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仁俊
[摘 要]北宋滅亡后留給南宋的馬政基礎極為薄弱,中原地區的喪失,使得退守秦淮以南的南宋朝廷難以經營內地養馬業,而陜西和隴右的淪陷也幾乎截斷了長期以來作為馬政支柱的西北蕃馬的來源。于是在江北大片領土喪失貽盡,馬匹來源日益枯竭的形勢下朝廷必然關注到西南產馬地區,開始將購馬的來源由西北和北方轉向西南。在當時南宋馬源稀缺的情況下,黔馬作為西南馬匹獲取的一項重要供給來源,它對于南宋的軍事及國家安危具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南宋時期;西南馬匹;水西馬
在古代歷朝歷代,由于戰爭的需要,馬政始終是國之大事。馬是古代戰爭中決定戰爭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自己的騎兵部隊,因而也比較關注本朝的馬政建設。在宋代之時,馬一般有牧養、買馬之分,宋代戰馬主要以購買為主。買馬地區北宋集中在四川、陜西一帶,分別稱為川馬、秦馬。南宋時更由云南、廣西路買馬,與川、秦鼎足而立。故南宋時人言:“國家買馬,南邊于邕管,西邊于岷、黎,皆置使提督,歲所綱發者蓋逾萬匹”;(1)“故凡戰馬,悉仰川、秦、廣四邊。”(2)但在當時南宋馬源稀缺的情況下,黔馬作為一項重要的供給來源,可想而知,它對于南宋的軍事及國家安危可謂是很重要的。
“馬政”一詞最早見于《禮記·月令》:“游牝別群,則縶騰駒,班馬政。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獵,以習五戒,班馬政。”鄭玄注云:“馬政謂養馬之政教也。”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以別尊卑之序,有變則以濟遠近之難。所謂“國家大事在戎,戎之大事在馬”,馬是各朝各代軍隊作戰的重要工具和軍事裝備,在以往的冷兵器時代,在諸多的兵種之中,騎兵是最具戰斗力的兵種之一。因此,編置一支強有力的騎兵,致力于馬政建設,大力發展養馬事業,成為了一國軍事國防之大事。
一、南宋向西南購馬的背景
北宋初期以來,宋朝多數的市馬場設在陜西和四川各路與蕃部相鄰的沿邊地區。但自北宋滅亡以來,許多馬源的商路就逐漸被切斷了。因此,北宋滅亡后留給南宋的馬政基礎是很薄弱的,再加之中原地區的喪失,使得退守秦淮以南的南宋朝廷難以經營內地養馬業,而不久陜西和隴右的淪陷也幾乎截斷了自中唐以來作為馬政支柱的西北蕃馬的來源。南宋人洪邁對當時馬政有過一個概括:“國家買馬,南邊于邕管,西邊于岷黎,皆置使提督。歲所綱發者,蓋逾萬匹。使臣、將校得遷秩轉資,沿道數十州驛程券食、廄圉薪芻之費,其數不貲。而江淮之間,本非騎兵所能展奮,又三牙遇暑月放牧于蘇、秀,以就水草,亦為逐處之患。”(3)但軍防離不開馬政的經營,于是南宋王朝,為了補充戰爭所用馬匹的來源,就開始將購馬的來源由西北和北方轉向西南地區,不斷加強對西南地區買馬事務的管理。同時,雖然“富平之敗”(4)后陜西及隴右大部分地區淪陷,但南宋控制下的四川西北部及甘南地區依然與西北蕃部相接。此外,四川西南等地區沿邊長期以來的市馬貿易依然保持。因此,當南宋朝廷逐漸能從抗金戰爭中獲得喘息之機、以圖重建軍事力量時,也自然將振興馬政的希望首先寄托在這一片地區。
二、西南地區馬匹與水西馬
南宋初年,為了抵御金的騎兵,南宋政府在江北大片領土喪失貽盡,馬匹來源日益枯竭的形勢下必然關注到西南產馬地區。南宋時期,西南產馬的地區主要有大理、羅殿、水西、自祀、特磨等地。周去非《嶺外代答·蠻馬》說:“南方諸蠻馬,皆出大理、羅殿、水西、自祀、特磨,歲以馬來皆販之大理者也,龍、羅、張、石、方五都蕃,謂之淺蠻,亦產馬。南馬不如北馬之耐,然忽得一良者,則北馬雖壯不可及也。此遺西域之遺種也耶!是馬一匹值黃金數十兩。”由此可見這種優良“蠻馬”正是南宋抗金戰場所急需的馬種,它不僅產于大理國,羅殿國、水西也是主要產地之一。因此南宋政府不斷派人在羅殿國、水西等地以重金求購。據《宋會要輯稿·買馬》記載:“廣西買馬綱發,多是西南諸番,羅殿、水西、自祀諸國。”又據《宋史·兵志》記載:“(紹興)三年,即州置司提舉,市于羅殿、水西、自祀,大理諸蠻。”上述各處,大部分都在今貴州境內。這就說明南宋馳騁沙場的綱馬,一部分是來自于貴州。
而在黔馬之中,何種馬匹要為上乘、為之優良品種呢?據《嶺外代答·蠻馬》文獻記載,貴州之地所產之馬,以羅殿、水西、自祀等馬要為著名。因此,下文主要所談之馬主要是水西之馬。
(一)水西馬的歷史
黔西馬飼養歷史悠久。據《大定府志》記載:“黔中水西馬,烏蒙馬說馬之良者,唯冀北而渥洼之種”。又據《中國現代養馬》記載:“唐宋以來,蜀馬、大理馬、黔西馬均以良種知名,并在各地設有馬市,以茶鹽交換馬匹”。在《水西簡史》中,談到畜牧業時,也特別談到了馬的飼養業。其中“水西馬”當時就名揚四方了,水西向中央王朝獻貢馬有27次之多。朝廷還多次以錦、布向水西交換馬匹,每次數甚至上千。可見水西馬是作為戰馬而揚名的。
水西的畜牧業很是發達,養馬特別突出。宋王朝與金長期作戰,需要許多戰馬。在偏安江南之后,經常在水西征馬,當時毗那就是以產良馬而聞名,人稱“毗那大蠻”。據田雯《黔書·水西烏蒙馬》說:“水西烏蒙近于西,故多良馬,上者可數百金,中者亦半之,其鬻于外者凡馬也,而其上者蠻人亦愛之,不肯鬻,不頻騎,惟作戛祀鬼也,臨陣才用之,童死以為殉。”養水西、烏蒙之馬,需“秣之以苦蕎,啖之以姜鹽,遇署渴之又飲之以蕎漿”,因而“狀甚美,前膘雞鳴,后瞷犬蹲,膈闊脯厚,腰平背圓。體卑而力勁,質小面德全,登山逾岒,猶如電歘云,鄙螳螂而笑蝘蜒也;有馬如此不可謂非良矣!”
(二)水西馬的名稱
水西馬,又稱之為黔西馬。主要產于畢節地區,以水西馬為代表的黔西部是貴州馬的主要產地,
水西馬在《大定府志》、《黔西州志》以及以后的《黔西縣志》里都有記載。水西馬也叫黔西馬,是因為它是在水西的時候出名的,也就是彝族統治的土司制時期;黔西馬是因為它主要出產在黔西。所以,水西馬、黔西馬實際都是同一種馬,只是稱謂上的不同。水西馬之所以出名,是它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必然,因為它所處的那個時代沒有沙石路、沒有水泥路、更沒有柏油路,皆是一些山路。在“地無三尺平”的環境里,它只能去適應,然而它適應了,在水西這塊土地上,它創造了傳奇。
(三)水西馬的外形
以畢節地區為代表的水西馬,該區平均海拔一千四百九十一米,最高二千九百米,最低四百五十七米。高原面相當破碎,地形復雜;赫章、威寧一帶保存比較平坦的高原面,大方、水城一帶多梁狀山脊,頂部平緩,兩側陡峻,當地群眾呼為“梁子”。全區有草山草坡一千一百七十四萬八千畝。西部馬產區牧地廣闊,草質優良,馬以放牧為主。在這樣的自然與地理因素環境下,“黔西馬肌肉豐滿發達,眼小明亮有神,耳小前立靈活,腰短背直,腹中等大,頭頸結合良好,鼻平直,頭部清秀,膝關節大,飛節發達,有甲低平、堅實,鬃尾毛粗密而長,四肢強健有力,筋腱發達,蹄圓堅實,尻部發達,前后高勻稱,胸寬。”(5)一般公馬比母馬體型較大,拉車馬比馱馬體型大。毛色以騮毛、粟毛較多,其他毛色較少。毛色好、體型大的馬比毛色差、體型小的一般在價格上要高20%—30%,因此群眾喜喂好馬,劣種馬一般作淘汰處理”。
(四)水西馬的性能
該區馬體較小,體型呈短軀長肢結構,行走于山區崎嶇羊腸小道,靈敏而穩健。矮小,是它的特點,吃苦耐勞、能馱重、適應走山路是它的優點。所以,水西馬在那個時代被稱之為“爬山虎”。據田雯《黔書·水西烏蒙馬》說這種馬的性能特征是:“狀甚美,前膘雞鳴,后腱犬蹲,膈闊膊厚,腰平背圓”,它的優點在于,“體卑而力勁,質小而德全,登山逾嶺,逐電欻欲云,鄙螳螂而笑蝘蜒也”。貴州馬似乎就是為山地作戰而產的。據相關記載,黔西馬役用性能較強,體型高大腰身稍長的多作挽用,一般從1歲左右便跟母馬練習馱載,負重20-25kg,2歲即可馱運,挽馬則需要3歲以上才能開始拉偏套,真正得力要4歲以上。在山區小路上一般能馱重85-150kg,日行30-35km。在較平坦的路上單馬可拉400-500kg,雙馬可拉700-900kg,三馬可拉1500-2000kg,日行30-35km,可常年挽用,使役年限15-20年,飼養管理好的,使役年限可達25年,輕馱緩走使役年限可達30年之久。
(五)水西馬的價格
水西馬的價格,根據記載:“馬一匹給布三十匹,或茶一百斤,鹽如之。”按“責白金二萬二千六百五兩,往水西、烏撒等處市馬,得馬七百五十五匹”記載計算,每匹馬約合30兩銀子。換言之,必須用30匹布,或者30兩銀子,或者100斤茶葉,或者100斤鹽巴,才能購買1匹馬,這在當時,價格不菲。貴州不產鹽,素有“斗米斤鹽”之說,1匹馬能換100斤鹽巴,養馬的價值可想而知。(6)
三、水西馬在西南馬政中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水西馬即為貴州之地馬匹的佼佼者,在當時南宋時期,它又具有著怎樣的重要性呢?
其一,中央朝廷大量向水西之地購買馬匹,直接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由于水西馬主要產于貴州黔西之地,因此隨著水西馬貿易的發展,大大的增加了黔西的馬匹貿易,直接的促進了黔西地區經濟的發展。
其二,由于水西馬品種優良,可作為戰馬出售,它為南宋急缺的馬源提供了重要來源,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南宋馬匹的供給,促進了南宋馬政的建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南宋騎兵的力量。
其三,以市馬為媒介,各民族之間增進了解,更為重要的是使貴州各民族有機會到內地進行交往。隨著交往的增多,各族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程度的發展,從而縮小了與漢族地區的差距,同時,貴州各族主動至內地吸收先進的文化養份,加快了各族吸收中原文化的速度,從而進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
最后,帶動了相關貿易的發展。貴州產茶,且茶質優良可以當做貢茶。自唐宋以來,推行“以茶易馬”之法,用茶與西南少數民族換馬。無論官茶還是私茶,一律存儲用于邊疆易馬,故而也推動了貴州茶葉貿易的發展,而且鹽業等也得到了發展。這些貿易關系到國計民生,而且涉及到省外各地,因而對于促進物資交流、刺激生產以及擴大貨幣流通等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結語
貴州之地所產之馬,從實際上講,總體和數量上是不如川馬、滇馬和廣馬的。但是,在貴州之地上品種優良者也是有的,水西馬便是這類馬匹中的優良品種。貴州水西馬的供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南宋朝廷對于馬匹稀缺的補充,保證了國家出于軍事防衛和軍事戰爭對于戰馬的需求,在當時南宋馬源稀缺的情況下,黔馬作為西南馬匹獲取的一項重要供給來源,它對于南宋的軍事、經濟及國家安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買馬[M].北京:中華書局,1957.
[2](元)脫脫.宋史·馬政條[M].北京:中華書局,1979.
[3]周去非著,楊武泉校注.嶺外代答校注[M].中華書局,1999.
[4]田雯.黔書·水西烏蒙馬[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5]王明貴.水西簡史[M].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65
[6]尚平.南宋馬政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
[7]吳家驥.黔西馬的調查[J].貴州省黔西縣畜牧局,2001年01期
注釋:
(1)洪邁:《容齋續筆》卷五——買馬牧馬。
(2)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百六十·兵考十二——馬政。
(3)洪邁:《容齋隨筆》,《續筆》卷5—“買馬牧馬”,27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4)富平之敗:金天會八年(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金川陜之戰中,金軍為攻占陜西,在富平(今陜西富平北)地區,擊敗宋軍反攻的一次大規模作戰。南宋輕率集結重兵,倉促進行反攻,在戰役指揮上恃眾輕敵,互不協同,以致大敗。
(5)吳家驥.黔西馬的調查[J].貴州省黔西縣畜牧局,2001年01期
(6)王明貴.水西簡史[M].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