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方樂++劉福海++解少宏
摘要:內蒙古翁牛特旗南灣子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華北板塊內蒙古中部地槽褶皺系溫都爾廟~翁牛特旗加里東地槽褶皺帶。該區地質構造復雜,內生金屬礦產豐富。金、銀礦產于石英脈體內或構造破碎帶中,受構造控制。礦區附近鉛鋅礦較多,多集中在少郎河南岸,主要礦產為鉛鋅礦。通過對該區的區域地質特征和礦區地質特征分析,確定本區內銀金多金屬礦產資源潛力。
關鍵詞:銀金多金屬礦;地質特征;成礦地質條件
一、區域概況
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南灣子銀金多金屬礦的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華北板塊內蒙古中部地槽褶皺系溫都爾廟~翁牛特旗加里東地槽褶皺帶,東部為多倫復背斜,西部為敖漢旗復向斜,北部為近東西向的溫都爾廟~西拉木倫河深斷裂帶,南部為華北地臺內蒙古臺隆。斷裂構造較為發育,主要為斷裂構造和褶皺構造[1]。
1、區內主要地層為古生界二疊系下統、中生界侏羅系上統和新生界新近系中新統。
古生界二疊系下統額里圖組。額里圖組的巖性主要為安山巖、流紋巖、硅化凝灰巖、巖屑長石雜砂巖、板巖、粉砂巖。其中,安山巖在不同的區域分布的厚度差別很大,從300m到4762m不等,但該層是本區主要的鉛礦層位。
中生界侏羅系上統滿克頭鄂博組和瑪尼吐組。滿克頭鄂博組的巖性主要為流紋巖、流紋質熔結凝灰巖夾火山角礫巖、紫灰色砂礫巖及粉砂巖。在該區本層厚度較大,一般大于2324m。瑪尼吐組的巖性主要為流紋巖、流紋質熔結凝灰巖夾火角礫巖、紫灰色砂礫巖及粉砂巖。本層厚度在該區分布較為均勻,厚度一般為1934m左右。
新生界新近系中新統漢諾壩組。漢諾壩組較為復雜,可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下部主要為粘土質礫石層,上部為灰黑色氣孔狀杏仁狀橄欖玄武巖、灰黑色橄欖輝石玄武巖。本組在該區分布不均,厚度變化較大從59m到306m不等。
2、構造
斷裂構造較為發育,主要為斷裂構造和褶皺構造。褶皺構造主要體現在燕山期構造層中,受燕山運動影響一般發育有平緩寬廣的短軸向斜的構造形態。本區大多數斷裂是受華力西和加里東期構造運動所致,根據走向可分為三組:東西向~近東西向、北西向和北東向。東西向~近東西向斷裂最發育、規模大、形成時間早,具有長期活動的特征;北西向、北東向斷裂較新,往往切割東西向大斷裂,多為東西向大斷裂派生產物,規模小,性質多為平移斷層。
3、巖漿巖
區內侵入巖發育,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成分復雜,其中以中酸性和酸性侵入巖最多。侵入巖規模一般較小,大部分呈巖株、巖墻狀,個別呈巖基狀產出,其次為巖脈產出。火山巖極其發育,下二疊統額里圖組,上侏羅統瑪尼吐組、白音高老組、滿克頭鄂博組均有產出。其中上侏羅統主要由火山熔巖組成。
二、礦區地質特征
1、地層
礦區內主要出露地層為早二疊紀額里圖組,為一套暗灰色安山質火山角礫巖、流紋巖、安山巖及沉凝灰碎屑巖等。
本區二疊紀沉凝灰碎屑發育,按巖性劃分為三個巖性段。至上而下為:①黃褐色沉凝灰巖:凝灰結構,厚層狀構造,主要成分為安山巖巖屑和礦物晶屑組成;②淺黃褐色沉凝灰細砂巖:沉凝灰細砂巖:淺黃褐色,細粒結構,中厚層狀構造,主要成分為巖屑及礦物晶屑,次園狀,粒徑0.5~1mm。膠結物主要為火山塵及硅質;③黑灰色沉凝灰角礫巖、含角礫凝灰巖:碎裂結構,角礫狀構造。
2、構造
礦區內構造較為簡單,主要受其大地構造影響及新時期構造運動作用,而產生的構造形跡。多表現為近東西向張扭性破碎帶及角礫巖帶和北西向及北東向壓扭性斷裂。東西向張扭性破碎帶,是該區重要含礦構造。[2]
3、巖漿巖
區內侵入巖不發育,出露面積較小(主要分布于劉家營工作區)。巖石種類不多,成分主要為侏羅世早期中酸性和酸性侵入巖。其巖性為閃長斑巖、正長斑巖、斜長花崗斑巖、黑云母花崗閃長巖等。巖體規模一般較小,大部分呈巖株產出,其次為巖墻、巖脈產出。侵入巖多受構造控制,呈近東西-北西西向分布。
三、礦體及圍巖特征
通過對物化探異常進行驗證,進一步確定了該礦區為銀金多金屬礦脈及蝕變破碎帶。由兩條含鐵錳脈石英礦體組成,并可見多條近于平行排列的氧化礦體分布:
Ⅰ號礦脈為含鐵錳石英脈,總體走向由近東西向轉入北西向,傾向以北東為主,沿走向、傾向呈舒緩波狀展布,地表產狀變化較大,礦脈產狀變化較大。礦石呈深灰-灰黑色,鐵錳染普遍發育,部分礦石呈爐渣狀,石英呈不規則狀集合體分布其中,礦脈與圍巖界線清楚,延長約150m。圍巖為流紋巖,巖石破碎,硅化強烈,褐鐵礦染普遍,局部高嶺土化。
Ⅱ號異常上含鐵錳石英脈及氧化礦體組成,通過山地工程揭露發現。礦體寬度0.80~1.10m;主要為灰黑色鐵錳化普遍、少量呈星點狀分布的黃鐵礦化,石英呈不規則狀集合體分布其中,兩側蝕變破碎帶寬約幾十米,并伴有數條氧化礦體細脈,近于平行排列。圍巖為流紋巖,與礦脈界線清楚,巖石較破碎,硅化強烈,褐鐵礦化普遍,并見黃鐵礦化呈星點狀分布,節理裂隙發育。[3]
四、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1、礦床成因
該礦床工業類型屬脈狀銀礦,成因類型初步認為是中低溫熱液蝕變型礦床。
礦體主要產在鐵錳質石英脈中。石英脈形成后,后期含礦熱液(攜帶鐵錳質)沿石英脈巖的構造薄弱地段侵入,熱液變質作用將脈體改造為土灰色,銀、金富集成礦。
2、找礦標志
①構造標志:通過對該區的地質工作了解,近東西向、北西向構造破碎帶并伴有強烈蝕變,是最好的找礦標志。②巖漿巖標志:巖漿巖體(特別是斑巖體)的接觸部位也應重視。所以劉家營子地區也應作為找礦重點。③巖性標志:黑灰色含鐵錳質石英巖是該地區重要的找礦標志。
結論:
1、通過較詳細的地質工作,大致查清勘查工作區內金、銀礦的分布、形態、規模、產狀、及礦石質量等情況。基本查清本區金、銀礦的成礦地質條件。
2、金、銀礦產于石英脈體內或構造破碎帶中,受構造控制。其圍巖為二疊系下統凝灰質碎屑巖及流紋巖。礦體呈脈狀透鏡體。該礦床成因類型屬中低溫熱液蝕變型。
3、直接的找礦標志是含鐵錳質石英巖脈。
參考文獻
[1].趙志民,劉日斌,高殿民。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架子山礦區鉛鋅礦詳查報告,赤峰興源礦業技術咨詢服務有限責任公司,2007.
[2]翟裕生,池三川。礦田構造學概論。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
[3]陳國達,成礦構造研究法。北京:地質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申方樂(1987-),男,碩士,研究方向為石油構造與構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