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燕
隨著農村經(jīng)濟的發(fā)展,農村中學辦學條件與城區(qū)中學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農村學生進城求學的越來越多,農村中學的生源是越來越少,學生綜合素質愈來愈差,學生的厭學逃學混學現(xiàn)象日益突出等等。這些對我們提出了新挑戰(zhàn),如何貼合農村初中特點?如何構建有效課堂?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激活課堂,增強交流,上出情味?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實踐,談幾點淺薄的思考。
一、把握課前,預設生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把握課前,必須要讓學生充分閱讀文本,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就會精力集中,心中有數(shù),做到有的放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我曾在教授的兩個班,做過比較:一個班提前預習,具體要求到書讀幾遍;另外一個,則含糊交代。課上起來后,同樣的教學步驟,預習的班級啟動快,課堂交流思路清,教學效果倍增。
二、精心備課,挖掘潛能
課前教師也要充分把握文本,課準備的越充分,就越能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交流的激情,就越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鮮活的有用知識,就越能挖掘學生的潛能。
比如在教授《人的高貴在于靈魂》時,教研組先反復讀文本,再個人備,接著集體備課,這幾步驟下來,教師對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課準備的生動且有梯度。同時在備課中,不是簡單的備教材還要認真的備學生,針對農村中學學生的實際情況,要重點研討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這一課的重難點是什么,有哪些疑難問題;二是如何引導學生接觸議論文;三是針對學生遇到的問題如何點撥歸納,指導方法;四是知識點的遷移。對于以上問題的探討,每次都由一個教師主講,其他教師討論、補充。這樣就要求主講的教師要精心做好準備,而其他同組的教師也必須認真鉆研教材,提出有建設性的觀點與建議。這樣師與師的交流既調動了每位教師的積極性,又充分挖掘了教師的知識潛能,當然也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情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巧妙提問,點燃愛好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埃克斯莉說:“教語言的最好方法就是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那種方法。”所以點燃愛好,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有一種“心向往之”的意識,那必會水到渠成。例如學習《石榴》時,我以一首謎語為導入,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參與交流的欲望大大加強。
提問是否有效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優(yōu)劣成敗。那如何進行有效提問呢?一要做到有針對性、目的性;二要做到抓住提問時機;三要做到提問的方式要新穎;四要做到提問應有合理的思維跨度,給學生以思考的空間。再如《為你打開一扇門》中,我通過課題引導學生提問,巧妙的導入,使學生對課文產(chǎn)生濃厚的疑問與喜好。由此可見,巧妙提問是點燃愛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好方法。
當然我們還可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貼合農村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特點,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開展詩歌朗誦比賽、書法比賽、手抄報比賽等等,結合語文課本上的綜合性學習展開這些比賽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課堂師生、生生交流不絕。
四、渲染情境,感染學生
文學是人學,知識是在情境中發(fā)生、應用和發(fā)展的。語文教學的經(jīng)典意義就是進入特定情境,學生在與情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學會學習,品出情味。
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經(jīng)久不衰的美文,本身就極富有感染力。這就為教師用語言創(chuàng)設美的課堂教學情境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首先接受課文的啟迪和熏陶,使自己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得到統(tǒng)一,講課時自然就會真情流露,很快進入角色。例如學習《我的老師》這一課時,對于文中孩子學習老師寫字,回憶自己小學時情形,思考學的是什么樣的老師,模仿的是誰,從而得出結論:這樣的例子充分體現(xiàn)學生對老師的喜愛,喜愛到看不夠甚至要去模仿,從而引出“親其師,則信其道”的道理。
“讀得好,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運用朗讀可渲染課堂教學情境。如《最后一次講演》,我設置慷慨激昂的情境,使學生仿佛置身演講堂前,聆聽那來自聞一多先生的憤慨,此時再來講解課文則水到渠成。如讀《蒹葭》詩句眼前總是浮動著一個迷離的人影,不管是陸行,還是水游,總無法接近她,因而他兀自在水邊徘徊往復,神魂不安。這顯然勾勒的是一幅朦朧的意境,描寫的是一種癡迷的心情,使整個詩篇蒙上了一片迷惘與感傷的情調。朗讀時,我配上古箏曲《云水禪心》,營照戚傷、迷蒙的情境,一詠三嘆,在讀中品,讀中悟。
當然,教師要密切留意學生表情、動作的反應,并根據(jù)此來判定學生感知和理解的程度,以便于及時調整情境,改變手法,推進教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關注學生的生活,要善于感染學生,要善于引發(fā)學生的強烈要求,促發(fā)學生交流。
五、想象情境,激發(fā)情感
所謂“想象情境”,就是教師運用語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種情形、某種狀況、某種景象表現(xiàn)出來,使學生能身臨其境,在這樣的氛圍下,請學生根據(jù)教師提出的要求思考問題。學生置身于情境中,暫時變成了該情境的某個角色,思考問題要與情景的節(jié)奏相吻合,學生的思考就必然是積極的、主動的,因而也是靈敏的。如《人的高貴在于靈魂》中,設計學生寫作,讓他們模仿第二段敘議結合的方式,在文中增加一個中國人高貴靈魂的例子。當他們通過思考,發(fā)表自己關于蘇軾、劉禹錫等人物見解的時候,就已經(jīng)逐步理解并把握了應該學到的知識,這時教師作適當點撥即可。
六、借助資源,創(chuàng)設美境
現(xiàn)代化的電化教學手段逐漸走入課堂,錄像、幻燈、音樂等對創(chuàng)設美的情景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拓展學習空間,激發(fā)學習興趣。如教《始終眷戀著祖國》時,可以播放電影《錢學森》,插播歌曲《精忠報國》、《我的中國心》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使其身臨其境,充分感受錢學森的愛國精神、奉獻精神。
學長征單元時,事先準備好關于長征的影片、歌曲,讓學生課堂上直觀體驗;而學《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時,觀看課件中的紀念碑動態(tài)展示,這種直觀展示解決了文字的敘述不能完全讓人明白這一缺陷,遵循了生活化原則。
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索,應關注知識的教育,關注語文課堂學生能力培養(yǎng)、運用。讓我們真正走進新課程,樹立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多方面發(fā)展為教學立足點,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fā)現(xiàn)提供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學習交流,提高學習興趣,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情味。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交流研究與探討“路漫漫其修遠兮”,但“吾將上下而求索”。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qū)頭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