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晨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地質災害的特征與危害,然后研究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及防治,具有較強的社會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巖土工程;成因;防治措施
我國是一個地理位置獨特,地球生態環境多變,地質構造復雜以及人口眾多的農業國家,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承災能力也比較弱。因此,目前我國災害類型多、分布廣、強度大,而且發生頻度高,影響面也寬,以致于損失嚴重。
地質災害的形成,通常有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即自然和人為因素。由這些因素造成對人類生命財產或者環境破壞和損失,這樣的地質現象就是地質災害。常見的地質災害有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裂縫,其它還有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乃至土壤鹽堿化包括地震、火山、地熱害等都屬于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已經成為中國除偶發特大地震外的第一大自然災害。自1998年以來,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32萬多起,造成13900多人死亡失蹤,直接經濟財產損失超過600億元。
一、基本概況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毀壞房屋、土地、橋梁、道路,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損失。
據有關資料分析顯示,我國發生的地質災害中最普遍的有泥石流、地裂縫、崩塌、滑坡、地面沉降以及地面塌陷等,其中尤以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分布最廣,其分布范圍幾乎占國土面積的一半。
地質災害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稱為第二環境問題,屬人為地質災害;第二類被稱為第一環境問題,即主要由自然原因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這類地質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屬于自然地質災害。其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兩類地質災害中,自然地質災害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而兩類地質災害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人類不合理開采能源造成的。
二、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及泥石流的定義
(一)滑坡。通常,在重力的作用下,由于某種原因,斜坡上的巖體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這就形成了滑坡。
(二)崩塌。存在于較陡的斜坡上的巖土體,有時也會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并滾動堆積在坡腳,這類地質現象就被稱之為崩塌。
(三)地面塌陷。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地表巖或土體會向下陷落,而且會在地面形成塌陷坑,這類自然現象就叫地面塌陷。
(四)泥石流。泥石流常常發生在山區。很多時候,由于降水,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會形成一種特殊洪流,這就是泥石流。
三、 地質災害防護重點和重點防范期
依據上述預測分析,2011年全省設置贛州市為崩滑流地質災害重點防護區。
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4月至7月上旬中期,受臺風暴雨或強對流天氣影響的部分地區,延長至8~9月。
四、成因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年來我國地質災害每年造成一千人左右死亡、上百億元財產損失,嚴重制約著地質災害多發地區的經濟發展、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滑坡、崩塌、泥石流是突發性強、造成損失最嚴重的地質災害,其中70%以上集中發生在6-9月(主汛期)、65%以上是由降雨誘發的。
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是降低斜坡穩定性、誘發地質災害的兩大重要因素。提高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的精度和準確度,必須掌握更多、更詳細的氣象降雨資料和人類工程活動情況。因此,我們既需要氣象部門一如既往的合作與支持,也需要其他相關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五、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1、高科技支撐分析決策
目前,我國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中,一部分是群眾參與的群測群防,另一部分是利用儀器設備、通訊技術的專業監測。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副總工程師周平根用“感、傳、知、用”4個字概括了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環節的整個過程。“感”是最開始進行監測數據的采集;“傳”是通過手持移動終端、北斗衛星等通訊手段實時傳回監測數據;“知”是相當于對監測數據進行處理、建立模型,通過模型判斷災害體的狀態和趨勢;“用”是通過系統的輔助決策,提出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搬遷轉移等應急響應措施。
2、預報預警避險防范專家提示信息。
對城鎮等人口密集區上游易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高山峽谷地帶,要加大密度部署水文、氣象、雨量、地質災害等專業監測設備;并且要加強預警信息發布手段建設,及時發布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地方各級政府還要加強技能培訓和政策支持,不斷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3、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經費
各級政府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江西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江西省探礦權采礦權管理實施辦法》的規定,把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列入地方財政預算,為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調查、監測預報、搶險、避讓搬遷、應急治理以及災后恢復提供資金保障。
4、繼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普及工作
各地、各行業要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以防災減災日、世界地球日、土地日等為平臺,采用群眾喜聞樂見和貼近實際的形式,開展防災知識宣傳。要編印通俗易懂的宣傳資料,組織人員深入鄉鎮、村社、學校、工程建設單位和企事業單位等方面,開展相關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教育活動,做到點對點、以及面對面宣傳,使宣傳工作更全面,不留任何盲點,不斷提高社會各界的地質災害防災意識,面對災害時有應急和自救互救能力。
5、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的開展非常重要,市、縣國土資源部門要聯合水文、氣象等部門要加以重視,尤其要做好強降雨過程地質災害的實時預報。另外,還有必要提高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加強與防汛抗旱指揮部門的溝通與協作,建立信息共享渠道。充分利用電視、廣播、電話、傳真、手機短信等傳播方式,及時將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發送到防災責任人、群測群防監測員和受害威脅群眾。基層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員發現重大地質災害隱患信息,要及時向當地縣、鄉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報告。
參考文獻:
[1]地質工程勘察、檢驗監測及設計施工與災害防治技術實用手冊.中國知識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9
[3]GB50021-200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S].國家質檢總局(SBTS),2002
[4]地質工程手冊.中國知識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