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張謇在其從事創辦實業的過程中,在興辦教育和參與政治等各種活動中, 形成了實業救國;農工商聯合;官助商辦;利用外資;興辦教育的經濟思想。本文試著對以上幾個方面略作論述。
[關鍵詞]張謇;實業;經濟思想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1853年,張謇出生于江蘇海門常樂鎮的一個富農兼小商家庭。1894年,41歲的張謇在殿試中高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l895年冬,張謇踏上了狀元辦廠的道路,奉命著手在南通籌辦紗廠。在幾十年的實業之路上形成了他豐富的經濟思想。
一、實業救國
張謇是較早主張將“實業”與“救國”相提并論的經濟思想家和愛國主義者。面對當時中國的落后現狀,他認為興辦實業乃是決定國家命運的大問題,是根本的救國之策。針對甲午戰爭失敗后盛行一時的“軍事之敗”,救國須以“練兵”、“制器”為重的主張,他獨樹一幟地指出,“救國為目前之急務”。[1]p154但如何救國呢? 他分析了洋務派“以兵強國”、“以商求富”主張失敗的原因,認為海陸軍和商務僅能輔助強國,只有振興中國的實業才是救國的正確途徑。他說:“譬之樹然,教育猶花,海陸軍猶果也,而其根本則在實業。若鶩其花與果之燦爛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與果將何附而何自生。”[1]p154深刻地闡明了“實業”與“救國”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馬關條約》的簽訂,帝國主義資本輸出時代的到來,預示著柔弱的中國資本主義經濟根本無法與之抗衡。在這嚴峻形勢面前,張謇在縱觀國內外形勢和比較各種救國方案后認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務立國,此皮毛之論也。不知外洋富民強國之本實在于工。講格致,通化學,用機器,精制造。化粗為精,化少為多,化賤為貴。而后商賈有懋遷之資,有倍蓰之利。”[1]p37作為愛國的知識分子,張謇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責任感。他認為要抵御外侮,士大夫應擔負起振興實業的職責,“中國須興實業, 其責任須士大夫先之”。[2]p54
二、農工商聯合
張謇所提倡的實業,包括了農業、工業與商業,并認為農工商三業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農業為“本”,生產出“生貨”,而工業將“生貨”加工成“熟貨”,再由商販運往各地銷售,因此“漢人重農謂本富,商末富”。[3]p801他從理論上對農、工、商業之間的關系和各自所處的地位作了一些分析,認為:“上溯三代,旁考四洲,凡有國家者,立國之本不在兵也,立國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與農, 而農為尤要。”[4]p13由于當時工業生產的原料主要來自于農產品,他認為“蓋農不生則工無所作,工不作則商無所鬻。相應之勢,理有固然;經史所陳,無待覼舉。”[4]p13張謇的這種認識,并不是要退回到“重本抑末”的傳統觀念,而是通過紗廠的原料需要,對農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理解。同時,他把農業生產與商品經濟緊密聯系起來。強調“天下之大本在農,今日之先務在商。不商則農無輸產之功,不會則商無校能之地。”[4]p11出身農家的張謇十分重視發展農業,認為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因此提出“振興農務”的主張。他的視野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小農經濟,而是主張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引進和采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來振興農務,建立資本主義的大農場,并把農業作為工業原料的供應基地來對待。
他在提出農業為“立國之本”的同時,還提倡發展商業,他認為“工固農商之樞紐矣”。[3]p733并且極力提倡組織農會、商會和工會,“農會興而后工會可得而言。……其為農工之去路,則在商會。”[4]p11組織農會可以講究農學,改進農業生產科學技術,以及集資成立公司以機器開墾荒地。在農工商三業中,張謇主張優先發展工業,而發展的重點在棉紡織和鋼鐵兩大行業。“謇對于實業上抱持一種主義,謂棉鐵主義。”4]p164“我國實業當從至柔至剛之兩物質,為應共同注意發揮之事。”而“至柔惟棉,至剛惟鐵。”[3]p784張謇認為,應以棉紡與鋼鐵工業作為國家工業化的重點和主導產業,逐步建立和發展各個工業部門及其農商部門,以全面發展經濟,振興實業,在中國形成一個近代化的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
三、官助商辦
張謇一貫主張發展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的基本途徑應當是官助商辦。一般官督商辦在其初創時期,除得到政府的部分墊款外,還曾得到減免稅收、貨款補貼以及加工訂貨等不同形式的支持。鑒于以往官督商辦企業在后期官督有名,商辦無實的境況,由此張謇提出了今后中國發展實業的總方針應為官助商辦。他相信:“聽民自便,官為持護,則無論開礦也,興墾也,機器制造也,凡與商務為表里,無一而不興也。”[4]p11這樣既可以避免政府官方專權,又有利于商自經營,并獲得政府對商辦農工商各業的支持與保護,建立起官助商辦這種新型的官商關系。同時,張謇還主張“仿德國、日本章程”,由地方政府協助籌集資金,“補商力初辦之不足,助商力已辦之不繼。”[4]p11張謇在擔任農商總長時,基本上仍然保持著過去“官助商辦”的主張,他一上任就宣布政見說:“謇意自今為始,凡隸屬本部之官業,概行停辦,或予招商承辦。至擴張民業之方針,則當此各業幼稚之時,舍助長外,別無他策。而行此主義,則舍余向所主張之提倡、保護、獎勵、補助, 以生其利;監督制限以防其害而已。”[4]p165
張謇他認為只有把發展近代工商業的希望,主要寄托在開明紳士和普通商人身上,特別是寄托在象他自己這樣熱心興辦實業的上層紳士身上。因此,“紳通官商之情”成為了張謇創辦大生集團的思想基礎。大生集團在當時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創辦、扎根、發展、輝煌,與張謇以其特殊的身份獲得官助,紳領商辦,為大生集團創造出適合于發展的有利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其他商辦企業所無法企及的。
四、利用外資
在舊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并未徹底瓦解的社會條件下,創辦近代企業所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資金缺口太大,即使商人、官僚和地主手里有一部分剩余資金,也不愿投向冒風險的近代工業企業。原因在于“通州本地風氣未開,見聞固陋,入股者僅畸零少數。上海各廠因連年花貴折閱,華廠股份給息六厘者止一家,洋廠或息止三厘。坐是凡迭次勸成之股,一經采聽他廠之情形,即相率縮首而去。甚者以鄂廠之商本無著,蘇廠之股息難收為例,一聞勸入廠股,掩耳不欲聞。”[3]p14他曾多次呼吁清政府和地方實力派給予近代實業大力支持,但結果仍是“無可措手”。[1]p311
為了解決資金匱乏、財力不足的困難,他提出了引進外資的思想。認為:“中國資力不足,外國人有資力,又有技術”,應當“合并而用之”。并指出利用外資的目的是為了振興實業,發展經濟。“以振興實業為挽救貧弱之方,又以開放門戶,利用外資為振興實業之計。”[4]p169“……故外債可借。但借時即須為還計,用于生利可,用于分利不可。而用之何事,用者何人,用以何法,尤不可不計。”[3]p622
1913年,張謇在任農商總長時,撰寫了《籌劃利用外資振興實業辦法呈》,對如何引進外資進行了系統的闡述,集中體現了他利用外資的三種方法: 合資、借款、代辦, 并對三者的各自特點、利弊得失和具體要求分別作了說明。“合資: 此為利用外資最普遍方法,凡利害參半之事業用之。蓋有利與外人相共,虧損亦然。借款: 凡事業之確有把握者用之。在外人方面,僅處于債權地位,與所營事業之盈虧無涉。除普通利息外,各項利益為華人獨享,茍有折閱,亦歸華人獨任。代辦:凡先難后易而可以永久獲利之事業用之。如開墾荒地,興辦時購置機器,需費較巨;墾熟后繼續進行,需費不多。”[4]p169 在他的大力鼓吹和積極推動下,引進外資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他在大力提倡引進外資的同時,又堅持不能喪失國家主權為底線,“夫借債視條件,無內外一也。條件刻酷,內亦不可,條件平恕,外胡不可? 條件拘束,以能還本息為終止耳。此易知者,其尤要則借外債不可喪失主權,不可涉國際。”[3]p664并提出凡在我國境內合辦企業或代辦企業必須“遵守中國法律”[4]p170, 對于我們今天的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仍有借鑒意義。
五、興辦教育
在發展實業的過程中,張謇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吾通因世界之趨勢,知文化必教育,教育必先實業。”[5]p205“夫世界今日之競爭,農工商業之競爭也。農工商業之競爭也,學問之競爭,實踐、責任、合群、閱歷之競爭也。”[5]p157 認識到了教育與實業之間的密切關系,提出了“父教育而母實業”的主張,“惟是國所以立,以民為天。民之生存,天于衣食。衣食之源,父教育而母實業。”[5]p74他認為實業與教育是實現救國主張的兩條重要途徑,“實業教育,富強之大本也。”[5]p22 必須把興辦實業與發展教育同時并舉,使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在實業與教育的相互關系中,張謇認為實業是非常重要的。他說:“工茍不興,國終無不貧之期,民永無不困之望,可以斷言矣。茍欲興工,必先興學。”[5]p52在創辦實業的過程中,張謇深感教育不興,人才匱乏對實業發展的負面影響,認識到辦實業不興教育是行不通的,所謂“有實業而無教育,則業不昌。”[1]p92但發展教育如果無雄厚的實業作基礎又無異于空中樓閣,所以,亦須以發展實業為教育提供必要的經費,“不廣實業, 則學又不昌。”[1]p92 因此,他認為必須一方面抓實業,一方面抓教育,達到“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實業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5]p214的良性循環。
為了實現以實業所得辦教育和用教育來改進實業的主張,他在觀察了當時日本和德國的教育情況后,指出: “欲雪其恥而不講求學問則無資,欲求學問而不求普及國民之教育則無與,欲教育普及國民而不求師則無導。故立學校須從小學始,尤須先從師范始。”[5]p24他認為,“教育為實業之母,師范為教育之母。”[5]p82師范為整個教育事業的起點和基點。于是,1902年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師范學校—通州師范學校。“夫中國之師范學校,自光緒二十年始,民間之師范學校自通州始。”[5]p16此后,他又以“女子教育不可無師”和“小學教師宜女子”為由,于1905 年創立通州女子師范學校。
張謇在創辦實業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技術上的困難,不得不忍受苛刻的條件,聘請“隨機洋匠”。“吾國人才異常缺乏,本應在工程未發生之先,從事培育,庶不至臨事而嘆才難,自毋須借歐美之才供吾使用。”[5]p182他體驗到培養自己的技術人員十分迫切。據統計,到1924年,張謇在南通地區共創辦小學370余所,中等學校6所,高等學校3所,特殊學校3所,職業學校4所等。
綜上,我們不難看出,張謇——這位我國現代化事業的先行者,為了實現救國救民的理想。不僅在理論上較完整地闡述了實業救國; 農工商聯合; 官助商辦; 利用外資; 興辦教育的經濟思想,而且付諸行動,以過人的眼光和魄力,將極大的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改變社會的實際經濟活動中去。今天,我們研究張謇的經濟思想,對于運用市場機制加速杜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儂然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曹從坡,楊桐.張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2]張孝若.南通張季直傳記附年譜年表[M].北京中華書局,1930
[3]曹從坡,楊桐.張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4]曹從坡,楊桐.張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5]曹從坡,楊桐.張謇全集(第四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陳永勝(1982-),男,漢族,貴州遵義人,歷史學碩士,貴陽職業技術學院軌道交通分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