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潘家榮++張宏輝
摘要:廣東茶洞銀金多金屬礦區域上位于云開地區加里東褶皺隆起帶之中,地處NE向吳川—四會大斷裂北端與EW向貴子—撻石弧形斷裂帶的交匯部位。NE向吳川—四會大斷裂帶及斷裂帶內的次級斷裂控制著區內的礦床分布,是區域上非常有利的構造成礦部位,成礦條件優越。筆者結合礦區勘查成果,簡述了茶洞銀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對礦床控礦因素及礦床成因進一步進行淺析,認為區域NE向吳川—四會大斷裂、礦區內NE向和近SN向次級斷裂構造是控制本區礦體形態、產狀和規模的主要因素,為本區含礦溶液的活動和充填創造了良好的空間場所。
關鍵詞:礦體地質;礦床成因;茶洞銀多金屬礦;廣東省
茶洞銀多金屬礦區位于廣東省云安縣茶洞鄉境內,礦區北部距云安縣約25公里。目前礦區共發現8條銀多金屬礦脈,礦脈均產于NE向或近SN向斷裂破碎帶之中,為石英—金屬硫化物脈狀礦床。近年來通過勘查投入,礦區共探獲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類別)銀金屬量83.49t,礦床勘查程度也越來越高,但有關礦床成因的研究較少,筆者通過總結礦床地質特征,分析成礦規律,進一步淺析控礦因素及礦床成因,為進一步擴大礦床規模提出可靠依據。
1、區域地質背景
茶洞礦區地處粵西加里東褶皺隆起帶東北部,與粵中海西拗陷毗鄰,介于羅定盆地和高陽斷裂帶之間。受加里東期強烈的隆起、褶皺作用及海西、印支期后的斷裂作用共同影響,使本區構造形跡十分復雜,總體構造主要表現為褶皺和斷裂。區域成礦地質條件優越,是中國南方有色金屬、稀有、稀土、放射性礦產的重要成礦區,著名的云浮鎢、錫、硫、砷礦床位于本區[1]。
2、礦區地質特征
2.1地層
礦區出露的地層較單一,由老到新主要有震旦系、石炭系和第四系。震旦系大紺山組(Z1d)為礦區的主要地層,主要巖性有:變質長石石英砂巖、變質粉砂巖、絹云母石英千枚巖、絹云母千枚巖、石英云母片巖、中薄層狀石英巖(硅質巖)及石煤。石炭系連縣組(C1l)零星分布于礦區西北部,形成較為典型的巖溶地貌,巖性為灰~灰黑色塊層狀、中厚層狀細晶白云巖、細晶灰質白云巖夾少量的灰白色塊層狀泥質條帶細晶白云巖。
2.2構造
礦區位于茶洞向斜南東翼,大云霧山背斜北西翼,茶洞—大云霧山隆斷區北西邊緣地帶[5]。受區域構造應力作用影響,區內構造較發育。主要表現為褶皺、斷裂、節理和裂隙。北東向構造組成了本區主要構造格架。區內次級斷裂相當發育,按其走向可分近南北向、北東向、北北西向和北東東向四組。其中近南北向斷裂在區內較發育,且與區內成礦關系密切,往往是區內主要的控礦及容礦構造,目前所發現的所有礦(化)脈均受其控制或此類斷裂破碎帶本身就是含礦地質體。斷裂破碎帶近于平行分布,一般長250~2000m,寬0.4~15.5m,傾角較陡。由于動力作用的影響,在破碎帶內形成了一系列構造巖、含礦石英脈(體)、金屬硫化物、大小不一具棱角或次棱角狀的圍巖角礫等,不規則石英細脈、網脈和脈巖往往穿插其中。斷裂中斷面呈舒緩波狀,較光滑,常出現鏡面現象。兩側巖石較破碎、扭曲現象明顯。根據斷裂中各構造巖特征及斷面特征,認為該組斷裂力學性質屬先剪后張斷裂[1]。
2.3巖漿巖
礦區內巖漿巖出露不多。總體上可劃分為加里東期和燕山期兩個巖漿活動旋回。加里東期巖漿巖主要有混合花崗巖,出露于礦區北東部;燕山期巖漿巖主要有花崗斑巖、閃長巖脈和團塊狀石英脈等,僅見于礦區南部,呈34~220m2的小巖株狀產出(圖2)。在個別民硐和探槽中見有少量細晶巖脈侵入,在鉆孔巖心中亦可見到少量細晶巖脈。
3、礦體地質特征
3.1礦脈特征
區內共發現8條銀多金屬礦脈,其中4、5、31、32、36號脈延伸較長、礦化較連續,為區內主要礦脈。礦脈均產于斷裂破碎帶之中,除36號脈受近北東向斷裂控制外,其余礦脈均受近南北向斷裂所控制。礦脈形態較為單一,呈脈狀產出,產狀與斷裂產狀一致。36號脈走向53~58°,傾角55~88°,其余礦脈走向多在348~23°之間,礦脈傾向東或西,傾角55~88°;礦脈長320~1200m不等,厚多在0.46~2.33m之間,最厚4.06m。其中31號脈規模較大,與32號脈呈左行雁列式近于平行產出,產于近南北向斷裂破碎帶之中,并嚴格受斷裂控制[1]。
3.2礦體特征
區內共圈定礦體10個,其中4號脈圈定3個礦體,5號脈圈定1個礦體,31號脈圈定2個礦體,32礦脈圈定3個礦體,36號脈圈定1個礦體。現以31號礦體為例,簡述其特征如下:
(3)茶洞礦區探礦工程控制標高位于67~460m之間,從礦化富集情況來看,銀、金、鉛和砷礦化主要富集在250~450m標高之間[1]。
5、 結論
綜上所述,茶洞礦區銀多金屬礦床的形成是加里東—海西—印支期吳川—四會深斷裂不斷活動、燕山期近南北向次級構造不斷活動并形成以及燕山期各類巖漿(花崗斑巖、閃長玢巖、安山玄武巖等)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加里東—海西—印支期北東向吳川—四會深斷裂帶的多期次活動為本區成礦物質來源提供了第一次能量和物質基礎。燕山期近南北向次級構造的不斷活動,為含礦熱液進一步提供了容礦空間,燕山期各類巖漿熱液的不斷活動,為成礦物質不斷從圍巖中析出提供了溫度和“成礦流體”基礎,使含礦熱液沿近南北向斷裂破碎帶不斷運移并不斷從圍巖(震旦系片巖)中析出各種有用組分,使之濃度不斷增大,當含礦熱液進入斷裂破碎帶有利部位后,隨著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從而使有用組分沉淀析出并富集成礦。礦床類型為中—低溫熱液礦床,其工業類型為蝕變破碎帶型銀金多金屬硫化物礦床。
參考文獻:
[1] 陳凱,潘家榮.廣東省云浮市茶洞銀多金屬礦普查報告[R].海口:武警黃金第九支隊,2013
[2] 廣東省地質局.廣東云浮茶洞毒砂礦地質詳查報告書[R]. 廣東省地質局,1962
[3] 黃燦輝.廣東省云浮市茶洞銀金砷多金屬礦區普查地質報告[R].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廣東地質勘查局,1993
[4] 秦軍,宋寶德.廣東省云安縣茶洞礦區58~109線砷礦(毒砂)資源量核實報告[R].廣東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九三三隊,2010.03
[5]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羅定幅)[R].廣東地質勘查院,1964
[6]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調查報告(鎮安幅)[R].廣東地質勘查院,2000.12
[7] 廣東省地質礦產局.廣東省區域地質志[R].廣東省地質礦產局,1988
[8] 覃慕陶,凌井生.粵西地區尋找金礦床的思考[J].廣東地質,1999,14(2):1-7
[9] 朱敏.廣東區域構造及與銀礦的關系[J].礦產與地質,1993,7(1):29-34
摘要:廣東茶洞銀金多金屬礦區域上位于云開地區加里東褶皺隆起帶之中,地處NE向吳川—四會大斷裂北端與EW向貴子—撻石弧形斷裂帶的交匯部位。NE向吳川—四會大斷裂帶及斷裂帶內的次級斷裂控制著區內的礦床分布,是區域上非常有利的構造成礦部位,成礦條件優越。筆者結合礦區勘查成果,簡述了茶洞銀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對礦床控礦因素及礦床成因進一步進行淺析,認為區域NE向吳川—四會大斷裂、礦區內NE向和近SN向次級斷裂構造是控制本區礦體形態、產狀和規模的主要因素,為本區含礦溶液的活動和充填創造了良好的空間場所。
關鍵詞:礦體地質;礦床成因;茶洞銀多金屬礦;廣東省
茶洞銀多金屬礦區位于廣東省云安縣茶洞鄉境內,礦區北部距云安縣約25公里。目前礦區共發現8條銀多金屬礦脈,礦脈均產于NE向或近SN向斷裂破碎帶之中,為石英—金屬硫化物脈狀礦床。近年來通過勘查投入,礦區共探獲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類別)銀金屬量83.49t,礦床勘查程度也越來越高,但有關礦床成因的研究較少,筆者通過總結礦床地質特征,分析成礦規律,進一步淺析控礦因素及礦床成因,為進一步擴大礦床規模提出可靠依據。
1、區域地質背景
茶洞礦區地處粵西加里東褶皺隆起帶東北部,與粵中海西拗陷毗鄰,介于羅定盆地和高陽斷裂帶之間。受加里東期強烈的隆起、褶皺作用及海西、印支期后的斷裂作用共同影響,使本區構造形跡十分復雜,總體構造主要表現為褶皺和斷裂。區域成礦地質條件優越,是中國南方有色金屬、稀有、稀土、放射性礦產的重要成礦區,著名的云浮鎢、錫、硫、砷礦床位于本區[1]。
2、礦區地質特征
2.1地層
礦區出露的地層較單一,由老到新主要有震旦系、石炭系和第四系。震旦系大紺山組(Z1d)為礦區的主要地層,主要巖性有:變質長石石英砂巖、變質粉砂巖、絹云母石英千枚巖、絹云母千枚巖、石英云母片巖、中薄層狀石英巖(硅質巖)及石煤。石炭系連縣組(C1l)零星分布于礦區西北部,形成較為典型的巖溶地貌,巖性為灰~灰黑色塊層狀、中厚層狀細晶白云巖、細晶灰質白云巖夾少量的灰白色塊層狀泥質條帶細晶白云巖。
2.2構造
礦區位于茶洞向斜南東翼,大云霧山背斜北西翼,茶洞—大云霧山隆斷區北西邊緣地帶[5]。受區域構造應力作用影響,區內構造較發育。主要表現為褶皺、斷裂、節理和裂隙。北東向構造組成了本區主要構造格架。區內次級斷裂相當發育,按其走向可分近南北向、北東向、北北西向和北東東向四組。其中近南北向斷裂在區內較發育,且與區內成礦關系密切,往往是區內主要的控礦及容礦構造,目前所發現的所有礦(化)脈均受其控制或此類斷裂破碎帶本身就是含礦地質體。斷裂破碎帶近于平行分布,一般長250~2000m,寬0.4~15.5m,傾角較陡。由于動力作用的影響,在破碎帶內形成了一系列構造巖、含礦石英脈(體)、金屬硫化物、大小不一具棱角或次棱角狀的圍巖角礫等,不規則石英細脈、網脈和脈巖往往穿插其中。斷裂中斷面呈舒緩波狀,較光滑,常出現鏡面現象。兩側巖石較破碎、扭曲現象明顯。根據斷裂中各構造巖特征及斷面特征,認為該組斷裂力學性質屬先剪后張斷裂[1]。
2.3巖漿巖
礦區內巖漿巖出露不多。總體上可劃分為加里東期和燕山期兩個巖漿活動旋回。加里東期巖漿巖主要有混合花崗巖,出露于礦區北東部;燕山期巖漿巖主要有花崗斑巖、閃長巖脈和團塊狀石英脈等,僅見于礦區南部,呈34~220m2的小巖株狀產出(圖2)。在個別民硐和探槽中見有少量細晶巖脈侵入,在鉆孔巖心中亦可見到少量細晶巖脈。
3、礦體地質特征
3.1礦脈特征
區內共發現8條銀多金屬礦脈,其中4、5、31、32、36號脈延伸較長、礦化較連續,為區內主要礦脈。礦脈均產于斷裂破碎帶之中,除36號脈受近北東向斷裂控制外,其余礦脈均受近南北向斷裂所控制。礦脈形態較為單一,呈脈狀產出,產狀與斷裂產狀一致。36號脈走向53~58°,傾角55~88°,其余礦脈走向多在348~23°之間,礦脈傾向東或西,傾角55~88°;礦脈長320~1200m不等,厚多在0.46~2.33m之間,最厚4.06m。其中31號脈規模較大,與32號脈呈左行雁列式近于平行產出,產于近南北向斷裂破碎帶之中,并嚴格受斷裂控制[1]。
3.2礦體特征
區內共圈定礦體10個,其中4號脈圈定3個礦體,5號脈圈定1個礦體,31號脈圈定2個礦體,32礦脈圈定3個礦體,36號脈圈定1個礦體。現以31號礦體為例,簡述其特征如下:
(3)茶洞礦區探礦工程控制標高位于67~460m之間,從礦化富集情況來看,銀、金、鉛和砷礦化主要富集在250~450m標高之間[1]。
5、 結論
綜上所述,茶洞礦區銀多金屬礦床的形成是加里東—海西—印支期吳川—四會深斷裂不斷活動、燕山期近南北向次級構造不斷活動并形成以及燕山期各類巖漿(花崗斑巖、閃長玢巖、安山玄武巖等)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加里東—海西—印支期北東向吳川—四會深斷裂帶的多期次活動為本區成礦物質來源提供了第一次能量和物質基礎。燕山期近南北向次級構造的不斷活動,為含礦熱液進一步提供了容礦空間,燕山期各類巖漿熱液的不斷活動,為成礦物質不斷從圍巖中析出提供了溫度和“成礦流體”基礎,使含礦熱液沿近南北向斷裂破碎帶不斷運移并不斷從圍巖(震旦系片巖)中析出各種有用組分,使之濃度不斷增大,當含礦熱液進入斷裂破碎帶有利部位后,隨著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從而使有用組分沉淀析出并富集成礦。礦床類型為中—低溫熱液礦床,其工業類型為蝕變破碎帶型銀金多金屬硫化物礦床。
參考文獻:
[1] 陳凱,潘家榮.廣東省云浮市茶洞銀多金屬礦普查報告[R].海口:武警黃金第九支隊,2013
[2] 廣東省地質局.廣東云浮茶洞毒砂礦地質詳查報告書[R]. 廣東省地質局,1962
[3] 黃燦輝.廣東省云浮市茶洞銀金砷多金屬礦區普查地質報告[R].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廣東地質勘查局,1993
[4] 秦軍,宋寶德.廣東省云安縣茶洞礦區58~109線砷礦(毒砂)資源量核實報告[R].廣東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九三三隊,2010.03
[5]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羅定幅)[R].廣東地質勘查院,1964
[6]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調查報告(鎮安幅)[R].廣東地質勘查院,2000.12
[7] 廣東省地質礦產局.廣東省區域地質志[R].廣東省地質礦產局,1988
[8] 覃慕陶,凌井生.粵西地區尋找金礦床的思考[J].廣東地質,1999,14(2):1-7
[9] 朱敏.廣東區域構造及與銀礦的關系[J].礦產與地質,1993,7(1):29-34
摘要:廣東茶洞銀金多金屬礦區域上位于云開地區加里東褶皺隆起帶之中,地處NE向吳川—四會大斷裂北端與EW向貴子—撻石弧形斷裂帶的交匯部位。NE向吳川—四會大斷裂帶及斷裂帶內的次級斷裂控制著區內的礦床分布,是區域上非常有利的構造成礦部位,成礦條件優越。筆者結合礦區勘查成果,簡述了茶洞銀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對礦床控礦因素及礦床成因進一步進行淺析,認為區域NE向吳川—四會大斷裂、礦區內NE向和近SN向次級斷裂構造是控制本區礦體形態、產狀和規模的主要因素,為本區含礦溶液的活動和充填創造了良好的空間場所。
關鍵詞:礦體地質;礦床成因;茶洞銀多金屬礦;廣東省
茶洞銀多金屬礦區位于廣東省云安縣茶洞鄉境內,礦區北部距云安縣約25公里。目前礦區共發現8條銀多金屬礦脈,礦脈均產于NE向或近SN向斷裂破碎帶之中,為石英—金屬硫化物脈狀礦床。近年來通過勘查投入,礦區共探獲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類別)銀金屬量83.49t,礦床勘查程度也越來越高,但有關礦床成因的研究較少,筆者通過總結礦床地質特征,分析成礦規律,進一步淺析控礦因素及礦床成因,為進一步擴大礦床規模提出可靠依據。
1、區域地質背景
茶洞礦區地處粵西加里東褶皺隆起帶東北部,與粵中海西拗陷毗鄰,介于羅定盆地和高陽斷裂帶之間。受加里東期強烈的隆起、褶皺作用及海西、印支期后的斷裂作用共同影響,使本區構造形跡十分復雜,總體構造主要表現為褶皺和斷裂。區域成礦地質條件優越,是中國南方有色金屬、稀有、稀土、放射性礦產的重要成礦區,著名的云浮鎢、錫、硫、砷礦床位于本區[1]。
2、礦區地質特征
2.1地層
礦區出露的地層較單一,由老到新主要有震旦系、石炭系和第四系。震旦系大紺山組(Z1d)為礦區的主要地層,主要巖性有:變質長石石英砂巖、變質粉砂巖、絹云母石英千枚巖、絹云母千枚巖、石英云母片巖、中薄層狀石英巖(硅質巖)及石煤。石炭系連縣組(C1l)零星分布于礦區西北部,形成較為典型的巖溶地貌,巖性為灰~灰黑色塊層狀、中厚層狀細晶白云巖、細晶灰質白云巖夾少量的灰白色塊層狀泥質條帶細晶白云巖。
2.2構造
礦區位于茶洞向斜南東翼,大云霧山背斜北西翼,茶洞—大云霧山隆斷區北西邊緣地帶[5]。受區域構造應力作用影響,區內構造較發育。主要表現為褶皺、斷裂、節理和裂隙。北東向構造組成了本區主要構造格架。區內次級斷裂相當發育,按其走向可分近南北向、北東向、北北西向和北東東向四組。其中近南北向斷裂在區內較發育,且與區內成礦關系密切,往往是區內主要的控礦及容礦構造,目前所發現的所有礦(化)脈均受其控制或此類斷裂破碎帶本身就是含礦地質體。斷裂破碎帶近于平行分布,一般長250~2000m,寬0.4~15.5m,傾角較陡。由于動力作用的影響,在破碎帶內形成了一系列構造巖、含礦石英脈(體)、金屬硫化物、大小不一具棱角或次棱角狀的圍巖角礫等,不規則石英細脈、網脈和脈巖往往穿插其中。斷裂中斷面呈舒緩波狀,較光滑,常出現鏡面現象。兩側巖石較破碎、扭曲現象明顯。根據斷裂中各構造巖特征及斷面特征,認為該組斷裂力學性質屬先剪后張斷裂[1]。
2.3巖漿巖
礦區內巖漿巖出露不多。總體上可劃分為加里東期和燕山期兩個巖漿活動旋回。加里東期巖漿巖主要有混合花崗巖,出露于礦區北東部;燕山期巖漿巖主要有花崗斑巖、閃長巖脈和團塊狀石英脈等,僅見于礦區南部,呈34~220m2的小巖株狀產出(圖2)。在個別民硐和探槽中見有少量細晶巖脈侵入,在鉆孔巖心中亦可見到少量細晶巖脈。
3、礦體地質特征
3.1礦脈特征
區內共發現8條銀多金屬礦脈,其中4、5、31、32、36號脈延伸較長、礦化較連續,為區內主要礦脈。礦脈均產于斷裂破碎帶之中,除36號脈受近北東向斷裂控制外,其余礦脈均受近南北向斷裂所控制。礦脈形態較為單一,呈脈狀產出,產狀與斷裂產狀一致。36號脈走向53~58°,傾角55~88°,其余礦脈走向多在348~23°之間,礦脈傾向東或西,傾角55~88°;礦脈長320~1200m不等,厚多在0.46~2.33m之間,最厚4.06m。其中31號脈規模較大,與32號脈呈左行雁列式近于平行產出,產于近南北向斷裂破碎帶之中,并嚴格受斷裂控制[1]。
3.2礦體特征
區內共圈定礦體10個,其中4號脈圈定3個礦體,5號脈圈定1個礦體,31號脈圈定2個礦體,32礦脈圈定3個礦體,36號脈圈定1個礦體。現以31號礦體為例,簡述其特征如下:
(3)茶洞礦區探礦工程控制標高位于67~460m之間,從礦化富集情況來看,銀、金、鉛和砷礦化主要富集在250~450m標高之間[1]。
5、 結論
綜上所述,茶洞礦區銀多金屬礦床的形成是加里東—海西—印支期吳川—四會深斷裂不斷活動、燕山期近南北向次級構造不斷活動并形成以及燕山期各類巖漿(花崗斑巖、閃長玢巖、安山玄武巖等)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加里東—海西—印支期北東向吳川—四會深斷裂帶的多期次活動為本區成礦物質來源提供了第一次能量和物質基礎。燕山期近南北向次級構造的不斷活動,為含礦熱液進一步提供了容礦空間,燕山期各類巖漿熱液的不斷活動,為成礦物質不斷從圍巖中析出提供了溫度和“成礦流體”基礎,使含礦熱液沿近南北向斷裂破碎帶不斷運移并不斷從圍巖(震旦系片巖)中析出各種有用組分,使之濃度不斷增大,當含礦熱液進入斷裂破碎帶有利部位后,隨著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從而使有用組分沉淀析出并富集成礦。礦床類型為中—低溫熱液礦床,其工業類型為蝕變破碎帶型銀金多金屬硫化物礦床。
參考文獻:
[1] 陳凱,潘家榮.廣東省云浮市茶洞銀多金屬礦普查報告[R].海口:武警黃金第九支隊,2013
[2] 廣東省地質局.廣東云浮茶洞毒砂礦地質詳查報告書[R]. 廣東省地質局,1962
[3] 黃燦輝.廣東省云浮市茶洞銀金砷多金屬礦區普查地質報告[R].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廣東地質勘查局,1993
[4] 秦軍,宋寶德.廣東省云安縣茶洞礦區58~109線砷礦(毒砂)資源量核實報告[R].廣東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九三三隊,2010.03
[5]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羅定幅)[R].廣東地質勘查院,1964
[6]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調查報告(鎮安幅)[R].廣東地質勘查院,2000.12
[7] 廣東省地質礦產局.廣東省區域地質志[R].廣東省地質礦產局,1988
[8] 覃慕陶,凌井生.粵西地區尋找金礦床的思考[J].廣東地質,1999,14(2):1-7
[9] 朱敏.廣東區域構造及與銀礦的關系[J].礦產與地質,1993,7(1):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