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杰
[摘 要]文章闡述了寧波公共圖書館的創建背景、創辦經過及發展歷程,介紹了在寧波公共圖書館發展中做出重大貢獻的歷史人物,并探討了傳統藏書樓向現代圖書館轉變的歷史軌跡。
[關鍵詞]藏書樓;公共圖書館;寧波圖書館
寧波歷來為浙東名城,文脈源遠流長,人才代代輩出,藏書更是享譽海內外。據有歷史記載的寧波藏書之事最早始于北宋著名教育家樓郁,至明清已蔚然成風,藏書樓先后共計百余家。雖然歷經滄桑變幻,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天一閣、五桂樓、伏跗室等藏書樓,他們見證了寧波乃至中國的社會文化發展軌跡,保存下來的大量珍貴典籍已成為現代圖書館的鎮館寶藏。
寧波的傳統藏書樓在清末已有向現代圖書館轉變的萌芽,據史料記載,一些藏書樓除收藏傳統古籍外,還收藏不少現代圖書,有的已發展為按專門學科分類藏書,有的打破舊的封閉狀態樂于向社會公眾開放。同時,在各種思潮的影響和開明官吏薛福成等人的推動下,寧波的傳統藏書樓開始逐步向現代圖書館轉變,寧波市市立圖書館第一任館長張汝釗更是為寧波公共圖書館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寧波公共圖書館創建的時代背景
鴉片戰爭后,中國的國門被打開,西方各種思潮涌入,社會上變革思潮迅速發展,在文化領域也出現了各種新思想和新事物,并逐步被人們所接受。19世紀中葉,一批中國人先后走出國門,他們用日記、游記的形式記錄下了在西方的所見所聞,其中有些人更是把西方的公共圖書館事業做了介紹,首次向國人展示了一個與傳統藏書樓不同的現代圖書館運行模式。19世紀中后期,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創辦了近代意義上的圖書館,帶來了西方現代圖書館的建設思想和服務理念。而此時中國傳統藏書樓還延續著舊有的“重藏輕用”、“藏而不用”和封閉性的理念,與社會的發展潮流格格不入,拉開了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距離,社會上要求變革,創建現代圖書館的輿論日漸高漲。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宣統元年(1909),清政府批準了《學部奏籌建京師圖書館折》,標志著京師圖書館的正式誕生。第二年,《京師圖書館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的頒布首次明確了“圖書館”名稱的法定地位,自此“圖書館”正式取代了中國傳統的“藏書樓”,現代圖書館在中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高潮。
作為東南沿海開放城市的寧波,較早出現了現代圖書館的萌芽。19世紀中后期,薛福成創建了攬秀堂藏書樓,進而發展了成為具有現代公共圖書館雛形的薛樓。在此期間,隨著人們求知需求的增加,社會上自發形成了四明學會圖書館、四明少年圖書館、寧波少年圖書館、青年會藏書室和通俗圖書館等具有平等、開放性質的圖書館。1927年寧波市政府創建了寧波市市立圖書館,寧波公共圖書館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2.寧波公共圖書館創辦經過及發展歷程
2.1從攬秀堂藏書樓到寧波市市立圖書館的嬗變過程
寧波公共圖書館的創辦經歷了傳統藏書樓的沒落——新式藏書樓的興起——各種具有現代圖書館意識的學會圖書館形成——寧波市市立圖書館的成立這一嬗變過程。前后歷經40余年,見證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同時順應了社會發展潮流,在中國近現代圖書館史上留下了自己前行的腳印。
光緒十年(1884年),具有開明思想和外交經歷的薛福成任寧紹兵備道,他在寧波城西衙署內獨秀山基礎了擴建了后樂園,作為教育民眾、啟迪思想的場所,其中設有攬秀堂藏書樓,薛福成用洋藥稅款購買了一批藏書供人們學習。此時的寧波私家藏書樓雖然很多,有些規模也很大,但只對內開放,很多民眾望而卻步。同時,私家藏書樓以個人力量來支持龐大的私人藏書也極為困難,往往精力、財力不濟,很多傳統藏書樓紛紛沒落。在這種情況下,由開明官吏創建的新式藏書樓開創了新的時代風氣,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民眾的歡迎。光緒二十年(1894年),吳引蓀繼任道員,他把攬秀堂藏書樓改稱為崇實書院藏書樓,繼續購置圖書,還把自己藏書的復本捐贈給藏書樓,增加了藏書樓的藏書量。1905年,崇實書院改為寧波教育會,副會長陳屹懷購進中日新書二千余冊,充實藏書,以適應當時的社會需求。
1913年,寧波府所屬的鄞縣、慈溪、鎮海、奉化、象山、定海六邑公會在后樂園建造了西式樓房三楹,將薛福成、吳引蓀以及后來各時期添置的全部書籍藏于其中,并把藏書樓命名為薛樓。19世紀20年代,社會上流行起了各種民間性質的學會,人們為了增進了解,加強學習,各種具有開放形態的學會圖書館蓬勃發展。在這一時期,寧波先后成立了四明學會圖書館、四明少年圖書館、寧波少年圖書館、青年會藏書室、通俗圖書館等,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傳統藏書樓的社會職能,起到了啟迪民智和社會教育的作用。
寧波公共圖書館的成立與學會圖書館的積極推動分不開的。1926年,四明學會圖書館、寧波少年圖書館、通俗書報社三團體在后樂園召開聯席會議,共同商議創建寧波公共圖書館事宜,推選出了籌備主任和總務干事等人,通過籌備會章程,并考慮了公共圖書館的建館地址和籌款辦法。這些舉措為寧波市市立圖書館的成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后,寧波設市,5月,市長羅惠僑決定將薛樓改為寧波市市立圖書館,經過緊張的籌備,9月,寧波市市立圖書館正式開館,張汝釗任首任館長,自次寧波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圖書館。
2.2寧波市市立圖書館的發展及寧波公共圖書館演變歷程
寧波市市立圖書館成立后館址設在中山公園內的薛樓,薛樓是1913年建成的,當時的建筑面積不大,不能適應市立公共圖書館的發展。1927年,張咀英捐贈了銀元3000元,在薛樓旁增建了中式樓房一座,命名為范閣,用以分藏薛樓藏書。民國十八年(1929年)薛樓出現蟻患,影響到了圖書館內的藏書,當時決定以范閣為圖書館的主要館舍,上層用于藏書,下層向社會開放,提供成人閱覽。
民國二十年(1931年),寧波市建制被撤銷,寧波市立圖書館與鄞縣縣立圖書館合并,合并后的館舍包括原寧波市市立圖書館的范閣和薛樓,在范閣上層設書庫,下層用于成人閱覽,后來又把薛樓上層作為地方教育室,下層設為兒童閱覽室,向社會民眾提供多元化的圖書閱覽和服務活動。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寧波市市立圖書館因館舍狹窄,經寧波市教育會與寧波商會協商,將館舍與位于海曙區府橋街的國貨陳列館(現寧波軍分區)對換,共計有二廳十四間。設置東上間閱報處,西上間職員辦公室,樓下西大間南部為兒童閱覽室,北部作為藏書室,其余設置有小說庫、雜志庫、陳列室、碑帖室、目錄室等。另有四小間作會客室、膳廳、工役寢室及貯藏室,此后館舍一直穩定在府橋街新館和中山公園舊館之間。
1949年6月,寧波解放后,市軍管會文教部接管了鄞縣縣立圖書館。當時有藏書1.5萬余冊,其中一半為古籍,具有較高的價值,但圖書館只剩下了3名職員。為了使圖書館的藏書更好服務人民群眾,寧波市文教局組織人員整理圖書館的各類藏書,大部分古籍移藏到了天一閣古物陳列所,把可以用的圖書移交給了寧波市人民文化館閱覽室,供市民閱覽。
為滿足人民群眾的閱讀需求和社會形勢發展要求,經過多方努力,1953年,寧波市圖書館在中山公園舊館址重新成立,當時館舍面積660平方米,工作人員6人,各類藏書8946冊,其中大部分為寧波市文化館交回來的前鄞縣縣立圖書館藏書,圖書采用國家最新頒布的《全國中小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分類編目。新成立的寧波市圖書館設有外借室、成人閱覽室、兒童閱覽(采編)室等部門。1956年,為更好的發展圖書館事業,設置了專職館長,同時工作人員增加到了11人,并增設了科技圖書資料室。
1962年9月9日,寧波市圖書館遷館到海曙區藥行街桑園巷的前仁慈堂舊址,同時把設置在尊經閣的古籍閱覽處和設于兒童公園內的兒童圖書室同時遷入。當時有館舍1400平方米,工作人員10人,設置有采編室、外借處、古籍部、少年兒童閱覽室、流通輔導組等。在“文革”前,寧波市圖書館共有藏書159249冊,其中古籍73000冊。應該說在這一時期,雖然當時的經濟比較困難,但寧波的公共圖書館事業還是得到了長足的進步。1970年2月21日,寧波市圖書館建制撤銷,組成寧波市圖書文物館。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1978年,寧波市圖書館恢復了建制,當時有工作人員14人,圖書館的全部藏書進行了整理,并使用《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進行分類。為促進圖書館事業的快速發展,組織社會力量開辦了圖書館專業函授班、電大班等,積極培養各類圖書館的青年骨干和后備力量。經過多年的發展,到1983年,有工作人員24人,藏書增加到了31.6萬冊,開設了古籍書庫、采編組、社科組、科技組、宣傳輔導組、少年兒童圖書室、后勤組等部門。
為適應形勢的發展,寧波市圖書館于1988年11月遷入到位于永豐路新落成的圖書館新址。1989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寧波的公共圖書館事業得到了政府的重視和支持,2001年市政府投資2000多萬元再次對圖書館進行擴建裝修,總面積達到12000平方米。現寧波市圖書館擁有各類藏書100余萬冊,設圖書外借室、報刊閱覽室、圖書閱覽室、古籍·地方文獻閱覽室、少兒圖書室、電子閱覽室等服務窗口及采編部、宣教部、推廣部、技術部、辦公室等部門。推出了天一講堂、天一展覽、寧波網絡圖書館、流動圖書車、網上借書、好書交換等新服務,把寧波公共圖書館事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2.3對創建寧波公共圖書館做出重大貢獻的歷史人物
寧波公共圖書館的成立是時代的產物,他的發展得到了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大力支持,薛福成和張汝釗更是做出了巨大貢獻。
薛福成一手創辦了攬秀堂藏書樓,在社會上興起了興辦新式藏書樓的風潮,同時他珍藏的大量書籍后來都收藏在了薛樓,成為薛樓重要的藏書來源。1913年,為紀念薛福成,當時政府把新建的公共藏書樓命名為薛樓,這是社會民眾對薛福成開明興辦新式藏書樓,啟迪民眾思想的一種肯定和認可。同時,薛福成還留下了“存古開新,興賢育才”等遺訓,對當今圖書館工作者來說乃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如果說薛福成奠定了寧波公共圖書館的事業基礎,而張汝釗則建設和發展了寧波公共圖書館的事業,并把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張汝釗生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四明人(今寧波市江北區莊橋鎮馬經村)人。她從小聰穎過人,“讀書頗善記,雖長篇累牘,凡過目后即大半能憶誦”,十二歲即能作詩,十四歲復通經史。民國十六年(1927),獲得國民大學英文文學士學位。同年她回到寧波,受當時寧波市市長羅惠僑的賞識,任命為圖書館籌備主任,不久正式被聘為寧波市市立圖書館的首任館長。
張汝釗接任館長后,親自與其助手葉籟(其表妹)和十二歲的外甥周劭一起,“於三伏烈日中出群書而曝之,悉心整理,損壞者補綴之,脫編者裝訂之,殘缺者鈔補之”,共計整理出藏書1.4萬余冊。爾后“遵照《四庫全書》目錄分類編制,每種表以布簽,以便識別;每冊系以號碼,以定先后;每部夾以木版,以免損壞。復一一匯編書目,以詳載其著者姓氏、出版地址及購入時價格”。張汝釗為寧波市市立圖書館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張汝釗還為寧波市市立圖書館的規范化、制度化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她在其他公共圖書館規章制度的基礎上,結合寧波本地實際,制訂出了《寄存圖書辦法》、《捐贈圖書辦法》等制度,促進了寧波公共圖書館事業的良性發展。
3.結語
寧波公共圖書館的創建和發展過程經歷了從傳統藏書樓到現代圖書館的轉變過程。這當中有政府的推動,社會有識之士的努力,也有社會民眾渴望開放,尋求知識的底層呼喚,應該說這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也是中國公共圖書館產生、發展、壯大的一個縮影。
參考文獻:
[1]沈小丁.從藏書樓到圖書館——浙江、湖南、湖北三省公共圖書館創建探微[J].圖書館.2005(5):51-55
[2]黃幼菲.中國古代藏書樓是中國近代圖書館的母體——兼議中國古代藏書樓的封閉性與開放性[J].圖書館建設.2011(6):1-5
[3]黃堅.中國古代藏書樓到現代圖書館的發展軌跡——從古代藏書樓到現代圖書館[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5(4):113-116