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國
中國古人很早以前就說過一句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也是這樣,必須提前準備。課堂教學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預習。課前預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最開始的一步,也是非常重要一個環節。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預習習慣的培養。作為數學老師亦不能例外。因為,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學習習慣的基礎,只有提高了學生的預習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才能夠有所提高。任何學科的學習都是建立舊有知識的基礎之上再進行新的知識的學習的。數學學科更是如此。數學知識的學習就像是走臺階,只有原來的臺階有了,踩穩當了,下一步的臺階才能夠走得更穩當。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一定要注重激發課前預習的積極性。換言之,數學教學中的課前預習是一定不能少的。那么該如何進行課前預習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教師在課前布置預習作業
教師在課前布置預習作業時,首先要讓學生明白:課前預習是讓學生自己去自學,通過學生自己的摸索和探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要想讓預習任務得到完成,預習效果得到實現,教師一定要在課前布置預習作業。預習作業布置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預習任務,讓學生知曉第二天要學習的內容,學生有目的地去預習,才能讓第二天的學習更加的有效。最關鍵的一個原因是,布置預習作業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自覺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最終達到不用老師布置,學生也能夠自覺地去預習。為了達到預習目的,教師在布置預習作業時,要堅持適度原則。一般而言,教師只選擇教材中一兩道練習題布置給學生。一定不能貪多,預習作業一旦多起來,學生就會感覺是負擔,開始糊弄,結果預習作業就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達不到預習作業的目的。另外,教師在布置預習作業時也要有心理準備,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導致有一部分學生預習效果肯定不如人意,教師不能苛求學生全部完成預習作業。
二、教師要教會學生認清重難點
教材中的重難點學生在學習之前往往把握不住,有些學生甚至學了之后也不知道這節課的重點是什么,難點是什么,考點是什么。因此,教師要讓預習達到效果,必須要教會學生勾畫重難點。有些學生拿到預習作業后,就把數學書老師要求的這一部分從頭到尾看一遍,算做事預習了,完成了預習任務。當老師檢查預習作業時,問到這些同學時,他們往往一問三不知,不知道自己預習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學到了什么。因此,要告訴學生數學學科的預習要學會看重點,一般來說,教科書中出現的例題就是這節課的重點,反復出現的類型題就是考點,課后所設置的練習題就是圍繞重點即例題來進行設置的。預習過程中就要重點看例題,要認真觀察例題的分析過程,仔細思考例題的解題方法,學會類型題的解答。
三、教師要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養成動筆的習慣
古人講:“不動筆墨不讀書”,數學的預習也要讓學生養成動動筆墨的習慣。學生在預習時對自己不懂的內容及時地做出標記,聽課時就會主動地、有重點地聽課。在預習的過程中,寫一寫,記一記,不但能夠留下預習的思考印記,更能夠養成良好的讀書學習的習慣。學生勾畫出來的一般都是留在自己內心的困惑和疑難,學生帶著問題走入課堂,效果明顯的不一樣。數學預習的動動筆墨,要讓學生把不懂的圈出來,把自己能夠看懂的、會做的勾畫出來。告訴學生,不懂的地方,在老師講解時一定要認真聽老師講解,爭取弄懂。通過預習,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了一定的基礎性的認識,他們能夠將一些簡單易懂、自己有興趣的內容進行及時的消化。通過預習,他們自己能夠會做的就可以不必再花更多的筆墨浪費時間了。學生養成動動筆墨的習慣對學生自覺學習大有裨益,教師一定要堅持讓學生在預習時將不會做的勾畫出來,讓學生在聽老師講解時做到目的更加明確,效果更加突出。
四、教師要鼓勵學生堅持進行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看似簡單的一個行為,但要讓學生養成習慣,不是三兩天能夠完成的,沒有一兩個學期的堅持,是不容易見到成效的。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堅持進行課前預習。教師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態度要積極地予以表揚和肯定,對預習的結果要及時的進行檢查和反饋,對預習的效果要第一時間向全體學生予以公告,對預習過程中學生容易出現的行為偏差要及時進行糾正(例如:亂涂亂畫代替預習)。要特別注重運用表揚激勵的方式激發學生認真預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思考,自覺投入學習。對暫時沒有養成良好預習習慣的同學,教師要及時給他們更多的幫助,讓這些學生通過預習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總之,課前預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能夠讓學生的聽課效果更好、學習效率更高,教師的教學效果更加突出。鑒于此,教師一定要注重課前預習,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自學意識,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達到學習的目的。
(作者單位:寧夏中衛市海原縣甘鹽池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