要分析了安徽省葡萄生產成本與收益,與全國平均水平進行了比較;并以露地葡萄生產為樣本,分析了安徽省各市葡萄生產成本和收益差異,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安徽省發展葡萄生產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葡萄;生產成本;收益;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 S6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1-03-03
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成本和收益是直接關系到種植(養殖)者切身利益和生產發展的2個關鍵因素,也是衡量其市場競爭力的決定因素。種植葡萄也是如此,生產成本與收益狀況直接影響到果農的經濟收入,進而影響到種植者的積極性;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種植葡萄與種植其他作物相比,利潤較高,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從事種植,或者已種植的人就會擴大種植規模,增加生產投入,從而帶動葡萄產業的發展。安徽省葡萄生產成本與收益如何?不同栽培方式有什么差別?與全國相比情況又是怎么?不同地區差異化程度?分析這些問題,對摸清本省葡萄生產“家底”、把握地區間生產差異及優化葡萄產業生產布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安徽省葡萄生產總體情況
1.1 總產量變化趨勢 2000年以來,安徽省葡萄生產總體呈緩慢增長態勢,總產量變化大致可分為“兩增、一平”發展階段。2000-2003年,產量快速增長,3a增加112 732t,年均增長49.98%。2003-2008年,本省葡萄產量平穩發展,5a基本保持在17萬t左右,上下波動3 000~5 000t。2009年后,又進入快速增長軌道,5a凈增17.61萬t,年均增長14.49%。
1.2 總面積變化趨勢 13a間(2000-2013年)安徽省葡萄種植面積呈“兩升、一降”變化趨勢。2000-2004年,波動較大,大幅度增長,由2000年3 538hm2增加到2004年的9 108hm2,凈增加5 570hm2,年均增加26.67%?!耙唤怠睘?004-2007年,3a間面積下降近4 000hm2,年均下降17.11%。近6a本省葡萄栽種面積又呈直線增加趨勢,到2013年面積達14 765hm2,為近13a來最高值,6a年均增加19.05%。13a來,安徽省葡萄面積總體表現為“有升有降,升降交疊,升大于降”,面積呈現增長態勢[1]。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方法。在專家訪談和文獻分析基礎上,設計問卷調查表,對全省13個主要葡萄生產地級市(除蚌埠、銅陵、馬鞍山市)葡萄種植戶進行調查。問卷調查表含成本和收益,成本包括建園成本、當年物質投入成本和人工成本;收益主要調查單產和價格??紤]葡萄為一種多年生的藤本植物,在種植之初需要整理土地、建造葡萄園、搭建固定葡萄架等基礎設施建設,連同苗木以及建園時的施工費用需要在建造葡萄園時一次性支付,以后每年只需一些日常維護即可?;谶@方面考慮,問卷調查表把建園時的這部分物質費用、人工費用和維護費單獨作為建園成本,在具體計算每年成本時把這部分成本按照葡萄園預計使用年限進行逐年分攤[2]。問卷調查表下發150份,共收回103份調查表(其中有合作社對果農匯總的9份),其中設施栽培55份,露地栽培48份。
3 安徽省葡萄生產成本與收益分析
3.1 總體情況 根據問卷調查表的內容分別對設施栽培和露地栽培進行統計,在設施栽培成本構成中,當年物質成本投入占45.41%,其次是人工成本占32.90%,建園成本年平攤占21.69%;而露地栽培成本中建園成本年平攤只占6.82%,而年物質投入成本占56.41%,人工成本占36.77%。設施化栽培葡萄園預期使用的年限比露天要短3a左右,前者調查為12a,后者為15a。設施栽培建園成本(平攤)遠遠高于露天,年物質成本、人工成本也比露天栽培高,而產量比露天低,但單價遠高于露天,葡萄單價達16.66~18.34元/kg,折合收益突破1萬元/667m2,高于露地栽培純收益。
3.3 各地區露地葡萄生產成本收益情況 在安徽省各地市收回的調查表中,由于統計時各地設施栽培差異十分大,本文僅以露地栽培加以分析,詳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露地栽培葡萄成本投入池州市最低,特別是物質成本和人工成本投入都不到1 000元/a,相應的單產也比較低,僅777kg/667m2,為全省最低產量市。建園成本中,南北沒什么規律可循,亳州市為本省最高,達986元/667m2。從純收益看,本省露地栽培葡萄純收益存在很大差異,最高的合肥市是最低的阜陽市6倍,在16個市中有5個市純效益突破1萬元/667m2。銷售單價最高的20元/kg,最低2.4元/kg。產量高不一定效益高,如阜陽市露地栽培葡萄667m2產量達2 959kg,但單價較低,純效益每667m2只有2 500元。而蕪湖葡萄667m2產量僅1 035kg,但價格賣得高,667m2純經濟效益突破1萬元。
表3 安徽省各地市露地葡萄生產成本收益調查
4 結論與建議
(1)無論是露地栽培還是設施栽培葡萄都需要建園,葡萄園建立后可以使用多年,所以存在“一次投入、多年收益”情況。設施栽培建園成本一般在2萬元/667m2左右,平攤到每年遠遠高于露天建園平攤到每年。一般建園后第3年才可能有收獲,所以建園一次性支付可能是很多地區葡萄種植戶首先要面臨的一個決策和發展葡萄生產一個障礙,對一部分人來說建園時經濟壓力較大。因此,如果在建園時政府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會非常有利于設施園林水果的發展[3]。
(2)露地葡萄比設施栽培容易發展,產量也高于設施栽培,但由于果型等較設施園葡萄差,所以單價一般較低,單位面積純效益不及設施栽培。因此,要想提高露地葡萄品像和品質,要盡量做到“控產提質”[4]。
(3)從調查結果與全國相比,安徽省設施栽培純收益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0%以上,露地高1倍以上,顯示出一定的優勢。本省葡萄主要以鮮食,但鮮食量有一定的限制,又由于鮮葡萄不耐保存和運輸,所以要發展葡萄產業,就必須加大果品加工業扶持力度,提高附加值。
參考文獻
[1]黃曉春,王光宇,石迪生.安徽省主要水果生產現狀及變化趨勢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5):303-305.
[2]穆維松,馮建英.中國葡萄產業經濟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
[3]束懷瑞.我國果樹業生產現狀和待研究的問題[J].中國工程科學,2003,5(2):45-48.
[4]胡紅菊,易立生,田瑞.我國果業現狀及發展思路[J].柑桔與亞熱帶果樹信息,2001(7):3-4,6. (責編:張宏民)
摘 要:該文主要分析了安徽省葡萄生產成本與收益,與全國平均水平進行了比較;并以露地葡萄生產為樣本,分析了安徽省各市葡萄生產成本和收益差異,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安徽省發展葡萄生產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葡萄;生產成本;收益;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 S6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1-03-03
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成本和收益是直接關系到種植(養殖)者切身利益和生產發展的2個關鍵因素,也是衡量其市場競爭力的決定因素。種植葡萄也是如此,生產成本與收益狀況直接影響到果農的經濟收入,進而影響到種植者的積極性;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種植葡萄與種植其他作物相比,利潤較高,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從事種植,或者已種植的人就會擴大種植規模,增加生產投入,從而帶動葡萄產業的發展。安徽省葡萄生產成本與收益如何?不同栽培方式有什么差別?與全國相比情況又是怎么?不同地區差異化程度?分析這些問題,對摸清本省葡萄生產“家底”、把握地區間生產差異及優化葡萄產業生產布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安徽省葡萄生產總體情況
1.1 總產量變化趨勢 2000年以來,安徽省葡萄生產總體呈緩慢增長態勢,總產量變化大致可分為“兩增、一平”發展階段。2000-2003年,產量快速增長,3a增加112 732t,年均增長49.98%。2003-2008年,本省葡萄產量平穩發展,5a基本保持在17萬t左右,上下波動3 000~5 000t。2009年后,又進入快速增長軌道,5a凈增17.61萬t,年均增長14.49%。
1.2 總面積變化趨勢 13a間(2000-2013年)安徽省葡萄種植面積呈“兩升、一降”變化趨勢。2000-2004年,波動較大,大幅度增長,由2000年3 538hm2增加到2004年的9 108hm2,凈增加5 570hm2,年均增加26.67%。“一降”為2004-2007年,3a間面積下降近4 000hm2,年均下降17.11%。近6a本省葡萄栽種面積又呈直線增加趨勢,到2013年面積達14 765hm2,為近13a來最高值,6a年均增加19.05%。13a來,安徽省葡萄面積總體表現為“有升有降,升降交疊,升大于降”,面積呈現增長態勢[1]。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方法。在專家訪談和文獻分析基礎上,設計問卷調查表,對全省13個主要葡萄生產地級市(除蚌埠、銅陵、馬鞍山市)葡萄種植戶進行調查。問卷調查表含成本和收益,成本包括建園成本、當年物質投入成本和人工成本;收益主要調查單產和價格。考慮葡萄為一種多年生的藤本植物,在種植之初需要整理土地、建造葡萄園、搭建固定葡萄架等基礎設施建設,連同苗木以及建園時的施工費用需要在建造葡萄園時一次性支付,以后每年只需一些日常維護即可?;谶@方面考慮,問卷調查表把建園時的這部分物質費用、人工費用和維護費單獨作為建園成本,在具體計算每年成本時把這部分成本按照葡萄園預計使用年限進行逐年分攤[2]。問卷調查表下發150份,共收回103份調查表(其中有合作社對果農匯總的9份),其中設施栽培55份,露地栽培48份。
3 安徽省葡萄生產成本與收益分析
3.1 總體情況 根據問卷調查表的內容分別對設施栽培和露地栽培進行統計,在設施栽培成本構成中,當年物質成本投入占45.41%,其次是人工成本占32.90%,建園成本年平攤占21.69%;而露地栽培成本中建園成本年平攤只占6.82%,而年物質投入成本占56.41%,人工成本占36.77%。設施化栽培葡萄園預期使用的年限比露天要短3a左右,前者調查為12a,后者為15a。設施栽培建園成本(平攤)遠遠高于露天,年物質成本、人工成本也比露天栽培高,而產量比露天低,但單價遠高于露天,葡萄單價達16.66~18.34元/kg,折合收益突破1萬元/667m2,高于露地栽培純收益。
3.3 各地區露地葡萄生產成本收益情況 在安徽省各地市收回的調查表中,由于統計時各地設施栽培差異十分大,本文僅以露地栽培加以分析,詳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露地栽培葡萄成本投入池州市最低,特別是物質成本和人工成本投入都不到1 000元/a,相應的單產也比較低,僅777kg/667m2,為全省最低產量市。建園成本中,南北沒什么規律可循,亳州市為本省最高,達986元/667m2。從純收益看,本省露地栽培葡萄純收益存在很大差異,最高的合肥市是最低的阜陽市6倍,在16個市中有5個市純效益突破1萬元/667m2。銷售單價最高的20元/kg,最低2.4元/kg。產量高不一定效益高,如阜陽市露地栽培葡萄667m2產量達2 959kg,但單價較低,純效益每667m2只有2 500元。而蕪湖葡萄667m2產量僅1 035kg,但價格賣得高,667m2純經濟效益突破1萬元。
表3 安徽省各地市露地葡萄生產成本收益調查
4 結論與建議
(1)無論是露地栽培還是設施栽培葡萄都需要建園,葡萄園建立后可以使用多年,所以存在“一次投入、多年收益”情況。設施栽培建園成本一般在2萬元/667m2左右,平攤到每年遠遠高于露天建園平攤到每年。一般建園后第3年才可能有收獲,所以建園一次性支付可能是很多地區葡萄種植戶首先要面臨的一個決策和發展葡萄生產一個障礙,對一部分人來說建園時經濟壓力較大。因此,如果在建園時政府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會非常有利于設施園林水果的發展[3]。
(2)露地葡萄比設施栽培容易發展,產量也高于設施栽培,但由于果型等較設施園葡萄差,所以單價一般較低,單位面積純效益不及設施栽培。因此,要想提高露地葡萄品像和品質,要盡量做到“控產提質”[4]。
(3)從調查結果與全國相比,安徽省設施栽培純收益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0%以上,露地高1倍以上,顯示出一定的優勢。本省葡萄主要以鮮食,但鮮食量有一定的限制,又由于鮮葡萄不耐保存和運輸,所以要發展葡萄產業,就必須加大果品加工業扶持力度,提高附加值。
參考文獻
[1]黃曉春,王光宇,石迪生.安徽省主要水果生產現狀及變化趨勢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5):303-305.
[2]穆維松,馮建英.中國葡萄產業經濟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
[3]束懷瑞.我國果樹業生產現狀和待研究的問題[J].中國工程科學,2003,5(2):45-48.
[4]胡紅菊,易立生,田瑞.我國果業現狀及發展思路[J].柑桔與亞熱帶果樹信息,2001(7):3-4,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