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丹+馬麗娜+李巖等
摘 要:食品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是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中的重要的實踐課程之一。為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從調整更新教學內容、探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及采用多元化實驗教學考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從而達到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發散思維和創新精神,提高綜合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食品微生物;實驗;教學改革;主觀能動性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1-131-02
食品微生物學作為各高校食品相關專業的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專業理論和技能基礎課,也是食品行業就業崗位應用的核心課程。食品微生物學實驗課是食品微生物學整個教學環節中的關鍵部分,良好的實驗教學效果可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理論,提高動手能力,培養創新思想和實踐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培養高素質綜合型人才必須總結前人的實踐經驗,結合本校食品專業實驗教學現狀,從實驗教學內容,實驗教學方法、實驗考核方法等方面進行食品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改革探索。
1 食品微生物實驗課教學現狀
(1)實驗內容單一,都為傳統實驗,缺乏探索性、設計性、創新性的特點。在實驗教學實踐中,學生以應對心態完成實驗,根本不了解實驗的真正內涵。
(2)各實驗單元獨立,環節發散,偏重于“形式主義”,導致實驗效果不理想。學生課前很少預習實驗原理等相關知識,課上又過于依賴實驗指導,不思考不動腦;有的學生技術操作不規范,隨意使用儀器;數據記錄與處理分析不正確,一味追求實驗成績高分,卻不思考自己在實驗中遇到問題要去分析和解決,總是被動接受和等待處理;實驗報告抄襲,編數據等現象嚴重。
(3)微生物實驗課前期準備工作量大,非常繁瑣,且學生的其他課時安排時間較緊,無整塊的時間使學生參與到實驗課的準備等工作中去,因此都被教師一手承辦,學生感受不到微生物實驗課的吸引力所在。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主要由教師主導,教學方法傳統無創新,學生被機械式灌輸,不利于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和研究探索精神的培養。
(4)實驗成績的評估方法簡單陳舊。評分標準主要依據是學生的平時出勤,實驗結果和實驗報告。此種考核形式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實驗成績。
2 改革教學內容
2.1 調整實驗順序,更新實驗內容 食品微生物學實驗指導大多數包括以下內容:顯微鏡的使用及細菌標本片的制備,培養基的制備和滅菌,微生物細胞大小測定和計數,細菌的分離純化、培養形態觀察及保種,酵母菌、霉菌的形態觀察[1]。以上內容相互獨立,實驗一般按理論課程進度而安排,考慮到實際應用性需重新調整實驗順序,將簡單驗證型實驗整合成系列性實驗,有利于學生對實際操作整體把握,系統性學習,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整后的順序及更新后的內容為:培養基的制備和滅菌,細菌的分離純化、培養形態觀察及保種,顯微鏡的使用及細菌標本片的制備,霉菌、酵母菌的形態觀察及酵母菌的顯微鏡直接計數法,細菌菌落總數測定,食品中大腸菌群的檢驗。學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自己準備所需材料,進行培養基的配制、滅菌、分離純化酵母菌和霉菌再進行觀察,這樣設計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實驗準備環節,合理利用實驗資源,有利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責任心,同時也減輕了教師在準備環節的工作負擔。
2.2 聯系生活實際,引入最新國標 加強基本實驗技能培養,同時加入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實驗內容,這樣不僅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性和食品專業學科的特點,也加深對專業領域的認知。如實驗中涉及到食品中細菌總數檢測、大腸菌群檢測等內容,有較強的綜合性和應用不同原料的設計性。在綜合設計實驗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原創能力、設計能力和實施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和興趣,鍛煉了其思考創新能力和科研精神。
引入國家最新頒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為依據,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相關檢測科研單位專家的指導進行了實驗教材的編制。內容涵蓋了微生物檢驗操作的基礎知識和食品中常用微生物指標的檢驗內容。并將最新的食品微生物檢驗國家標準融入到教材的相應內容中,做到與時俱進,能夠更好地培養綜合性人才和用人單位之間實現無縫對接。
3 改進教學方法
3.1 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根據高校教育發展的特點,大力支持教師積極改革探討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改進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建立交互式[2]、合作式、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積極推進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PBL)、討論式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引導大學生了解多種學術觀點,密切關注本學科領域最新進展,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科學研究的能力。
3.2 合理科學地講授與示范性指導 教師在每次實驗課前給學生布置預習內容;要求學生了解實驗目的、原理、方法步驟,思考遇到問題的解決途徑與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設計方案的能力。實驗課開始,首先請學生上臺講述自己的實驗方案,口述并操作演示實驗步驟及儀器的使用,同時,請其他同學指出其錯誤并做出正確操作演示;然后,教師總結點評其實驗方案和操作演示,重點講授分析并示范該實驗的技術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實驗課的教學效果。實驗期間要嚴格監控實驗過程,避免出現“看客”[3]。教師在教室走動觀察,若存在普遍性的問題,集中全體學生講解說明;個別問題,進行一對一指導。同時強調操作中注意細節,做到認真仔細,獨立思考,培養嚴謹的科學作風和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
3.3 寫好規范化的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是我們綜合評價學生成績的一個重要標準。實驗結束后,要求學生獨立整理數據,完成規范化的實驗報告。強調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結果與分析,杜絕“拿來主義”,做到數據真實、書寫規范、分析科學,結果正確。對于實驗失敗而未獲得預期效果的學生,則引導其認真查擺失敗原因,并提出整改方案。鼓勵其利用業余時間重新準備實驗練習操作要點,進而強化學生對實驗課的重視度,激發其學習熱情,培養其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endprint
4 多元化實驗教學考核方法
實驗成績考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評估教學效果,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培養高素質綜合型人才。因此,我們在總結各高校食品微生物學實驗課程考核機制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完善了一套科學的、公平、公正的實驗課程考核機制,采用多元化實驗教學考核方法,通過整體把握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提高實驗綜合能力,具體采取以下考核方法:由課堂提問及實驗報告(考察學生理論基礎和評價綜合實驗操作能力、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能力)、小組討論總結、宣講與答辯(對綜合型實驗和創新型實驗)、專題實驗技能考試等多種方法進行,最后綜合得出成績。實驗教學的考試與考核鼓勵創新,采取平時成績占食品微生物學期末考試總成績的30%。平時成績以預習報告、實驗操作、課堂表現、實驗能力、實驗結果及實驗報告的準確性、規范性為主要標準。創新型實驗要求學生提交研究報告;為鼓勵學生在實驗中創新,對于有創見的學生,表現突出的給予優秀;實驗成績按課程年級錄入、建檔,進行管理。
5 結語
通過學習總結了近幾年各高校食品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內容等改革,汲取了寶貴經驗,即少走了很多彎路,節省教學時間,又提高了教學實驗效果。由于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是我校新開設專業,存在實驗場地及儀器設備不足,影響了一些綜合性創新性實驗的順利進行,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該實驗新體系的建立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熱情,特別本行業新國標與新技術在實驗教學中的引入,使學生對專業領域了解更深入,培養了科研意識和創新精神,提高了綜合能力。為今后的就業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推動食品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改革進一步深化。
參考文獻
[l]田洪濤,賈英民,張柏林,等.食品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改革初探[J].微生物學通報,2002,29(3):102-104.
[2]許喜林,石英,吳暉,等. 醫學院校食品微生物學教學中應用交互式教學模式的體會[J].繼續醫學教育,2013,27(3):40-42.
[3] 張佳琪,呂遠平,姚開,等. 食品微生物學實驗課立體化教學體系的構建[J].微生物學通報,2013,40(2):322-327.
[4]李秀婷,采煥祿.食品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體會及改革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08(18):217-218.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